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曉紅 蔡樂煥

葉桂昌(右)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著名詩人艾青的這句詩用來形容民革黨員葉桂昌再適合不過。葉桂昌出生在新葉古村,成長于斯,快樂于斯。他因工作短暫離開這片土地,卻如風箏一般,始終有根線將他的心牢牢地牽在這里。為了讓新葉這方自然恬靜的凈土被世人所識,這位平凡的葉氏后人默默地奉獻著他的熾愛與熱血。
新葉村位于杭州建德西南大慈巖鎮,建于1208年(南宋嘉定元年)。據考證,新葉村是目前國內最大的葉氏聚居村,至今完好地保存著古祠堂、古大廳、古塔、古寺16座和古民居建筑200多幢。由于年代久遠,建筑類型豐富,新葉被譽為 “中國明清建筑最大的露天博物館”。
“800年前的規劃,800年前的建筑。新葉村至今保持著以前村落的格局,像一座迷宮。村里的房子連片而筑,墻頂都建有馬頭。一樣的天、一樣的路、一樣的房子,要沒有我帶路你肯定迷路。”介紹起家鄉,葉桂昌頗有些自豪。
自1989年起,清華大學建筑學專家陳志華教授常來新葉調研。年輕時的老葉便常常利用周末的時間和清華的學者一起去訪問老農,聽古老的傳說,享獨特的草昆(昆曲的一種)。在新葉有很多古老而獨特的習俗,如“過小年給灶神喂湯圓”、“正月初一喝果子茶”、“擁有四五十年歷史的水磨豆腐”、“新葉米糕如何制作”……這些猶如包藏在新葉深處的秘密被葉桂昌一處一處地挖掘出來介紹給世人。這一訪,葉桂昌就走了二十多年。
“我是自編自導自演。”葉桂昌用自己的方式搶救記錄著古村最真實的點點滴滴。他千方百計地搜集散落在民間的古村藝術、傳說風俗,從昆劇歷史劇照到老藝人,從古老的農耕用品到農家珍品,并適時地把這些 “寶貝”推出介紹給眾人。他把岳父家的60余件農耕生活器具無償捐給了新葉居民管委會;當新葉宣傳片 《夢回老家》婚俗場景拍攝陷入困境時,他又發動家屬、鄰居,借齊了所有道具,還原了一場原汁原味的古村婚俗表演;他還邀請賴布衣風水大師去新葉考察村落地理布局,古墓風水,從古老的風水學說上探究新葉開發的空間與價值。正是對家鄉的愛讓他一直如此堅持,默默奉獻,無怨無悔。
日夜穿梭在新葉古村的石板路上,葉桂昌在挖掘新葉歷史的同時,還更深入地考慮著如何能逐步完善 “新葉模式”,做大 “新葉品牌”。2004年加入民革后,葉桂昌為新葉尋找到了一個更寬廣的舞臺。
2007年前,古村開啟綜合保護治理措施,老葉覺得新葉古村向世人展示的機會來了。在民革建德市委會的指導和鼓勵下,他利用暑假時間,走訪了新葉附近的所有村落,三進石柱源,幾上玉華山,結合新葉的地理及自然景色,從旅游整體區塊出發提出了 《關于構建新葉旅游景區的設想》。該建議得到了當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旅游局長親自找上門來和老葉暢談古村新未來。
2008年底,老葉提交 《精心打造旅游品牌,做足做好新葉文章》的建議,從新葉旅游開發的定位到挖掘文化資源、調整產業結構、提升旅游附加值、做大客源市場、做強新葉品牌六大方面做了探討。建議再次得到中共建德市委和市政府的積極回應。2009年,針對新葉開發保護的現狀,葉桂昌通過民革建德市委會這個平臺深入調研古村落建設,提出了 《關于新葉古民居旅游開發的14條建議》,得到了時任建德市長洪慶華的高度評價:“民革市委會關于新葉的十四條建議既雪中送炭,又錦上添花。很好!很需要這樣有高度、深度又有操作性的建議。” 此建議獲得了2009年市政府人民建議 “金點子”獎。
這些年來,葉桂昌一直堅持為新葉的發展撰寫提案、建議,有人初步統計,竟多達20余篇!
