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雄,張姝鑫,韓啟亮,韓美善
(山西省農業(yè)科學院五寨試驗站,山西五寨036201)
五寨位于晉西北高寒山區(qū),氣候寒冷,無霜期短,種植玉米的歷史至今僅有約20 a。按楊志躍等[1-3]對山西玉米品種區(qū)域的劃分和引種觀察,五寨應屬于山西玉米春播特早熟區(qū)。
五寨是一個純農業(yè)縣,玉米的種植和發(fā)展與市場經濟相隨、與氣候變暖有關、更與品種科技進步有緊密的聯(lián)系。近10 a來,全縣玉米年播種總面積達1.53萬hm2,已超過總耕地面積的50%,成為農戶增收的重要途徑之一。
五寨玉米的快速發(fā)展,極大地刺激了種子生產和營銷業(yè)。受利益驅動,短短幾年就有大量品種涌入,而且囿于地方氣候、生產習慣及增收欲望,大多數(shù)農戶甚至基層領導或農技人員也樂于接受生育期稍微長一點的所謂高產良種,結果導致營銷市場混亂,品種良莠不齊,品種或小氣候原因造成的減產頻繁發(fā)生。
2012年,我們收集了近年在山西玉米春播特早熟區(qū)已經推廣或正在應用或剛開始引進試種、推薦示范的40個品種,集中在五寨農業(yè)試驗站田間試驗區(qū)(前所村)高水肥地上進行試驗,旨在用比較規(guī)范的田間試驗統(tǒng)計方法進行科學的分析、歸納、評價,并給出推廣應用建議。
試驗選用的40個品種分別來源于省內外及當?shù)貛准曳N子公司、營銷部門或個體農戶。品種類型既有高稈大穗型,也有緊湊耐密型[4]或者中間類型;就玉米春播特早熟區(qū)而言,這些品種絕大多數(shù)屬春播特早熟類型,必須通過地膜覆蓋來達到正常成熟度。具體的品種名稱如表1所示。
試驗設2次重復,采用間比法順序排列。以忻黃單84為對照,每隔6個品種安排1個對照,以利于消除誤差、就近比較。試驗小區(qū)面積為16.5 m2(2 m×8.25 m),采用起壟地膜覆蓋,每壟種植2行,行距50 cm,每行定苗25株(穴),株(穴)距33 cm,單株營養(yǎng)面積0.165 m2,每小區(qū)留苗100株,四周保護行均種植對照品種忻黃單84。
試驗田地力均勻,水肥條件較高。與歷年氣象條件相比,玉米生育期間的平均氣溫稍偏低,降水量偏高,除7月26日局部大風突襲外,再無自然災害發(fā)生。
9月30日初霜,比歷年初霜日推遲約20 d,比前2 a推遲了10 d左右,有效積溫比歷年增加了約150℃。
各供試品種的生育表現(xiàn)如表1所示。

表1 生育性狀觀察統(tǒng)計
根據(jù)各品種生育性狀觀察統(tǒng)計,直觀分析認為:(1)從出苗至成熟,生育天數(shù)在119 d內的有先鋒 38p05、泉玉 2 號、A502、滿世通 507、品玉8號、并單 6號、龍單 13、浙單 36、種 322、豐田1號、豐田5號、豐田15號共12個品種,這些品種在五寨露地栽培條件下可正常成熟并保證有良好的籽粒品質,把這些品種定性為春播特早熟品種。(2)從出苗至成熟,生育天數(shù)在120~130 d內的有晉單62、盛豐四單19、四單19、吉東16、吉東 31、紀元 128、紅 416、藍 11、紅 415、龍高L3、忻黃單84共11個品種,這些品種可以在五寨通過地膜覆蓋來達到正常成熟度,從而保證有良好的籽粒品質。把這些品種定性為春播早熟品種。(3)從出苗至成熟,生育天數(shù)在130 d以上的有先玉335、大豐30、種星618、滿世通526、臨玉2號、東單5號、遼單566、品試1號、春玉3號、369、吉東 28、潞玉 39、吉單 27、佳 68、紅 308、嫩單13、黃11共17個品種,這些品種在五寨種植時,即使通過地膜覆蓋也具有較大風險,達到正常成熟度并保證有良好的籽粒品質是不太可能的。把這些品種定性為春播特早熟區(qū)慎用品種。尤其是紅308、黃11這2個品種,即使在山西春播特早熟區(qū)內特別溫和的小氣候條件下選用,也應慎之又慎。
各品種穗部性狀考測統(tǒng)計結果列于表2。

表2 穗部性狀考測統(tǒng)計
從表2可以看出,40個參試品種穗長以種 星618最長(23.0 cm),吉東16最短(15.3 cm)。穗長在20 cm以上的品種有種星618、盛豐四單19、忻黃單84、品試1號、春玉3號、品玉8號、佳68共7個品種;穗長在17 cm以下的品種有A502、吉東 16、遼單 566、潞玉 39、吉東 31、紀元128、種322共7個品種;其余26個品種穗長介于17~20 cm之間。穗粒數(shù)以嫩單13最多,平均每穗760粒(穗行數(shù)×行粒數(shù))。每穗700粒以上的品種有先玉335、滿世通526、臨玉2號、佳68、忻黃單 84、嫩單 13、黃 11、紅 308共8個品種;650粒以上的品種有大豐30、種星618、四單19、東單5號、品試1號、春玉3號、龍單13、吉單27共8個品種;其余24個品種穗粒數(shù)均在650粒以下。各參試品種的穗部禿尖均不嚴重,品種間有差異,但不明顯。
一般來說,生產上比較容易接受的玉米品種為穗大、粒多、粒大[4-7]。各供試品種的產量結果統(tǒng)計分析列于表3。

