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老百姓來說,多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高速增長也并沒有帶來很切身的體會。而我們更樂于講述的,往往是“20年前錢包里放100元不得了,現在帶著1000元出門心里沒底”之類的購買力對比。所以,我們一直在糾結國內生產總值,糾結于其真實性,糾結于其是否準確反映了我們的經濟生活變化。
關于國內生產總值(GDP)的算法,世界上主要有3種算法:支出法、收入法和生產法,中國采用的是支出法,也正是在這種算法的基礎上,產生了我們所熟悉的“三駕馬車”的提法。支出法的弊端正是其對支出的偏重,所以當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遇到難題時,我們首先想的就是增加支出,如加大行政購買、拉動消費等等。
但是,總的來看,真正的國內生產總值應該是有效積累的。現在各地都在搞工業園區,招商引資來的企業在園區內跑馬圈地,許多廠房建成以后并未投產就閑置起來,這些廠房與圍墻的投資雖然也使當地產生了國內生產總值,但究其本質,這種方式產生的國內生產總值是一種徒有其表的無效國內生產總值。
從前30年中國經濟的發展來看,我們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就。1978年以來,我們有很多年份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保持在一個非常高速的狀態下,8%~9%是很正常年份的速度,也正是因為這樣一種快速的經濟發展,使得我們逐步進入到經濟大國的行列,特別是在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超越日本,變成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可是在這個過程當中,大家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30多年國內生產總值的高速增長,我們僅僅是從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00多美元變成了4000多美元的狀態,換句話說我們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狀況只有10倍到11倍。如果以8%、9%的百分比連續30年增長,作為一個簡單的數學題,我們會看到,正常情況之下,我們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今天應該能達到六七千美金的水平。這些錢到底到哪里去了?換句話說,為什么我們的國內生產總值在保持一種高速增長的時候,我們的經濟總量無論是從人均還是從總量來看,并沒有達到一個應該有的水平,這個背后的問題在哪里?
從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當中可以看到,越是改革開放前沿的重要的城市和基地,其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越低。比如說深圳、蘇州這樣沿海的、作為外向型經濟主導型的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30%左右,中西部地區相對高一些。但是總體來說整個中國的比例都非常之低。而很多發達國家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都是80%以上,甚至于90%。即使像俄羅斯、印度這樣的國家,大概也是50%~60%的水平。
為什么我們經濟的增長速度非常高,但是反映出來無論是從國家層面、地方層面還是最關鍵的老百姓層面,財富收入并沒有隨著經濟的發展而成長?換句話說我們的國內生產總值的糾結到底在哪里?或者我們國內生產總值的情結,我們的國內生產總值趕超戰略到底還能走多遠?需要不需要調整?這樣類似的話題這些年來也逐步受到大家的重視。
我們姑且不談太多的改革開放前期的形態,即使從最近十幾年來的發展來看,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案例。這些年來我們經濟的發展速度非常之快,甚至在美國次貸危機還有現在經歷的歐債危機的背景之下,中國經濟始終還是保持了非常快速的增長勢頭。
但是與此同時中國經濟的脆弱性或者說我們的軟實力方面所反映出來的問題,卻在更深層面上逐步顯現,具體的表現就有“增長不增收”、“大而不強”以及缺乏國際上的定價權、話語權等等。很不幸的是,這種狀態并沒有讓很多人感到危機和壓力,相反,卻由于國內生產總值數字上表現出來的增長而沾沾自喜,甚至洋洋自得。
在國內生產總值超越日本的2010年,北京政協主席會議上呈報了一份“調研報告”,指出北京一線職工收入水平現狀是“增長緩慢,長期偏低”。同期的另一份同類報告也反映了類似問題:廣東省2010年的“社會溫度計”調查報告,居民認為廣東當前存在的最重大社會問題排在第一名的是:工資漲得慢。
與薪水成為對比的是生活成本的增加——最近流行曬全國各地娶老婆成本,廣州要128萬、杭州要178.2萬、上海要200.82萬、北京要202.8萬、深圳要208萬。
