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慧波
乾安縣縣醫院,吉林乾安 131400
由于病變累及眼外肌運動神經核、神經或肌肉等結構而致的眼位偏斜稱為麻痹性斜視(paralytic strabismus)[1]。病因常與炎癥、長期缺少維生素B、腦內腫瘤壓迫、外傷等有關。相當于祖國醫學所說的“目偏斜”及“雙目通睛”,即兩眼不能同時近視前方。本文分析該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麻痹性斜視118患者麻痹性斜視治療過程中眼肌直刺的特別治療方法的臨床價值。
2005年1月—2010年12月選取該院眼科門診收治的118例麻痹性斜視患者,以數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分別采用常規西醫治療方法與眼肌直刺特色療法。觀察組59例患者,男24例,女35例,外直肌麻痹患者31例,內直肌麻痹28例,年齡19~64歲,平均(33.4±6.5)歲;對照組59例患者,男26例,女33例,外直肌麻痹患者32例,內直肌麻痹27例,年齡18~61歲,平均(32.8±6.1)歲。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斜視類型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采用常規西醫治療方法對對照組患者進行治療,使用藥物包括維生素、三磷酸腺苷、肌酐、輔酶等。觀察組患者采用眼肌直刺特色療法進行治療,以同視機進行檢測,確定麻痹肌的位置,將麻痹肌對應的穴位為主,穴位確定為對應眼外肌眼球壁起點后1 mm的肌肉上,以濃度為1%的丁卡因進行表面麻醉,以1.5寸的毫針(直徑為0.25 mm)直刺,進針方向為與眼球壁15°左右的夾角,進針約1 mm深。在穴位處以小幅度快速運動,保持120次/min的頻率,持續1 min。之后以抗菌類滴眼液進行感染控制,1次/d。兩組患者均以4周為1個療程,中間間隔1周。治療2個療程后進行療效判定。
療效標準共分為4級。治愈:患者全身癥狀消失,眼球運動功能恢復,生活和工作恢復正常;顯效:患者全身癥狀基本消失,眼球運動存在輕微復視,功能基本恢復,工作與生活能力基本恢復;有效:患者全身癥狀明顯好轉,眼球運動存在明顯復視,功能明顯改善,生活與工作能力存在困難;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2]。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對檢驗指標資料的數據進行分析,以(s)表示計量單位,計數單位以χ2檢驗,組間以t檢驗,以P < 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顯效率、有效率、痊愈率相比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前斜視度為(15.2±4.9)°,治療后斜視度為(5.1±2.6)°;對照組患者治療前斜視度為(15.4±5.0)°,治療后斜視度為(13.2±3.9)°。兩組患者治療前的斜視度相比無顯著性差異,觀察組患者治療后斜視度相比治療前和對照組治療后均顯著改善(P < 0.05)。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效果比較[n(%)]
雙眼的動作,是由聯系大腦皮質各部位的中樞所管制。如指揮兩眼共同動作的中樞管制失去效用,致使注視目標時有一眼視線偏斜于目標一側,這一現象即稱為斜視。麻痹性斜視為支配眼肌的神經麻痹所造成的以眼球偏斜轉動受限、復視等為主要特征的眼部病癥。動眼、滑車及外展三對顱神經都是眼球肌肉的運動神經,使眼球協調運動,一旦神經受損害,眼肌運動失調,可產生復視、眼球偏斜等癥狀。本病屬中醫“風牽偏視”、“雙目通睛”范疇[3]。多因脾胃之氣不足,絡脈空虛,風邪乘虛侵襲,目系拘急而成;或腎陰虧虛,肝風內動;亦或外傷,氣血瘀滯,經筋遲緩,目珠維系失衡而致。在西醫治療麻痹性斜視中,主要方法是根據病理與病機采取針對性治療方式,通常的藥物包括三磷腺苷、維生素B組等,給藥方式主要為肌肉注射與口服,通過對病變神經的改善恢復完成治療,對于病情較重遷延較長的患者考慮以手術的方式進行治療。中醫的理念中,麻痹性斜視是肝臟與脾臟的功能存在問題,所以氣血失調,風邪由外侵入或由內產生,或者由于外傷損害經絡而后經擁堵阻塞、氣血不暢導致肌肉功能受損產生眼目偏視[4]。所以采取疏風邪通經絡的方式,以調和氣血使之通常的方法,刺激眼睛周圍的穴位,疏通眼睛周圍的氣血,確保眼睛周圍肌肉與經絡功能正常。通過針灸刺激頭部穴位能夠改善腦動脈的緊張程度與血管彈性,增加血管張力,促進腦部血液循環,而眼動脈屬于腦部動脈的分支,所以能夠同時改善。眼周圍局部取穴能夠直接改善眼睛周圍的血液循環,促進視覺工恩呢該的恢復,配合多穴位針刺能夠調整氣血使之通暢,通經脈活經絡,從而使得血液循環對眼睛周圍的筋脈進行滋養,同時促進臟腑功能,加速疾病的恢復過程[5]。
針灸治療麻痹性斜視能夠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且已經經過臨床實驗證明。通常治療中采取的方法是遠端穴位與局部針刺同時聯用,這種方法的優勢是:能夠消除中樞神經的抑制情況,同時對神經的再生能力起促進作用,輔助受損肌肉與神經纖維的末梢生長。針刺能夠改善局部的微循環狀態,有效緩解頸部動脈與眼部動脈的缺血情況,促進周圍組織的代謝作用。眼肌直刺方法能夠直接作用于病灶部位的麻痹肌肉,通過對其的直接刺激作用,提高神經的興奮程度,強化肌肉的收縮能力,逐漸恢復肌肉的運動功能。
臨床研究證明,采取中醫與西藥結合、針灸與藥物結合治療的方式,相比單純藥物治療麻痹性斜視更為有效。眼肌直刺特色療法治療麻痹性斜視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眼睛斜視度,提高治療效果,具有顯著的臨床價值。
[1]彭崇信,闕東梅,郝小波,等.眼肌直刺特色療法治療麻痹性斜視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29):3415-3416.
[2]龐國龍,孫河.針刺治療后天性麻痹性斜視的臨床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1,27(5):22-23.
[3]童毅,楊光,劉穎,等.針刺治療麻痹性斜視90例臨床觀察[J].江蘇中醫藥,2010,42(5):55-56.
[4]張彬,龐榮,賈海波,等.培土健肌湯配合針刺"四穴八針"治療麻痹性斜視的體會[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15):1726-1727.
[5]龐榮,張彬.中西醫治療后天性麻痹性斜視的概況[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9):1029-1030,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