在眾人的努力推動下,新葉被批準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被世世代代演繹著的新葉昆劇(亦稱草昆),以其質樸無華和濃郁的泥土氣息自成流派和風格,被列入浙江省 “非物質文化遺產”。2012年,新葉村入選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文化旅游村、首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2013年4月11日,對新葉來說,是個特殊的日子,這天,它擁有了一首屬于自己的村歌《新葉,新葉》:“古祠古塔古書院,寬街窄巷青石板……”六百多份詞譜被村民哄搶一空,大家都淺吟低唱這首有著昆曲曲調的村歌。
村歌的誕生緣于一次偶然的民革支部活動,葉桂昌認識了民革蕭山支部的李獻玉老師。當得知李老師會譜曲作詞時,葉桂昌當場就提出能否為新葉譜歌一曲。李獻玉翻閱多種資料,在葉桂昌的邀請陪同下多次實地考察,作詞作曲,歷時數月,李老師說:“就歌詞,我和葉老師就反復討論修改了六稿。”之后他們把歌送往北京請人編曲,最終完成了這首充滿鄉土氣息、旋律優美、意蘊悠長的村歌 《新葉,新葉》。村民們高興地說:“多虧了老葉,原來咱們村子也可以用歌唱出來。”
葉桂昌卻說,正是因為加入了民革、有了與其他黨員交流的機會,才有契機讓他給村子帶來這首歌,讓他對新葉的愛轉化成了實實在在動聽的旋律。
葉桂昌還一直在為新葉的網站忙碌不停。打開新葉網站,瀏覽者一定以為網站背后有個專業的制作團隊:網站制作精致,內容豐富。這里收錄了1200多篇文章、上千幅照片,記錄著關于新葉的點點滴滴,記錄著散落在世界各地從新葉村走出去的葉氏后人的故事。但事實上,這個網站是葉桂昌一個人的 “杰作”。2008年底,為了讓已小有名氣的新葉被更多的人所熟悉,葉桂昌決定加大宣傳力度——創建新葉網站。當然,網站建設并非一帆風順。剛開始時,并不是專業出身的葉桂昌,為了把網站建設得美觀大方,找了專業公司進行設計,沒想到這家公司尚未完成計劃就突然倒閉了,老葉投入的錢打了水漂。他只好自己學著制作。
為了及時反映新葉近況、讓葉氏后人的心永遠 “跟隨”著新葉的變化。已知天命的老葉硬是自學FLASH制作等技術,自學網站設計、建設。他還自費投入萬余元,購買了網站域名,繳了維護管理費,買了相機等全套采訪設備。網站建成試運行后,他就像個全能的專業記者一般,擔負著組稿,采訪、拍攝、撰寫等所有相關工作。從此,新葉有了專屬于自己的門戶網站。葉桂昌因長年伏案工作,頸椎腰椎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勞損,醫生建議他要多休息,不能如此辛苦勞累,但他不愿讓自己的 “事業”停滯下來。同是葉氏后人、全國政協委員、華師大原副校長葉建農曾對他說過: “在我心里有兩個新葉,一個現實中的新葉,一個就是網絡上的新葉,這個網站牽動著我們這些漂泊在外的葉氏后人的心啊。”
目前,新葉網站運行平穩,日訪問量達到近200人次,總訪問量達25萬人次。這個網站被認為是有關新葉信息最齊全的資料庫,而葉桂昌所撰寫的有關新葉的文章有近150篇被建德新聞網、建德政府門戶網轉載,成為展現反映新葉新況的有力聲音。
故事講到這里,你一定會想,葉桂昌如此熱心腸,究竟何許人?官員?富商?名流?不,他只是新葉村里一名普普通通的村民,他也有自己的本職工作——壽昌中學的一名化學老師。在校領導同事眼里,他是位出色完成教學任務的好同志;在學生眼里,他是個上課充滿激情的好老師。如今壽昌中學即將迎來 “新課程改革”,這又啟發了葉桂昌。新葉擁有濃厚的農耕文化歷史底蘊,葉桂昌想把農耕文化的歷史引入課堂,讓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學習。這一想法得到了校領導的高度贊揚和支持,已經進入列項規劃階段。
就這樣,葉桂昌對新葉的熾愛越來越強烈,在保護宣傳新葉的道路上越走越有力,正如他在日記中所記:“真的希望新葉能保護開發成一幅人見人愛的自然山水畫,真的希望新葉和敬有序的管理理念能進一步發揚,我期盼著游人樂、村民笑、新葉紅的那一天,到那時,我的牽掛,我的心血,我的委屈,我的收獲都將融化為兩個字: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