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瀟
四川省第四人民醫院藥劑科,四川成都 610016
手足口病是兒科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疾病之一,由柯薩奇病毒A16和腸道病毒71感染所致,多發生于學齡前兒童[1]。手足口病患兒臨床主要表現為發熱,手、足、口部皮疹、水皰或潰瘍等,主要通過呼吸道和消化道等進行傳播,目前臨床以對癥支持治療為主[2]。本研究對該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兒采取喜炎平聯合水溶性維生素治療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2011年5月—2012年6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兒共108例,所有病例均符合《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3]中制定的診斷標準,臨床主要表現為手、足、臀部出現皰疹或丘疹,口腔出現散在皰疹,部分患兒伴有咳嗽、流涕、腹瀉或食欲不振等癥狀。其中男性57例、女性51例,患兒年齡均在10個月~7歲,將所有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其中對照組男28例,女26例,平均年齡為(3.55±0.35)歲,平均病程為(2.15±0.34)d;觀察組中男29例,女25例,平均年齡為(3.75±0.42)歲,平均病程為(2.28±0.39)d;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病程及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 > 0.05),具有可比較性。
兩組患兒均進行常規對癥治療,給予適當補液以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并給予降溫補液和營養支持,對合并細菌感染患者采取抗生素治療。觀察組患兒在此基礎上加用喜炎平聯合水溶性維生素治療,即:喜炎平0.2 mL/(kg d)加入5%的葡萄糖溶液100 mL中靜脈滴注,1次/d,同時給予水溶性維生素0.5 mL/(kg d),加入5%的葡萄糖溶液100 mL中靜脈滴注,7 d為1個療程。觀察兩組患兒臨床治療效果。
臨床療效判定標準為[4]:痊愈:治療后患兒體溫恢復正常,皮疹或口舌皰疹基本消退,飲食恢復正常;顯效:治療后患兒體溫明顯下降,皮疹或口舌皰疹部分消退,無新鮮皮疹出現;有效:治療后體溫穩定,流涎癥狀減輕,皮疹或皰疹部分消退,仍有少數皮疹出現;無效:治療后患兒仍有發熱癥狀,流涎、皮疹或皰疹等臨床癥狀均無明顯改善。臨床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研究結果用SPSS 17.0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各組指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進行t檢驗;而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檢驗值P < 0.05表示差異具有顯著性。
由臨床結果可知,觀察組痊愈20例,顯效16例,有效16例,臨床總有效率為96.26%,明顯高于對照組(83.33%),兩組有效率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n(%)]
手足口病是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急性傳染性疾病,傳染性較強,易引發大面積傳染和流行,主要經消化道、呼吸道及接觸傳播,目前臨床治療以抗病毒、預防細菌感染及對癥支持治療為主。喜炎平主要成分為水溶性穿心蓮總內酯,可阻斷DNA復制,具有抑制或殺滅細菌和病毒的作用,另外具有清熱解毒和增強機體免疫力的作用,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炎作用,且不良反應少;而維生素作為人體生長的必需元素,可促進皮膚黏膜的修復[5]。本研究采取喜炎平聯合水溶性維生素治療手足口病效果顯著,可明顯減少患兒退熱和皮疹消退時間,且不良反應少,值得推廣和應用。
[1]蔡友蘭.喜炎平聯合雙嘧達莫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療效觀察[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9,8(11):83.
[2]尹勝平,葛善飛,郭塹,等.喜炎平治療手足口病猿遠例的療效觀察[J].廣西醫學,2012,34(3):375.
[3]柯煒,陳麗娜,辛晨晨.喜炎平治療兒童手足口病的臨床研究[J].中西醫結合研究,2011,3(2):82.
[4]商愛江,孔吉良,王俊平,等.喜炎平聯合水溶性維生素治療手足口病療效觀察[J].寧夏醫科犬學學報,2012,34(5):528.
[5]許哲洪,鄒新英,楊躍萍.喜炎平、抗病毒口服液聯合病毒唑治療手足口病患兒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藥導刊,2010,12(12):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