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美的10大古城之一——鎮遠,隸屬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處三地五縣交界處,素有“滇楚鎖鑰、黔東門戶”之稱。鎮遠歷史悠久,自秦昭王30年設縣以來,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宋紹定元年賜名鎮遠州,并沿用至今。所謂“鎮遠”,應是取了“鎮守遠方”之意,一個國家的決心、一座城池的命運只用了兩個字便涵蓋了多少傳奇故事、野史秘辛,直至千年未能盡述。
舞陽河畔的鎮遠古鎮四面環山。河水蜿蜒穿城而過,將古鎮南北而分。北岸為舊府城,南岸為舊衛城,遠遠看去恰似一幅嵌入山間的太極圖。天工造巧,不可不謂玄妙也。徜徉其間,俯仰皆為歷史,吐納皆有典故。起坐之間,總讓人多了一份小心翼翼,只怕一時惶恐驚擾了沉睡千年的夢。
作為邊陲要沖的鎮遠在古代一直是周邊各國商賈往返、邦交往來的必經之地,素有“南方絲綢之路”的美譽。明太祖朱元璋興師入黔,有奢香夫人迎王師于鎮遠;一代理學大家王陽明出黔赴任時便取道鎮遠,買舟由舞陽河下沅水出洞庭。在我國古典名著《儒林外史》中,吳敬梓不惜以整個回目的篇幅,生動地描寫了鎮遠的兵家優勢和當地風土民情。而愛國名將林則徐更是在他的詩作里為鎮遠留下了“兩山夾溪溪水惡,一徑秋煙鑿山腳,行人在山影在溪,此身未墜膽已落”的驚嘆。文化、歷史、山水、民情,各種不同的內容在這座西南邊陲古鎮融匯交織,最終打造出了鎮遠獨有的氣度和風貌。
如果說江南古鎮風姿綽約,如清歌小調,那么鎮遠古鎮則雄奇巍峨,如古風頌歌。崇山峻嶺之間,一座城將天地之氣穩穩納于其中,絲毫不顯突兀。青磚黛瓦、高封火墻、飛檐翹角,恰似一位融貫文武的將領,于蓬勃豪氣之間,鑲嵌一絲鐵骨柔情。這樣的細膩在當地險要自然環境的襯托下,則更顯珍貴。和愛人攜手登高遠眺,胸臆之間激起的不是溫柔水鄉的甜言蜜語,而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堅定誓言,如斯情景,怎不叫人心情激蕩呢?
有人說“鎮遠是一幅畫”,是一幅“樸素中見珍奇,淡雅中顯神韻”的水墨畫,一點也不過譽。舞陽河一步一景、青龍洞巧奪天工、鐵溪風光引人逗留,斯景造斯城,斯城引斯人,如果你沒有去過鎮遠,那么你印象當中的古鎮肯定是不完整的。
黔東南除了悠久歷史,還有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這里居住著苗、侗、漢、水、瑤、壯、布衣、土家、仫佬、畬等多個民族,造就了黔東南多彩絢爛的民族風情。西江苗寨作為中國僅有、世界無雙的千戶苗寨,素有苗都之稱,被譽為“苗族民族文化藝術館”,是研究苗族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出于對苗族銀飾的好奇與向往,西江苗寨就成了我們游覽黔東南不容錯過的一站。
一入苗寨,造型獨特的吊腳樓齊齊撲入眼簾,讓人驚嘆不已。西江苗寨依山傍水而建,吊腳樓層層疊疊蔚為大觀。走近看才發現它的實用性和科學性,吊腳樓立于平地,吊腳半邊樓建于傾斜度較大的山坡上,就著坡面開成上下兩層屋基,下層的立柱較長,上層的立柱較短,這樣就使得前面半間樓板與后面半間地面平行,形成半邊樓。每排柱的最外一根自上而下截齊上屋基處,形成吊腳柱,而“吊腳樓”正是因此而得名。遠遠望去,只見得屋面層層疊疊,煞是好看。這樣別致的風情深藏在這山坳之中,如果不是今日得見,平時出入于現代化城市鋼筋水泥森林之中的我們又怎會知道自己是這樣的井底之蛙呢?
苗寨的建筑令人稱嘆,苗寨的人情更是讓人難忘。少數民族向來熱情好客,見有遠客到來,美酒好菜自是不會吝嗇的,老人們殷勤備菜、少女飛歌敬酒、孩童圍繞嬉戲,一派祥和熱鬧的氣氛讓人感慨萬千。到了西江苗寨,怎能不嘗試一下風雨橋上的長桌宴呢?風雨橋跨河而建,有廊有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風雨。這些興起于漢末的古建筑,結構嚴謹,造型獨特,極富民族氣質。整座建筑不用一釘一鉚和其他鐵件,皆以質地耐力都是上等的杉木鑿榫銜接,工藝復雜,裝飾講究,廊頂上豎起幾個多重檐的亭閣式寶頂,橋、廊、樓融為一體,大大提升了橋的實用性功能。在風雨橋上展開長凳長桌,將飯菜一碗碗擺放齊整,點上蠟燭,圍桌而坐,不論身邊的人是否相識,一餐歡宴痛飲之后,保準你們拍肩搭背勝似親人!有盛宴怎能少了美食?苗寨的美食以酸為主,聞名天下。這里有句名言叫“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躥躥”。酸食可以說占據這里菜肴的重要部分——酸湯魚、酸豬肉、酸鳥肉、酸黃瓜、酸豆角、酸辣椒,只酸得你牙根發軟,不過一嘗之后保準你終生難忘。就著糯米酒,看燭光在每個人的眼角眉梢跳躍,襯得那笑容越發甜美,撫掌輕和苗家姑娘的動人歌謠,苗寨的夜晚濃縮成一幅醉人的畫面,永遠地印刻在每位游人的心間。
當夜幕降臨,苗家寨子閃耀著燈火點點,不遠處歡快的蘆笙聲飛揚而來。情侶們相依相偎,從此懂得了天地間還有種快樂叫自由。
(摘自重慶大學出版社《兩個人的旅行:中國最適合情侶度假的30個浪漫目的地》 編著:毛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