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中日之間的問題,我想,我們必須多談些文化,少比些數字;多一些直截了當,少一些陳詞濫調。
作為身在中國、研究國際關系的日本人,我常常有機會跟中國學者聊天。我一直認為,聊天是種力量,能夠促進思考。我跟中國人,尤其是長輩聊天的時候,無論什么話題,最后幾乎必會論及中日關系,和中日之間那似乎很難跨越的認知障礙。
最近,中國知識分子總是拿“文化差異”來安慰我。他們總是高度評價中日文化“自古以來”交往的源遠流長,而對于敏感的領土爭端、歷史認識、國民感情等,卻總是不談及問題的核心,避免與我爭論。他們總是說:“我們之間文化不同,思維認知方式不同,慢慢來吧。”討論總是在此戛然而止,無法得出有建設性的結論。
這樣的次數多了,逼迫我開始思考,癥結點到底在哪里?
文化是最難以解讀的分野,比政治、經濟、貿易、工業、能源、金融、軍事、科技等能夠以數據量化的科學領域復雜很多。
比如,很多日本人覺得中國的政治體制難以理解,而很多中國人則無法接受日本的首相頻繁更換。中國政府主張西藏問題是“主權問題”,而西方人卻更多從宗教和人權的角度看待西藏。這里面的問題,是很難僅僅用一句“文化不同”來解釋的。
而從國際關系研究者的立場看,僅以文化為問題根源,往往是不科學的,甚至非理性的。因為一旦拿出文化,研究的思維只好遭到停止,以日文來表述的話就是陷入“思考停止”。原因在于,文化是很難“論證”的,而無法論證的東西必須是難以說服他人的——你能拿出什么樣的有形證據讓別人信任你嘴巴里說著的內容?
與此同時,所謂“文化不同”變成了一句口號,被我們頻頻提出甚至放大,卻又不能真正回答我們心中的問題。
具體到中日關系,我最怕談文化。理由顯然是因為,它無法被我的思維和邏輯來量化和論證。
試想一下,如果手中有具體的經貿來往、軍費增長、人際來往、直接投資額和收購案等數據,我們說起話來自然感到底氣足、靠譜?!爸腥湛傎Q易額已經超過2600億美元”,“中國已經成為日本最大貿易伙伴”,“中國有2萬家以上日本企業,雇用著1000萬以上的中國員工”,“中國GDP今年可能超過日本”。拿這些根據提倡“中日兩國應該建立相互信任關系”,當然很有說服力。
但文化呢?它說不清道不明,卻重要到無法回避。
我曾聽企業界的朋友說,在華的日企,在企業管理上多半采用日本特色的“終身雇傭制”和“年功序列”的待遇,而中國員工卻并不喜歡。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更愿意接受頻繁跳槽的、由能力和工作量決定待遇的西式企業文化。日籍老板明明知道中國員工有情緒,卻不愿改變。據說,一位日本老板曾私下這樣說:“我不需要那么優秀的個性化人才,比如北大的;我更需要聽話的一張白紙,那些服從上司的中級人才,比如北外的?!?/p>
可以這么說,有形的數據在理解上也是透明的,而發生問題的領域恰恰來自無法量化和論證的文化領域,尤其是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正因為如此,我們更要多談“文化”,沒有實證基礎的東西,就只能靠語言和感受來溝通和交流。要面對中日之間的問題,我想,我們必須——無論有多么不愿意——多談些文化,少比些數字;多一些直截了當,少一些陳詞濫調。
(摘自上海人民出版社《東游記:十一位“中國通”的中國觀察筆記》 編者:戴聞名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