表3 產量結果統(tǒng)計分析
從表3可看出,單株粒質量超過200 g的品種有四單19、春玉3號、吉單27、浙單36、佳68、豐田1號、忻黃單84;單株粒質量在166 g[8]以下的品種有盛豐四單19、吉東16、臨玉2號、東單5 號、A502、遼單 566、吉東 28、吉東 31、藍 11、種322、紅415;單株粒質量介于166~195 g之間的品種有先鋒 38p05、晉單62、先玉335、大豐30、種星618、滿世通526、品試1號、泉玉2號、滿世通 507、品玉 8號、并單 6號、龍單 13、潞玉 39、紀元 128、紅 416、紅 308、嫩單 13、黃 11、龍高L3、豐田5號、369、豐田15號。
單位面積的群體產量是衡量一個品種在一定環(huán)境條件下表現(xiàn)優(yōu)良的首要標準[9-11]。從產量統(tǒng)計分析結果(表3)來看,小區(qū)籽粒產量以佳68最高,但與對照品種忻黃單84比較,增產(4.3%)并不是很明顯。依增產10%以上或減產10%以下為一般的判定標準,與對照品種忻黃單84小區(qū)籽粒產量差異不十分明顯的品種有大豐30、種星618、四單19、春玉3號、吉單27、浙單36、佳68、豐田1號。
根據(jù)各品種的生育表現(xiàn)、單株生產力[12]、群體籽粒產量這3個指標進行綜合分析認為:(1)豐田1號、四單19這2個品種的群體產量較高,單株粒質量超過200 g,生育天數(shù)分別為116,126 d,在安全期內,可以與忻黃單84并列作為包括五寨在內的山西玉米春播特早熟區(qū)地膜覆蓋栽培條件下的骨干品種。(2)浙單36的群體產量較高,單株粒質量超過200 g,生育天數(shù)(108 d)在絕對安全期內,可以作為山西玉米春播特早熟區(qū)露地(蓋膜)栽培條件下的搭配品種。(3)大豐30、種星618、春玉3號、吉單27、佳68等品種,群體產量較高,單株粒質量在165 g以上,具備緊湊耐密的高產長相,是非常有希望的替代性品種,可以通過增加密度來獲得更高的群體產量。但是在山西玉米春播特早熟區(qū)應用推廣時,必須考慮小氣候條件[13],在覆蓋地膜的同時還要注意保持較高的水肥條件等。
本試驗的試點代表性較強,試驗田地力基礎、水肥條件較好,玉米生育期間的氣象條件也十分理想,試驗設計的重復次數(shù)和可比性稍顯不足;對試驗結果的統(tǒng)計分析稍顯簡單;分析、判斷、評價的指標或依據(jù),其參考性、經驗性成分居多。因此,得出的結論可靠程度不是很高,但仍然建議四單19、豐田1號、忻黃單84應作為骨干品種在山西玉米春播特早熟區(qū)大面積應用推廣;浙單36作為搭配品種可露地種植,也可供氣溫、降水等條件稍微不足之區(qū)域蓋膜種植;大豐30、種星618、春玉3號、吉單27、佳68等,通過地膜覆蓋、增加密度,有希望作為未來氣溫、降水等條件穩(wěn)中趨好、生產條件(包括旱地改水地、坡地改平地或機械化水平等)進一步改善時的替代性品種,在近期選擇應用時,必須慎重考慮當?shù)氐母鞣N相關因素和條件。
[1]楊志躍.山西玉米種植區(qū)劃研究 [J].山西農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3):223-227.
[2]牛天堂,田良才,李晉川,等.關于山西玉米產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J].山西農業(yè)科學,2010,38(4):3-7.
[3]楊書成,韓美善,崔雪梅.晉西北高寒區(qū)玉米引種試驗及配套栽培技術研究[J].山西農業(yè)科學,2000,28(1):17-19.
[4]李建剛,韓戰(zhàn)敏,楊永紅,等.甜糯玉米品種篩選及栽培技術[J].河南農業(yè)科學,2002(12):13-14.
[5]王雅芳,韓新田,劉茂.選擇玉米品種的基本原則[J].內蒙古農業(yè)科技,2006(S1):190.
[6]張景蓮.1982年以來我國玉米品種的演變 [J].河南農業(yè)科學,2008(6):36-39.
[7]邊學孔,張紅穎,劉穎,等.春玉米新品種比較試驗[J].天津農業(yè)科學,2009,15(5):86-88.
[8]王秀鳳,景希強,葛立勝,等.耐密型玉米育種現(xiàn)狀及選育途徑探討[J].雜糧作物,2010,30(1):4-6.
[9]任立宏,孫曉明,劉向陽,等.玉米品種對比試驗初報[J].內蒙古農業(yè)科技,2005(3):33-35.
[10]董建明,劉振元.鮮食玉米新品種比較試驗[J].天津農業(yè)科學,2011,17(4):147-149.
[11]楊夏平.緊湊型玉米品種對比試驗初報 [J].內蒙古農業(yè)科技,2004(S1):107-108.
[12]馮偉,李衛(wèi)東.特早熟玉米主要農藝性狀與產量灰色關聯(lián)分析[J].山西農業(yè)科學,2010,38(11):13-16,25.
[13]劉永忠,李萬星,靳鯤鵬,等.山西玉米生產現(xiàn)狀、優(yōu)勢及發(fā)展對策[J].山西農業(yè)科學,2005,33(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