信用評級業(yè)作為金融體系中地位特殊的中介服務業(yè),可謂是維護國家金融主權以及經(jīng)濟安全的重要力量。它代表著一個國家在國際金融服務體系中的地位,它的定價功能使評級機構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實質掌控著企業(yè)和金融市場的生殺大權。全球最大的3大評級機構穆迪、標準普爾、惠譽國際,實則為美國高度壟斷。美國在信用評級行業(yè)還具有強烈的不對等性:美國評級機構正不斷加大向其他國家的滲透。目前3大評級機構在本國以外的收入比率達到46.7%;而其他國家的評級機構則很難進入美國市場。
截止2010年,全球近200家評級機構中只有10家在美國獲得資質,而其中源自美國本土的就有7家、2家來自日本、1家來自加拿大。并且,那3家非美國“土生土長”的評級機構在進入美國領域后從未開展業(yè)務。而中國大公國際資信評估公司也因“在美國沒有辦公室以及客戶”等理由被美國評級市場拒之門外。債券發(fā)行人想要進入國際債券市場以及資本市場就必須掌握通行證——信用評級。一旦掌握了信用評級話語權,也就代表對全球信息主導權以及資本配置權的掌握,評級的高低可以說能夠直接影響受評國家或企業(yè)進行海外融資的成本高低以及利率水平。甚至可以說信用評級的力量足以影響一個企業(yè)及至一個國學的生存與發(fā)展。信用評級逐漸發(fā)展成為國際資本市場的核心資源,而中國的信用評級業(yè)也逐漸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中占據(jù)一定地位,同時意味著中國在高度壟斷的全球信用評級市場力爭擴大國際話語權。
然而,中國在信用評級管理方面還顯得很薄弱,美國掌控的全球3大評級機構則乘虛而入,在幾乎沒有任何障礙的情況下,長驅直入中國的信用評級市場。
美國的評級機構自2006年開始了對中國信用評級機構的全面滲透。2006年,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公司49%的股權被穆迪收構,同時約定7年后穆迪持股51%,實現(xiàn)其絕對控股的目的。2007年,聯(lián)合資信的49%股權被惠譽國際收購;而標準普爾也與上海新世紀開始了戰(zhàn)略合作。中國4家全國性的信用評級機構除大公國際始終堅持民族品牌國際化發(fā)展外,剩下的基本上都在美國的掌控之中。
美國掌控下的信用評級逐漸滲透到中國,甚至是世界各國的金融市場,使信用評級業(yè)呈現(xiàn)一種高度壟斷的現(xiàn)狀。
現(xiàn)代金融體系的安全運行離不開信用評級信息的支持。信用評級不僅直接決定著債券市場的交易價格,而且還對那些使用評級信息交易的金融主體以及投資人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現(xiàn)代通訊技術可以使全球信用網(wǎng)絡在幾秒鐘內完成評級信息在世界金融體系的傳播。信用評級在金融市場中的地位越發(fā)重要,但是其卻逐漸變成美國掌控的“金融魔杖”,這無疑是金融市場中不可忽視的潛在威脅。
不少歐盟官員認為,世界金融體系對信用評級機構產生了前所未有的依賴。在歐洲債務危機不斷蔓延的過程中,穆迪等大型國際信用評級機構一直扮演著推波助瀾的幫兇角色。它們在危機爆發(fā)之前給希臘、葡萄牙等國評為優(yōu)級,鼓勵他們無節(jié)制地借債花錢;而危機爆發(fā)之后,它們又將評級一降再降,甚至使他們借不到救命錢。這些評級機構就像圖財害命的庸醫(yī),在一個人十分健康的狀態(tài)下猛開補藥,又在其奄奄一息的時候追加毒藥。以穆迪、標準普爾、惠譽國際為首的信用評級機構可謂在國際資本市場上有著翻云覆雨的權利,正是仰仗其給予的3A評級,美國才能安然無恙地游走在國家破產的危險的邊緣。簡而言之,但凡有一個評級機構不再用最好的AAA給美國債務打分,就會在債券市場引起全球性的震蕩,也是他們對美國國家債券感到索然無趣,從而導致美國無法在自由的資本市場上繼續(xù)融資。可見信用評級機構在金融危機中的重要作用。
美國3大評級機構不斷遭到包括美國國會在內的世界抨擊,它們是此次危機的幫兇,同時被質疑是為了幫助美國實現(xiàn)霸權。金融危機的爆發(fā)存在著許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包括金融市場的監(jiān)管體系存在漏洞以及監(jiān)管者的過分貪婪,而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產品的評級也是危機爆發(fā)的荒誕原因。那么,信用評級機構是如何在金融市場上翻云覆雨的呢?
1.評級時缺乏客觀系統(tǒng)規(guī)律以及價值規(guī)律
在信用評級機構根本沒有掌握金融的客觀系統(tǒng)規(guī)律和價值規(guī)律的情況下,它們對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產品的評級標準,則完全是依靠他們的主觀意識,也就是它們自己杜撰出來的。如此荒誕的標準可謂是一次又一次地在為金融危機添加可燃物。當危機爆發(fā)后,首當其沖的金融產品多是得到評級最高的產品,這也意味著有無數(shù)的投資者上當受騙,損失慘重。
2.評級與收費掛鉤
作為金融市場的評判員以及利益分享者,3大信用評級機構的評級卻與他們的收費密切相關。進而言之,它們就是在用評級報告來換取高額的收費利潤,這就充分證明了其公平客觀性的嚴重缺乏。
危機爆發(fā)之前,美國的3大信用評級機構一直被廣大投資者認為是國際最具權威,最可靠的金融服務機構,對之幾乎深信不疑。但是他們卻利益熏心地為華爾街制造出的大量“有毒”債券貼上了安全的標簽,它們還可以在完全沒有信用資料的情況下自己擬造信用評估標準,使之美妙如花。業(yè)內精英如有任何質疑,很快就會被炒魷魚。面對國會的質問,就連穆迪的高管也羞愧地承認,“我們似乎并不是在進行職業(yè)的評級分析,而更像是在把自己的靈魂出售給魔鬼來換取金錢”。
3大評級機構依靠著自己在全世界的威望為自己不斷地斂財,卻把痛苦留給了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世界各國,它們無疑是與華爾街一起欺騙著全世界,這也使得美國的價值觀以及道德標準再次受到全世界的拷問。
(摘自中國鐵道出版社《貪婪的華爾街》 編著:文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