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寶楨是貴州人,系清咸豐三年(1853年)進士,曾長期在山東當官,先后任山東按察使、布政使、巡撫。清同治八年(1869年),他因在濟南殺死慈禧太后的貼身太監安德海,一度轟動朝野。
安德海是河北南皮人,進宮當太監后,因其乖巧,深得慈禧寵愛。咸豐十一年(1861年),咸豐皇帝病死熱河,6歲的載淳繼位,由8大臣輔政。后來慈禧太后與慈安太后、恭親王奕聯合發動了“祺祥政變”,實現了兩宮“垂簾聽政”。在“祺祥政變”中,18歲的安德海作為慈禧“身邊人”,不僅參與密謀,還多次奔走于熱河與北京之間,秘密傳書,立下了汗馬功勞,從此備受寵信,很快被提拔為太監總管。安德海之受慈禧寵信,還有傳說是因他“自宮未凈”,是個“假太監”,與26歲即守寡的慈禧有私情。此說非出自正史,不足為信。
安德海依仗慈禧權勢,弄權納賄,排除異己,甚至不斷干預朝政,為所欲為。連小皇帝同治對他也十分不滿,滿朝大臣對他更是恨之入骨。同治八年(1869年),載淳已14歲,按照清廷慣例,該為他準備婚事了。安德海就向慈禧自薦,去蘇杭為同治帝采辦大婚時穿用的龍衣等物。按照清皇室祖制,太監是不能單獨出京的,但是慈禧卻破例同意了,只是囑他“沿途勿肆張揚,速去速回。”六月,安德海在軍機處沒有通報各地官員的情況下便動身了。
安德海之所以主動攬下這個營生,除了為取寵于慈禧之外,還為了仗勢到地方上納賄斂財,耀武揚威。他帶了兩只大船,船頭高懸“奉旨欽差”、“采辦龍衣”兩面大旗,沿大運河南下。一路上,地方官員高接遠迎,宴請獻納,安德海自是得意忘形。德州知州趙新在得到安德海的船將到達山東的消息后,因沒有接到軍機處通知,心生疑慮,便急忙趕往濟南,向山東巡撫丁寶楨報告。丁寶楨對安德海侍寵橫行早就恨之入骨,得知安德海違制出京,心中暗喜,覺得誅滅權閹的機會到了。丁寶楨立即向軍機大臣奕訢密報了奏折,奕訢轉奏慈安太后和同治帝。慈安太后和同治帝對慈禧的專橫跋扈本來就不滿,便同意了奕訢借機除掉安德海的意見。于是奕訢擬定御旨,命丁寶楨將安德海就地正法。
丁寶楨先后命令德州知州、東昌府知府逮捕安德海。但他們沒等到合適機會,不敢輕易下手。后來,丁寶楨又命令總兵王正起于泰安將安德海拿住,然后解往濟南。安德海根本沒有把山東巡撫丁寶楨放在眼里,當丁寶楨審問他時,依然極為蠻橫。
消息很快傳到了慈禧太后那里,她急忙傳旨,命山東方面將安德海押回北京處置。傳說丁寶楨在聽說新旨來到后,便大聲宣布:“前門接旨,后門正法。”就這樣,26歲的安德海死在了丁寶楨的刀下。
也有另一種說法,說是慈禧聞報后,雖然大吃一驚,但祖制不可違,只好與慈安召集軍機處、內務府大臣商議。大臣們都堅持祖制,將安德海就地正法。慈禧沒有膽量承擔違背祖制的責任,只得同意了大臣們的意見,向山東巡撫發去了處決安德海的圣旨。只是丁寶楨在圣旨到達前先行一步,提前斬下了安德海的首級而已。
據說,丁寶楨殺了安德海后,還把他在街上曝尸三天,供人唾罵。
丁寶楨殺安德海,這在當時無疑是轟動全國的“壯舉”,像曾國藩、李鴻章這樣的大官僚也都交口稱贊。其實,若不是他得了同治皇帝的密令,他也未必有此膽量的。
丁寶楨于光緒二年(1876年)調任四川巡撫,10年后死在成都。為與前妻合葬,歸葬于濟南華山。朝廷加封為太子太保,并立祠祭祀。
(摘自濟南出版社《泉城掌故》 作者:榮斌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