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漢源 張 宏 張偉強
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人民醫(yī)院外二科,廣東梅州 514400
腹股溝疝,即人們俗稱的疝氣。主要是由腹股溝區(qū)發(fā)生缺損導致腹腔內的臟器向體表突出。腹股溝區(qū)是指腹壁以下和大腿交界以上區(qū)域,根據(jù)疝囊與腹壁下血管狀態(tài),將腹股溝疝分為斜疝和直疝。
本文旨在探討分析腹腔鏡全腹膜外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的療效,具體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間收治的腹股溝疝無張力患者90例,在征得患者及家屬同意的情況下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患者各45例,均為男性患者。觀察組患者年齡為20~60歲,患者平均年齡為(41±20.5)歲。其中斜疝患者35例,直疝患者1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為22~62歲,患者平均年齡為(43±21.5)歲。其中斜疝患者33例,直疝患者12例。兩組患者在性別、數(shù)量、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P > 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①觀察組采用腹腔鏡全腹膜外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患者采用腰硬聯(lián)合麻醉,常規(guī)消毒鋪巾。在臍下緣切1 cm,放入長為10 mm的套管,建立氣體空間后放入腹腔鏡,直視下分離腹膜外間隙,通過腹腔鏡觀察疝囊與腹壁下血管狀態(tài),對患者的腹股溝疝的類型直疝或斜疝進行判斷。直疝對疝囊進行牽引復位即可;斜疝對疝囊進行解剖,將疝囊放回腹腔,無法放回則結扎橫斷。把15 cm×15 cm 的生物補片放在恥骨肌孔處并展平,不進行固定。排氣后觀察補片是否移位。然后縫合切口。
②對照組采用開放式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對患者采用常規(guī)手術方法進行手術,在患者的腹股溝切口,使疝囊暴露,對疝囊進行結扎使用補片進行填充修補。術畢縫合切口。
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運用SPSS 13.0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χ2和t檢驗。以P < 0.05具有顯著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①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在手術成功率及術后復發(fā)情況比較,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成功率及術后復發(fā)情況比較
由表1可見,觀察組患者手術成功率為100%,術后1例患者復發(fā)。對照組患者手術成功率為100%,術后2例患者復發(fā)。兩組比較,P > 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②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在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方面比較,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與術后住院時間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與術后住院時間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術中出血量(mL)術后住院時間(d)觀察組 45 4.5±0.5 4.5±0.8對照組 45 8.5±0.5 8.5±0.9 P值 —— < 0.05 < 0.05
由表2可見,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兩組比較,P < 0.05具有顯著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臨床上治療腹股溝疝的傳統(tǒng)方法是采用開放式手術治療。這種方式存在術中出血量相對較多,術后產生劇烈疼痛、術后住院時間相對較長,患者恢復較慢等缺點。據(jù)相關報道,原發(fā)性的腹股溝疝進行開放式手術治療的復發(fā)率在10%~15%之間。對于腹股溝疝的治療歷經有張力修復術、組織基礎疝修補術后目前主要采用無張力修補術對患者進行治療。無張力疝修補術,能夠減輕患者術后壓力和疼痛,術后復發(fā)率低。腹腔鏡技術的廣泛應用,特別是腹腔鏡全腹膜外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更是避免了腹腔鏡經腹腔途徑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的一些缺點,被廣泛應用,并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
本文通過選取腹股溝疝患者分組比較,可見腹腔鏡全腹膜外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的術中出血量少、術后住院時間短、對患者的創(chuàng)傷小、術后復發(fā)率低值得臨床推廣。
[1]馬頌章,李基業(yè),鄭民華.成人腹股溝疝、股疝和腹部手術切口疝手術治療方案(2003 年修訂稿)[J].中華外科雜志,2004,42(14):834-836.
[2]李健文,王映昌,張凌捷,等.腹股溝疝腹腔鏡手術在我國逐步推廣的可行性探討[J].外科理論與實踐,2010,15(6):611-615.
[3]王存川,張松柏,陳鋆,等.腹腔鏡疝修補術222例經驗[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05,5(9):728-729.
[4]李翔,李興容,易繼林.Lichtenstein 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326例體會[J].臨床外科雜志,2008,16(1):60-61.
[5]李健文.為什么要開展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J].臨床外科雜志,2009,17(3):154-156.
[6]陳雙,楊斌.解讀歐洲疝協(xié)會的成人腹股溝疝治療指南[J].外科理論與實踐,2010,15(6):668-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