一個國家不能只談國內生產總值,一個人不能只談錢。國內生產總值只是一個衡量經濟發展的參考數據,并不能全面反映真實的經濟發展狀態,更不能成為一個社會發展的核心指標。對于國內生產總值,我們也許已經忘了這只是工具,只是手段,而不是最初的目的。
在國內生產總值經濟模式的影響下,中國經濟也形成了以下幾大特色:
一、大而不強。如果說作為現代經濟的狀態來看,分析和梳理一下中國現有的一些行業和部門,如果按照國際核心競爭力或者真正的國外500強的概念來看,我們所擁有的核心競爭力并未占領優勢地位。
以我們裝備工業、汽車、航空,以及高鐵等等這種大型的帶有綜合性的領域和行業為例,跟國外同行相比,無論是在技術方面、進一步研發的能力方面,還是作為品牌影響力方面,我們是遠遠不足。如果希望通過這種行業或者這種產品的出口,來提升我們在外貿領域當中的競爭力,提升我們的品牌和影響力,這種可能性在短期來看幾乎不存在。
目前,國家在大力支持發展我們自己的大型商用飛機的項目,粗略估算,這個項目75%~80%的核心部件需要通過海外采購來完成。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說起來是我們的飛機,也只是表現在簡單的設計和品牌上,而真正一些核心的技術和做法都還是由國外的企業所掌握的,而且在短期內很難得到相關的技術。
二、忽略了軟實力。最近十幾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推動中國的經濟增長逐步演化成了一個世界工廠模式,這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中國經濟目前的困境。當然,具體來看,國內生產總值也好,世界工廠也好,并不是政府當年主動推出來的一種發展戰略,而是由于經濟政策逐步累積出來的結果和現象。
由于“發展是硬道理”一直是中國政府工作當中的一個主要思路,國內生產總值作為一個經濟發展的主要衡量指標,就被放到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地位。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思路,再層層分解下去,就變成各個地方政府他們的工作業績、工作能力的一個主要考核指標。這樣一種從上到下的發展思路,導致很多地方政府官員在管理當中,思考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怎么樣在自己任期之內把國內生產總值提升上去。
在這種情況下,工業園、招商引資等模式就成為大家公認的比較好的做法。通過給國外企業一些特定的優惠政策,吸引這些外國企業到中國來落戶,到所在地園區去落戶。園區落戶過程當中,首先解決的就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問題,此外也可以解決當地的就業、稅收等一系列問題。同時,早期落戶的外國企業,由于很多核心部件、材料都依賴海外進口,這樣也從貿易方面,增加了國內生產總值。
這樣的結果導致了國內生產總值規模很大,貿易量很大,發展速度很大。但是我們經濟的核心競爭力——軟實力并沒有提升,很多老百姓的收入也沒有跟著增加,甚至在一些沿海城市,老百姓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還不如中西部地區的城市的平均水平。
三、對自主創新造成障礙。中國現在企業最強勢的是“山寨能力”,由于短期國內生產總值的要求,使得地方無法在自主創新上加大投入。我在美國、日本的商學院與MBA學生溝通時就發現一個問題,這些學生很奇怪為什么中國的企業愛談創新,他們覺得他們每天做的工作就是在不斷創新,在不斷轉型升級,他們奇怪中國企業家們為什么意識不到作為企業來說,本身就孕育著每天都要進行轉型升級創新的功能,因為你自己不能提升,不能發展的話,你在國外市場上就沒有生存能力。
在國外,并沒有太多“山寨”的空間,因為如果真的存在模仿和侵權,企業將會遇到很大的麻煩。所以,在他們眼里,產品和企業都要求原創,要有自己的東西,而且要在經營過程中不斷地提升。
當然,模仿在一個特定的時期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但是,模仿只能作為一個短期的手段,因為如果你沒有自己的創意,沒有自己的創新能力,沒有研發能力,不僅有可能觸犯法律和道義,還永遠只能跟著別人屁股后面去追趕,永遠達不到別人的水平。
四、資源與環境的過度開發。由于國內生產總值的構成無法說明效率,也無法提供資源、能源消耗等方面的依據,所以,片面追求國內生產總值,必定會忽略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過度消費資源的同時,也給環境帶來嚴重破壞。
所以,這樣的一種發展思路是要不得的。在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認識上,一定要非常明確它的本身的缺憾,而不要過度迷信或者神話國內生產總值。從歷史上來看,在一戰之前,也就是1914年前后,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也是全球“老二”,但這樣的一個國內生產總值大國,當時在世界的綜合實力卻非常落后。
(摘自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糾結的中國經濟》 作者:李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