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偲特 (廣西藝術學院 廣西南寧 530000)
影像史志,是一種以紙質媒介為基礎,并通過人的主觀思想意識進行主觀層面再創造的產物,人類通過自身對符號信息傳播的理解和感悟,將各種影像的、文字的甚至是圖畫的精神產品賦予很多符號內容,從而使符號傳播得以成為最主要的形式。影像史志顯然更具有直觀和清晰的符號特性。
史志,是對某一地區歷史人文、人物風俗、自然地理以及文學著作等所進行的忠于史實的撰述,傳統史志主要傳播載體經過了竹片、錦帛、紙張的演變和進步,以手書、活字印刷、鉛印、影印等等方式進行記載,相對來講,保存度不高,存在丟失、缺少和模糊甚至腐化的可能性。而影像史志的產生及其視聽結合的傳播方式將舊時單純文字撰述的歷史延伸為影像,并同時利用多媒體綜合藝術中的影像造型符號的特點和傳播手段,以最大程度地尊重史實記載和還原史實著述為制作編纂的原則,并在內容上以人文、地貌、非物質性民族民間文化等為經,以符合當代大眾審美情趣和審美方向為緯,以不同的系列和不同的主題為主要編纂形式,在對風物景貌的地點選擇上有針對性地與文本內容一一對應,盡量通過情景再現和情景演繹甚至包括影視作品引用等手法進行。因此,本文對影像史志的定義為:影像史志是利用電子科技手段,結合聲音、文字、圖表、動畫等元素對舊時的傳統紙質史志文化進行重新包裝、重新撰述的影像資料。它在內容上尊重歷史事實,在類別設定和專題選取上更加通俗易懂,以爭取最大的受眾面為傳播目的,以公眾信息發布平臺為主要傳播載體,目的是取得是指文化傳播的最佳傳播效果。
科學技術的進步促使新媒體也在不斷地變化發展,影像作為對社會歷史人文和時光的記錄傳播者,相比較其他傳播方式,擁有著無可比擬的、可以無限延伸的空間表現張力。數字媒體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變革對影像作品有著深遠的影響。影像制作的手段不再局限于用長鏡頭來表達真實,用場景轉換和景別、移動鏡頭等傳統拍攝手法來進行內容表現,影像語言非常豐富,包括3D立體影像、動畫模擬等等先進的電子技術使得影像藝術擁有了非凡的藝術表現力。影像文化史志產品應運而生。這種史志編寫方式不局限于傳統的固定模式,它以有新媒體技術經驗的專業從業人員為主要傳播主體,以網絡、廣播、電視等為主要傳播載體,這使影像史志作品具有相比紙質史志不具備的非凡而驚人的傳播容量和傳播速率,不但拓寬了信息的受眾范圍和面積,也使得傳播效果出奇而意外地超越了紙質史志。因此,可以這樣下一個結論:新媒體科技為影像史志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培養了溫潤肥沃的土壤。
任何一種信息的傳播從來離不開文化的浸潤。任何一種信息的傳播過程都是文化的一種表達形式,這其中所包含的民族民俗以及民間文化內涵不可忽略。影像史志的傳播是一種文化傳承和記載的傳播,與文化產生的背景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我國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這些民族具有非常豐富的民族民俗文化遺產,這些遺產是各民族情感和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表征。同時我國幅員遼闊,自然地理環境多樣,文化遺址眾多,舉世盛名的風景旅游佳地不勝枚舉。面對這些遺產的瀕臨消逝和逐漸滅亡的嚴峻形勢,搶救和保存是當務之急。影像史志正是產生于這種文化遺產亟待傳承、發揚和保護的環境。顯然受到文化環境強烈的浸染。
