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省欒城縣4名業主參加規劃局組織的小區內小學、幼兒園設計方案聽證會,在代表100多位業主提了反對意見后,家里都出了停水、停電、玻璃被砸等狀況,而其他業主家卻都一切正常。他們認為,這是開發商及其所屬的物業公司的打擊報復。
利益沖突顯而易見——業主們普遍不同意在現有的綠地上增建小學和幼兒園,而開發商卻急著把這塊空地利用起來。于是,就有了規劃局組織的設計方案聽證會,于是,就有了100多位業主的聯名反對。騷擾和恐嚇業主的,究竟是不是開發商和下屬的物業公司,有待警方調查。更值得追問的是,業主們的利益相對方,為什么會選擇這種方式來解決爭議?
事實上,反對建幼兒園和小學的業主們,也的確把聽證會看成了解決問題的途徑——他們很認真,不僅選出了代表,而且征集了100多位業主按有手印的簽名,但等待他們的,并不是聽證會上的唇槍舌劍,反而是黑暗中的停水停電和砸窗砸車。
很明顯,業主們的利益相對方,并不把聽證會當回事。為什么會這樣呢?
原因恐怕還得從聽證會自身來找——聽證制度的初衷,是讓爭議雙方有一個公開協商的平臺,通過政府部門主持的聽證實現社會利益最大化。但在實踐中,聽證會卻逐漸異化成了“誰有能耐誰就能把聽證會變成遮羞布”,那些幾乎無一例外開成聽漲會的聽證會,有幾個是利益雙方公平協商的結果?有幾個不是強勢一方通過控制聽證會資料和聽證代表等方式暗地里搞定的?長此以往,聽證制度本身的公信力和約束性已經少得可憐,強勢的利益一方不把聽證會當回事兒成了常態,他們更熱衷于通過種種見不得光的手段搞定反對者,只把聽證會當成一個程序上的幌子。
聽證會上反對者的無力乃至危險,來自弊端叢生的聽證制度已經不被強勢者當回事兒,來自聽證會自身某種程度上的信譽破產。如何讓反對者有力,如何讓反對者免于恐懼,聽證制度的變革和完善是根本,也只有聽證會自身硬起來,爭議才能在這個公開的平臺上解決,而不是總被暗箱操作。
(摘自《重慶時報》 本文作者:趙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