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寄語
本期“古代地中海文明”欄刊登了5篇文章?;粑挠屡c吳宇虹合作的《古巴比倫時期外國奴隸買賣契約研究》通過釋讀8件楔形文字奴隸買賣契約,考察了古巴比倫奴隸貿易所涉的奴隸來源、貿易和運送方式、對奴隸的使用方式等問題,進而從此視角出發對古巴比倫時期兩河流域的一些社會和歷史問題做出了闡釋。尹蔚婷的《論赫梯王國附屬國的獨立性》通過對赫梯王國與其屬國之間的附屬條約等文獻的研究提出,以往相關研究過分強調了附屬國對赫梯王國的從屬性而忽略了其同時具有的獨立性地位。王歡的《古代埃及文獻中的赫梯國王形象》認為,拉美西斯二世紀念銘文所載赫梯國王被法老擊敗的形象與其他歷史文獻反映的埃及與赫梯國家的關系狀況相互矛盾,“虔誠偽造”的歷史編纂習慣構成了古埃及人關于外族文化記憶的要素。馬一舟、郭丹彤合作的《<塔努塔蒙夢碑銘文>譯注》是對古埃及第二十五王朝末位國王塔努塔蒙刻寫的記錄其某次夢境的銘文所做的翻譯和注釋。該銘文對研究公元前663年努比亞王朝、塞易斯王朝和新亞述帝國關系具有重要意義。師學良《柏拉圖<法律篇>土地與農業法條譯注》主要依據伯奈特??北尽斗善?,提供了柏拉圖《法律篇》中關于農業生產生活和土地法條款的一個新的中文譯注文本。
“拜占庭與歐洲中世紀”欄發表兩篇文章。李強與徐家玲合作的《拜占庭<士兵法>譯注》依據阿什布爾納整理的希臘文文本,對集中反映拜占庭帝國軍隊法紀的《士兵法》做出了新的中文譯注。朱君杙《論皮紙與加洛林時代歷史記憶的保存》對傳統的加洛林史學崛起是加洛林法蘭克人史學創造力提高結果的看法提出質疑,認為加洛林法蘭克使用書寫材料皮紙易于保存,從而才使加洛林法蘭克人的史學成果得以大量留傳至今。
“中國先秦史”欄刊登的陶興化《從清華簡<系年>看“共和”與“共和行政”》一文,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將漢以前傳世文獻與清華簡、金文等新出資料結合,判定公元前841年開始的“共和”是共伯和的簡稱,史學界所說的“共和行政”實為共伯和名義上攝行王政而由周、召二公實際執政掌權的局面。
“帝制中國”欄中,尤佳、周斌、代唯醞合作的《東漢列侯推恩分封問題辨正——東漢侯爵繼承制度研究之一》認為,東漢列侯推恩分封有分戶推封與另立戶邑兩種形式,推恩分封尤為普遍,多在始封侯逝后發生,獲封者爵級多與始封侯平級,少數會下降。章宏偉的《南宋出版業考述》認為,南宋雕版印刷術發達,書籍出版產業持續興旺,官府、私家、民間三大出版系統各領風騷,且出版業分布廣泛并形成了杭州、福建、四川三大出版中心。胡吉勛的《洪武首科進士研究》全面考察洪武四年考中的120名進士的履歷和授官情況,結合洪武初年征舉人材的舉措和開科取士的背景,指出,元末明初士人不樂仕進,并面對有司征迫,中進士后授職低微等現實。
“中國傳統學術”刊出的3篇文章中,劉鶴丹的《從“以直報怨”到“以德報怨”——由刖者三逃季羔論儒家的仁與恕》從《孔子家語》記載的“刖者三逃季羔”案例入手討論孔子報怨之道,認為孔子主張以一貫的“仁”心來理解“怨”,原則上“以直報怨”。張甲子的《“清濁”觀與漢晉人物品鑒論》認為,“清濁”概念作為文化命題萌芽于氣論,在兩漢時期構成審視天人關系的視角之一,在漢晉人物品鑒中展現為“清貴濁賤”的尺度,后來又受“文如其人”觀念影響,成為文學品評的理論命題。翟景運《初唐文學理論與實踐的矛盾及其成因》一文指出,唐初作家在理論上把南朝文學作為“亡國之音”痛加批判,而在創作實踐上卻又追隨南朝文學軌轍,該現象的根源在于文學自身發展的延續性與重大社會變遷之間的不協調。
上述文章,大多由青年學者撰寫或參與完成,比較突出地體現出中國與世界古代文明研究各領域新銳學者的研究旨趣與成績。早春時節,讀新人新作,若沐熏風,何幸如之!
《古代文明》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