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晨 李 爽
(東北農業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0)
我國是世界公認的非轉基因大豆的故鄉,黑龍江省則是我國大豆的主產區,是世界上僅存的幾個非轉基因大豆產地之一。非轉基因大豆營養價值高且綠色健康,因而日益受到國際市場的青睞。然而,近年來在國外轉基因高油大豆大量進口的嚴重沖擊下,國產大豆進出口貿易倒掛現象日益加深,黑龍江省大豆貿易存在的此類問題尤為突出。
大豆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和油料作物,在農業生產中占有很大比重。我國排在前四位的大豆主產區依次是黑龍江、山東、河南和內蒙古。由于黑龍江省具有優越的地理和自然條件,大豆產量遠高于其他三個省區。2010年,全國大豆種植面積13200 萬畝,總產量達到1520 萬噸,其中黑龍江省大豆種植5321.8 萬畝,總產量達到558 萬噸,占全國大豆總產量的36.71%。2011年全國大豆種植面積1.14 億畝,黑龍江省大豆種植面積降至4802.6 萬畝。至此,黑龍江省大豆播種面積已連續3年下降,較2010年下降達22%。圖1 為2001—2011年黑龍江省大豆種植面積走勢圖。
此外,由于化肥、柴油等農資價格的上漲,以及人工費用的增加,大豆種植成本也隨之進一步增加。據調查,2010年黑龍江省大豆種植成本約410 元/畝,較上年增加了32 元/畝,增幅達8.5%。雖然近年來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支撐大豆市場價格、扶持大豆產業發展,但在土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玉米、水稻等作物價格不斷上漲,必然擠占大豆的種植空間,短期內大豆種植面積減少的趨勢難以改變。

圖1 2001—2011年黑龍江省大豆種植面積走勢
在國內需求不變的情況下,大豆產量的減少已不能滿足國內消費的需求,因此國外的轉基因大豆由于價格相對較低且出油率高而成為國內大豆加工企業的首選,致使國內大豆供需缺口日益擴大,進口依存度持續攀升。
黑龍江大豆由于具有籽粒大、蛋白質含量高、符合質量要求、非轉基因等特性,一直是我國大豆出口的主要品種。1996年以來,我國大豆進口量激增,使我國大豆國際貿易逆差逐漸擴大。黑龍江省雖為大豆主產省份,有著廣闊的國際市場前景,我國每年出口的45 萬噸大豆主要來自黑龍江省,但近年來,黑龍江大豆對外貿易逆差嚴重,具體數據見表1。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近年來黑龍江大豆進口數量逐年增多,出口數量除個別年份外,總體呈下降趨勢,從2005年開始,黑龍江省大豆貿易就開始出現明顯逆差,進出口貿易不平衡,出口數量占進出口總額的比例甚小,2010年不足1%。
黑龍江省大豆主要出口到亞洲、非洲、歐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部分國家和地區。主要出口國家為日本和韓國,2001—2010年出口日本13053.97 萬美元,占全省大豆出口總額的45.56%;出口韓國12058.64萬美元,占全省大豆出口總額的42.09%,其余八大出口市場依次為朝鮮、美國、馬來西亞、荷蘭、英國、香港地區、澳大利亞和德國。黑龍江大豆的主要進口國為美國、巴西和阿根廷,2010年黑龍江省大豆進口國又增加了俄羅斯和烏拉圭。

表1 2001—2010年黑龍江省大豆進出口情況 單位:噸、萬美元
黑龍江省大豆出口主要以一般貿易方式為主,其中,2002—2003年以國家間、國際組織無償援助和贈送物資出口方式為輔;2002年開始通過邊境小額貿易方式出口,但出口份額不高;2002—2004年黑龍江省大豆進口貿易方式均為邊境小額貿易;2005—2011年大豆進口主要以一般貿易方式為主,而邊境小額貿易進口則時斷時續,且進口份額均偏少;2007—2008年以加工貿易方式進口少量大豆。
作為世界上少數非轉基因大豆的優良產地,黑龍江省大豆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受國際轉基因大豆的沖擊,非轉基因優勢沒有得到發揮,在國產大豆行情持續低迷,價格抬升困難的情況下,種植面積不斷萎縮。黑龍江省是糧食大省,糧食安全問題也是我國當前面臨的緊要問題,因此,如何正確認識黑龍江省大豆對外貿易現狀、分析黑龍江省大豆的國際競爭力,對黑龍江省大豆產業發展以及我國農業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在考慮數據的可獲得性和黑龍江省大豆實際進出口情況下,本文采用貿易競爭力指數(TC)來分析黑龍江省大豆的國際競爭力。TC 指數是指一國或地區某產品凈出口額與該產品進出口總額之比,系數越接近于1 表明優勢越大。當0.8≤TC≤1 時,表明該商品具有極強競爭優勢;當0.5≤TC≤0.8 時,表明該商品具有較強競爭優勢;0≤7C≤0.5 時,表明該商品具有較弱的競爭優勢;當-0.5≤TC≤0 時,表明該商品處于較弱競爭劣勢;當-0.8≤TC≤-0.5 時,表明該商品處于較強競爭劣勢;當-1 ≤TC≤- 0.8 時,表明該商品處于極強的競爭劣勢。