語言符號以文字為主體,是歷史文化積淀的一種產物。地方史志中的語言符號及文字符號完全來源于史實記載,這些歷史事實通過人們世世代代口授相傳,雖然不能完全忠實地進行記載,但也在相當層面上記載了最真實的史實,而這種史實與虛擬的神話傳說完全不同,有嚴謹的時空順序和合理的人物事件。相對于影像符號來講,文字符號的傳播更傾向于激發人們的主觀想象能力,起到的是延伸想象空間的作用。紙質史志的語言符號完全是以純文本形式表現的,人們在閱讀文字記載的內容時,會主觀意識上不自覺地聯系曾經見過的或者是有印象的景象,并在腦海中擅自描繪或搭建出一種“相應的”景象,或者是通過文字所闡述的風格進行合理想象,來滿足自身對信息傳播的接受和理解。這使得符號以另一種形式的組合和拼接形成于人大腦里,這就出現了符號傳播的信息失實性。人們在接受和處理文字信息的時候,也會在頭腦中形成不同的符號組合拼接形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拼接,同樣的人在不同的時候看同樣的文字也會有不同的拼接,因此,這足以說明,文字語言符號的想象空間是無限延伸的。與單純的文字史志相比,影像史志中起到主要敘事作用的文字文本則是在傳統紙質史志文本基礎上進行有目的的選擇,并按照分類進行二次甚至多次篩選,在文字組織上更傾向于通俗易懂,又輔以圖像和聲音,更加使得文字符號傳播的效果縮減。人們在解讀影像文本符號的時候必然受到影像的影響,這也是使用影像文本將單純文字記述進行提煉而產生的必然結果,也即削弱了文字符號的想象空間。
相對于影像史志的文字符號與所指代事物不盡相同來講,影像史志的畫面符號的傳播方式簡單而直接,與所指代的事物對象之間的關系也具有結構上的一致性。也就是說,畫面符號以一種更加顯而易見且直截了當的方式將所要傳播的信息展現在人的視線中,不管受眾來自何種文化層面,具有何種文化背景,在接受視像的時候無需再經過主觀思維和意識的再加工,簡單明確地接受聲音符號和畫面符號的信息。
當然,盡管影像作品中文字符號、聲音符號和光影符號的優點突出,但是其在進行符號傳播的同時,使具有忠于史實內容原則的影像史志隨之表象化。它使人們在接受信息時不自覺地降低了主觀思考能力,而被動地接受畫面的授意,體驗能力和理解能力受到限制,必不可免地影響到了影像史志文化精髓的傳播效果。也就是說,影像史志的畫面傳送的是載有符號的實物,這導致所傳播信息的互動反饋效果衰減,而關于直觀形象所代表和傳達的包括象征、對比、暗示等在內的信息,不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引申和印證。所以,畫面符號雖然更加生活鮮活,但是也更流于表象化。
作為影像作品重要的組成部分,有聲語言系統分為人聲、音樂、音響等。在影像史志現有的所有作品中,聲音符號只存在兩種——背景配樂和人聲解說。影像史志傳播的聲音符號或可說是聲音形象,就以這兩種為要素。影像史志中的聲音符號與受眾的心理相契合,更容易被受眾接受,使畫面更有說服力??傊跋袷分镜膫鞑ミ^程中加入了視聽結合、聲畫合一的效果,極大地增強了史志文化符號傳播的感染力和滲透力。以描述地域性史志文化的影像作品在音響的使用上能起到烘托環境氛圍、表達主題思想情感、展現時代和地域民族特點的表意作用。
[1]黃穎.“鳳凰衛視”傳播形態審美分析.[D].中國碩士論文數據庫,2006
[2]韓昌.傳播技術平臺對電影藝術形態的影響.[D]. 中國碩士論文數據庫,2006
[3]王竟成.傳播文化,記記錄歷史——縱談影視藝術對西部民族文化的開掘.[D]. 中國碩士論文數據庫,2006
[4]史婧煒.視覺符號跨文化傳播研究.[D]. 中國碩士論文數據庫,2006
[5]秦紅軍.視覺延伸——圖形語言在動態影像語境中的應用.[D]. 中國碩士論文數據庫,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