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旸,唐 冬,孔 明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四十七研究所,沈陽 110032)
采用N 型襯底,準雙阱工藝的CMOS 電路在工作時N 型襯底接高電位,P 阱接低電位。而研究中的CMOS 電路需要在部分P 阱接高電位,屬于多電位電路。為了滿足這一要求,需采用外延片做隔離的方式,形成隔離島滿足部分P 阱接高電位的需求,避免其對整個電路造成影響。
外延MOS 結構在MOS 工藝中是一種常用的結構,采用的外延結構為同型的低阻襯底、高阻外延。這種結構可以降低α 粒子輻照引起的軟失效率,提高電路速度,解決CMOS 電路的閂鎖問題,提高少子壽命。在VDMOS、BiCMOS 工藝中都已得到廣泛應用。而本次研究中討論的CMOS 外延工藝只是為了滿足CMOSIC 中多電位電路的電位需求,因此選用了在P 型高阻襯底上做N 型高阻外延的外延結構。
由于本研究中的電路屬于CMOS 工藝,不需要在外延下做埋層,且埋層會在外延生長過程中帶來層錯等缺陷,還易與外延產生過渡區,不僅會影響襯底的電阻,還會將過渡區形成的高低結引入電場。因此本電路中沒有埋層工藝,工藝結構如圖1 所示。

圖1 外延結構
為了與常規CMOS 工藝兼容,選用了電阻率為(3-6)Ω·cm的外延層。由于外延層厚度必須大于P 阱結深與固定的P 阱與外延層擊穿電壓下的勢壘區寬度之和,即:

已知P 阱結深xj<4μm,需計算。通過帶埋層的外延層穿通電壓公式:

具體實驗方法是在外延片上進行隔離及P 阱的光刻、注入。通過改變注入劑量和推結時間調整合適的工藝條件。實驗步驟如圖2 所示。

圖2 實驗步驟
(1)首先選取外延厚度為6μm-7μm的外延片,在表面進行劑量為1.5E13的硼注入。推結時間為4 小時時就已經隔離透,注入區與襯底已呈電阻特性,隔離島間擊穿電壓為40V。將試驗片進行磨結、染色,隔離區結深為3.6μm。在外延厚度為6μm-7μm的情況下,這個結果是不可能產生的。因此,對外延片進行了測試。
通過廠家給定的電阻率用四探針測試,外延層厚度為6μm-7μm的外延片,實測外延層厚度為3.46μm,符合實驗結果。但這個外延厚度遠達不到工藝要求。通過分析,應該是N、P 型高阻之間存在過寬的空間電荷區,造成有效外延層厚度偏薄。為此,將外延層厚度增加為8μm-9μm,重新進行實驗。
(2)將外延厚度為8.98μm的外延片,在表面進行劑量為1.5E13的硼注入。推結時間為4 小時。推結后測試,注入區與襯底呈電阻特性,隔離島間擊穿電壓為40V。該片已隔透。
由于外延層厚度雖然增加,但在同樣的實驗條件下,其隔離特性卻未發生變化,這種情況并不合理。因此更換了外延供應商,并將外延層厚度要求改為有效外延層厚度為7μm-8μm的外延片。實際外延片的外延層厚度為10.45μm。
(3)外延厚度為10μm 以上的外延片,硼注入劑量為1.5E13,阱推時間4 小時時未隔離透,注入區與襯底間擊穿電壓為100V 以上。補推9 小時后,仍未隔透,注入區與襯底間擊穿電壓為25V 以上。將該片進行磨結、染色,其注入區推進深度為6.9μm。
(4)外延厚度為10μm 以上的外延片,將硼注入劑量更改為5E13,進行12 小時阱推,注入區與襯底呈電阻特性,該片隔離透。將該片進行磨結、染色,其注入區推進深度為7.8μm。
通過這(3)、(4)兩次實驗的結果可以推測,外延厚度為10μm 以上的外延片的有效外延厚度滿足7μm-8μm的預期,其實驗結果證明此種厚度的外延片可以滿足常規CMOS 工藝要求,且其隔離工藝可以與CMOS 工藝兼容。
具體注入劑量及阱推時間如下:

表1 外延實驗內容
(5)為了確定隔離區橫向擴展寬度,進一步確定設計規則,將(4)步實驗進行模擬以確定隔離區橫向擴展寬度。
根據圖3 結果,最終確定10.45μm 外延層厚度的試驗片在隔離透的情況下,橫向擴展為6.2μm。
通過對高阻襯底、高阻外延CMOS 工藝的研究發現,同型的高阻外延層與襯底間雖不存在雜質上反形成的過渡區,但卻存在過大的空間電荷區。通過這次實驗,確定了CMOS 外延工藝中有效外延層厚度的選擇方法,為今后開展多電位、準雙阱CMOS電路的研究打下基礎。

圖3 隔離注入工藝模擬結果
本工作得到了陳桂梅教授及主持測試、模擬工作的各位同仁的關心和支持,在此謹致謝意。
[1]孫膺九.MOS 硅外延技術[J].電子科學技術,1982(1):50-52.
[2]李養賢,鞠玉林.P <100 >Si 襯底晶向偏離度對外延埋層圖形畸變的影響[J].半導體學報,,17(4):24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