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4年1月27日,中、法兩國政府發表“建交聯合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法蘭西共和國政府一致決定建立外交關系。兩國政府為此商定在三個月內任命大使。”這樣一份措辭簡潔的公報,引發了一場“外交核爆炸"。法國成為西方大國中第一個同中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的國家,中、法建交標志著中國加強同西歐國家關系的一個重大突破。
1963年8月19日,法國駐瑞士大使館給中國駐瑞士大使館打電話,稱法國前總理富爾希望于20日會見中國駐瑞士大使李清泉。李大使當即表示同意。9月12日,富爾夫婦專程來到日內瓦,與李清泉大使夫婦共進午餐。富爾說,他要到中國去,作為戴高樂總統的代表同中國領導人會談,此次訪華實質上是官方性質,但對外只能說是個人旅行,希望中方保密。
10月21日,富爾夫婦抵達中國深圳羅湖口岸,中方給予了高規格接待。富爾訪華對外宣布屬于“私人性質”,在訪華前后還特意訪問了柬埔寨和印度。他帶來了戴高樂的親筆信。
富爾到達中國后,先后同周恩來總理、陳毅外長在北京、上海進行了6次實質性會談。
法方既想同中國建立正常外交關系,又想避開主動宣布與臺灣斷交。實質上是在回避公開承認反對“兩個中國”,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戴高樂不愿在建交問題上給人以法國有求于中國的印象。
但對中國來說,臺灣問題是原則問題。周總理提出了中國的建交方案:全建交方式,即法國先同臺灣斷交,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半建交方式,即仿效英國、荷蘭,只互派代辦;暫緩建交,即先設立民間貿易代表機構,積極探討建交可能。
在談判中,臺灣問題一度使談判陷入僵局。考慮到中、法建交有利于打破美國和國際反華勢力對中國的封鎖,也有利于反對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壟斷世界事務,對發展中國同西方國家的關系也有著重要意義。中方又擬定新方案,在堅決反對“兩個中國”的原則立場的前提下,對建交的具體步驟和“驅蔣”的具體方式采取了變通處理的方針,即不要求法國政府公開申明只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不強迫法國主動宣布同臺灣斷交,而采取中方照會申明、法國默認的方式,以中、法宣布建交的既成事實來促使法國與臺灣斷交。
10月31日,周恩來提出積極地、有步驟地實現建交的變通方案,即中、法建交三項內部默契:
―、法國政府只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代表中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不再承認在臺灣的所謂“中華民國”政府。
二、法國支持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和地位,不再支持所謂的“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
三、中法建交后,在臺灣撤回其駐在法國的“外交代表”及其機構的情況下,法國也相應地撤回其駐在臺灣的外交代表及其機構。
富爾把第一項默契“不再承認在臺灣的所謂‘中華民國政府”刪去,雙方協商后改為“這就自動地包含著這個資格不再屬于在臺灣的所謂‘中華民國政府”。中方的靈活態度使建交談判取得重要進展,為實現中、法建交奠定了基礎。
富爾的成功訪華更加堅定了戴高樂與新中國建交的決心。此后,兩國在日內瓦就一些細節問題繼續展開談判,建交事宜基本達成—致。
1963年12月12日,法國外交部派代表來瑞士會見李清泉大使。法方代表說,法國認為,法、中雙方都有建交的共同愿望,建立外交關系的時機已經成熟。中國外交部很快向駐瑞士大使館發來了中、法談判的具體指示:原則問題上要堅定,不能有任何含糊;具體做法可以靈活,爭取盡快達成協議。
1964年1月2日下午,法方代表來到中國駐瑞士大使館,繼續與中國政府談判代表李清泉大使會談。9日,法方認為法、中雙方已經就建交公報達成了協議,提出在1月27日或28日巴黎時間中午12時,在北京、巴黎同時發表“公報”。李大使根據國內指示,指出在北京時間1月27日下午1點半或2點半,雙方同時發表“公報”。法方代表說,法國《世界報》每日下午3時出版,希望能及時在該報上宣布建交消息,提出在巴黎時間12時發表“公報”。這樣,中法建交協議中的最后一項也敲定了。
(摘自世界知識出版社《大國風范: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歷程》 主編:劉德斌 等 編著:劉守旭 等)(圖片 1963年10月,周恩來總理會見來訪的法國總統特使、前總理富爾一行,商討兩國建交問題。.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