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莉,景 琳,丁富軍,楊 練
(成都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四川 成都 611137)
2009年國務院出臺新醫改方案,第十九條規定:“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健全城鄉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逐步擴大國家公共衛生服務目范圍,向城鄉居民提供疾病防控、計劃免疫、婦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1]?;鶎俞t療衛生機構是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提供的主體,服務能力對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的實現具有舉重輕重的作用,而人才是提高服務能力的核心。成都市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在《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方案》(成委發[2009]30號)第五條“加強和改革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中明確規定:“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和人才隊伍建設,健全基層醫療衛生人才培訓制度,培養合格的全科醫生和公共衛生人員”。本研究分析了成都市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公共衛生人員配置情況,旨在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公共衛生人員隊伍建設提供決策參考,為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提供政策依據。
采用分層隨機抽樣方法,按照經濟條件、地理位置與方便抽樣相結合的原則從全市224家鄉鎮衛生院中抽取2、3圈層的鄉鎮衛生院20家(平壩10家、丘陵6家、山區4家),在100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抽取10家(中心城區5家、涉農城區3家、郊縣2家),調查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公共衛生人員配置情況。
采用問卷調查收集樣本機構公共衛生人力資源方面的數據,并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相關負責人進行訪談,深入了解公共衛生人力資源的相關信息。
采用Epidata建立數據庫錄入數據,并對數據進行核對,用SPSS對數據進行分析。
2.1.1 執業醫師資格取得情況
30個樣本機構共調查衛生技術人員1895人,其中:醫生774人,59.4%的醫生具有執業醫師資格,調查結果顯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具有執業醫師資格的人數的比例(83.3%)遠高于鄉鎮衛生院(45.7%),鄉鎮衛生院執業醫師人員數有待進一步增加。
2.1.2 學歷職稱構成情況
在調查的1895名衛生技術人員中,??萍耙陨蠈W歷、中專學歷、無學歷者分別占衛生技術總人數的 60.8%、28.5%、10.7%;職稱構成情況:正高、副高、中級、師級、士級、無職稱分別占衛生技術總人數的0.1%、3.2%、13.2%、39.3%、26.8%、17.4%;在學歷和職稱方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之間存在顯著差異(P=0.000<0.05),鄉鎮衛生院人員以大中專學歷和初級職稱為主,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大專及以上學歷和中初級職稱為主,積極引進和培養高層次高學歷的衛生技術人員是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的重要措施。
2.1.3 醫護比配置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30家樣本機構的平均醫護比為1:0.7,其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 1:0.8,鄉鎮衛生院為1:0.6,;而全球醫護比平均水平為1:2,部分發達國家在1:2~1:4[2],根據《國務院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指導意見》規定,社區醫療機構醫護比為1:1,醫護比配置明顯偏低,提示應進一步加強基層護理隊伍建設。
2.2.1 缺口較大
調查結果顯示:30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公共衛生人員極度缺乏,有13家(占43.3%)基層醫療機構沒有一個具有公共衛生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的衛技人員;每萬人口公共衛生執業(助理)醫師數平均為0.25人,其中鄉鎮衛生院每萬人口公共衛生執業(助理)醫師數平均為0.28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0.21人(見表1)。遠低于衛生部《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置和編制標準指導意見》中原則上要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按每萬居民配備1名公共衛生醫師的要求,30家樣本機構僅有2家機構達到國家配置要求,其余28家機構每萬居民公共衛生醫師配置數在0.00~0.81之間,公共衛生執業醫師實際配置量與國家要求的應配置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見表 2)。

表1 成都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公共衛生醫師人員配置情況

表2 成都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公共衛生醫師數缺口現狀(根據覆蓋人口數計算)
2.2.2 專業素質有待提高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量大任務重,各機構在公共衛生醫師(助理)人員數缺乏的情況下,為保障工作的順利開展,部分護士兼職或者全職從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但是由于專業知識背景的差異,使其在從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中出現對某些基本概念混淆模糊,管理思路不清晰,管理不規范等現象,應進一步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團隊的專業素質。
成都市 81%的衛生人員、80%的三級醫院、67%的二級醫院和 50%的副高職稱均在城市,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衛生技術人員學歷低、職稱低,部分衛生技術人員無執業醫師資格。
建議應加強對無證或低學歷人員采取脫產或者半脫產的方式委托當地醫學院校進行專業技術知識的培訓,為其創造良好的繼續教育條件,鼓勵無證人員積極參加衛生技術資格考試;建立“幫扶”制度,對低學歷衛技人員給予更多的臨床實踐和到上一級醫療衛生機構進修學習的機會;通過定向招生、國家高等教育貸款減免機制,引導醫學院校畢業生到基層參加服務工作[3],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注入新鮮血液,推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發展。
成都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公共衛生執業醫師較為缺乏,有13個(占43.3%)基層醫療機構沒有1個具有公共衛生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的衛技人員;僅有2家機構公共衛生人員配置數量達到衛生部的配置要求。因此,政府應高度重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公共衛生人員的培養和引進工作,保障對公共衛生人員的財政投入。工資福利待遇的高低往往影響社區公共衛生人才隊伍的穩定[4],在訪談中了解到,目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臨聘人員較多,以致人員的流動性較大,因此,逐步提高其工資待遇,是穩定人才的有效措施。
建議首先全額保障公共衛生人員的工資,并保障必要的培訓經費支出;其二,大力引進公共衛生專業的人才,并讓所引進的人才有歸屬感和價值認同感,對引進的公共衛生人員給予優厚的工資待遇和晉升機會,保障公共衛生人員的編制。
本次調查發現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從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人員絕大多數為護理人員,專業不對口現象尤其突出,因此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團隊的專業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
首先,轉變工作理念,公共衛生服務是一種人性化的服務,要求公共衛生人員更具有“人情味”,其特點之一便是區別于醫院“被動服務”的一種“主動服務”,因此首先要從轉變工作理念來提升公共衛生人員的整體素質;其次,政府和醫療衛生機構應充分利用區域范圍內的教學條件和衛生資源,發揮醫學會、全科醫生培訓中心的作用,對從事公共衛生工作的人員進行培養,以此來提高人員素質;再次,建議鼓勵在職的公共衛生人員參加成人高考、完成本科或是研究生學習,聘請專家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指導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的開展,并定期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開展情況進行評估。
調整人力資源結構,使之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功能相適應?;踞t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發展的兩條腿,護士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調查結果顯示:成都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護士的配置不足,醫護比例低于國家要求,并且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從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人員絕大多數為護士,護理人員成為了從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主力軍”,衛生人力資源的缺乏成為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發展的瓶頸,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力資源結構亟需調整。
建議在增加公共衛生醫師數量時也要重視質量,杜絕單純將業務水平較低、不勝任臨床工作的醫生或者護理人員改做公共衛生人員;同時提高護士的配置數量,通過提早晉升職稱等激勵措施來鼓勵大醫院有豐富臨床經驗的高素質護理人才到基層服務。
[1]吳 雯,王 玲,張 翔,等.淺議新醫改形勢下農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問題[J].醫學與社會,2010,23(5):33-35.
[2]敬媛媛,李幼平,方 銳,等.成都市鄉鎮/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人力資源配置現狀調查---三圈七院六站預調查報告之二[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08,8(6):420-428.
[3]李曉淳,賈 睿,劉書文,等.四川省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人力資源現況分析[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6,12:756-758.
[4]黃張燕.社區公共衛生人力研究——深圳市福田區社區健康服務中心公共衛生人力資源分析[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