表2 2001—2010年黑龍江省大豆貿易競爭力指數 單位:萬美元
由表2 的TC 指數可以看出,黑龍江省2001—2004年貿易競爭指數接近1,表明黑龍江省大豆在對外貿易中具有較強競爭優勢,2005年以后TC 指數總體呈下降趨勢,而且這6年的TC 指數都小于0.5,說明該商品具有較弱競爭優勢,在貿易中發揮的優勢不明顯。綜合分析,黑龍江省大豆的國際競爭力雖然在近些年呈現下降趨勢,但總體上仍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然而,其實際的國際競爭力并不高,沒能充分發揮黑龍江省非轉基因大豆的優勢,需要進一步提升競爭能力。
黑龍江省非轉基因大豆與進口轉基因大豆相比,具有極大優勢,因為美國食用大豆都是非轉基因大豆,轉基因大豆主要用于制造動物飼料和出口,目前歐洲、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都只進口非轉基因大豆。然而國內市場上,黑龍江省非轉基因大豆卻被迫混同于國外的轉基因大豆,在同一價格水平上競爭,使黑龍江省大豆的品種優勢變成了價格劣勢。同時,由于我國缺乏對非轉基因大豆食品的宣傳和認識,國內缺少嚴格的轉基因與非轉基因的市場區分體系,非轉基因大豆產品一直參照轉基因大豆產品定價,導致黑龍江省失去非轉基因大豆產品的話語權和定價權,優勢沒有顯現。
在追求產量、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壓力下,黑龍江省缺少對大豆系統性的保護政策,雖然曾實施“大豆振興計劃”,但扶持力度不夠,效果不明顯。同時對大豆種植和相關產業缺乏價格支持、直接補貼性質的差價補貼等政策,在保證農民最低收購價的同時,沒能延伸到油脂加工企業,對油脂加工企業進行有效補貼。造成農戶種植積極性不高,無法形成規模優勢,大豆產業鏈條逐漸陷入“市場不認可、企業不收購、國儲裝不下、農民賣不出”的危局。
我國作為WTO 的成員之一,有義務按規定降低關稅水平,取消非關稅壁壘,開放農產品貿易市場。但隨著市場開放程度的不斷深入,黑龍江省農產品出口貿易面臨越來越多的非關稅壁壘,尤其是技術性貿易壁壘,如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和美國對農民的高額補貼制度。在大豆的出口貿易中,單憑品質優勢已不能保證貿易優勢。為改善貿易狀況,政府對大豆等農產品進行適度保護,換來的卻是更加頻繁的貿易壁壘和貿易摩擦。我國試圖通過WTO 爭端解決機制進行調解,然而效果并不十分明顯。
黑龍江省大豆品種豐富,具有非轉基因、高蛋白、綠色無污染等優勢,建立非轉基因大豆產地保護區,可以防止轉基因大豆進入黑龍江省種植,通過嚴格控制生產和流通環節,可以防止轉基因大豆與傳統大豆相混雜,能夠有效保護非轉基因大豆物種資源。同時,可以構建完整、系統的國產非轉基因大豆產業鏈,將非轉基因大豆產品與轉基因大豆產品剝離,形成非轉基因產品獨立的定價體系,提高黑龍江省非轉基因大豆市場競爭力。
近年來,黑龍江省大豆產業發展受到國際市場的沖擊,嚴重制約國內大豆加工企業的生存發展。政府應加大對大豆產業的補貼和資金支持力度,一方面,提高大豆良種補貼標準,激發農民種植的積極性,引導玉米和大豆合理輪作,促進農業持續健康發展;另一方面,對有倉儲能力的大豆加工企業給予補貼,科學整合大豆產業鏈,保護龍江大豆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為促進大豆產業及大豆貿易的發展,有必要在不違反世貿組織規則的前提下,通過政策引導,逐步建立健全價格體系和市場機制,同時通過爭端解決機制,化解貿易摩擦,減少激化因素,為黑龍江省非轉基因大豆的出口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提高國際競爭力。
[1]馮曉. 黑龍江省大豆產業發展戰略研究[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6):86 -87.
[2]馬琳. 黑龍江省主要農產品出口情況分析[J].對外經貿,2012(2).
[3]關兵,王斌,萬麗. 黑龍江省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分析[J].商業經濟,2012(17).
[4]宋楊. 黑龍江省大豆協會市場分析報告:保護龍江大豆 建非轉基因保護區[N].生活報,2011 -01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