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棟
甘肅省武威職業學院,甘肅武威 733000
生命對每個人都只有一次,在遭受疾病侵襲或意外傷害時,科學、正確地救護往往能挽救患者生命。在突發事件中“第一目擊者”的救護至關重要。
第一目擊者是指在現場為突發傷害、危重疾病的病人提供緊急救護的人。包括現場傷病人身邊的人(親屬、同事、救援人員、警察、消防員、保安人員和公共場合服務人員等),也包括參加過救護培訓的普通群眾。
突發情況發生時,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的往往是普通百姓,但是在大部分情況下這些‘第一目擊者’在撥打了120急救電話之后就只能等待,如果他們能夠掌握急救知識,將會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在有人員傷亡的事件發生后,黃金搶救4分鐘成為世界公認的搶救概念。心跳呼吸驟停的病人,在4分鐘內得到心肺復蘇救治,存活率可達50%;4~6 min內救治,存活率降至10%;超過10 min,病人幾乎救不活。2011年7月23日,溫州動車追尾事故發生后,當地很多村民及時參與救援,挽救了不少乘客的生命。這個事件是最好的證明。
初期心肺復蘇的具體操作為在4~8 min內必須為突然發生心跳、呼吸停止的病人建立基礎生命維持,并保證人體重要臟器的基本血氧供應,直到建立高級生命維持或自身心跳、呼吸恢復為止。2005版心肺復蘇三部曲“ABC”指的是初期復蘇過程的三個環節:A(airway)開放氣道。保持呼吸道通暢是復蘇最重要的措施;B(breathing)進行有效的人工呼吸。口對口(鼻)的人工呼吸最適合現場復蘇;C(circulation)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環。胸外按壓是在現場形成人工循環的主要措施。誰都不會否認這樣的事實:十幾個小時乃至幾天不飲水,幾天甚至十幾天不吃飯,人尚能生存。但如果呼吸道堵塞了,幾分鐘后人就會被活活憋死。足可見初期復蘇“三部曲”中保持呼吸道通暢即A“開放氣道”的重要性。
開放氣道的常用方法有三種:①仰頭抬頸法是病人仰臥,為使病人頭部后仰,搶救者需一手抬起病人頸部,另一手以小魚際側下壓患者前額,使氣道開放。②仰頭舉頦法是搶救者將一手掌小魚際(小拇指側)置于患者前額,下壓使其頭部后仰,另一手的食指和中指置于靠近頦部的下頜骨下方,將頦部向前抬起,幫助頭部后仰,氣道開放。③雙手抬頜法適用于頸部有外傷者,以下頜上提為主,不能將病人頭部后仰及左右轉動。具體操作為使病人平臥,搶救者用雙手從兩側抓緊病人的雙下頜并托起,使頭后仰,下頜骨前移,即可打開氣道。
異物堵塞氣道的現象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見,異物除花生、黃豆、玉米、硬幣、紐扣等外,“果凍”類食品堵塞也屢見不鮮,且更難取出,故有“軟木塞”之稱。對意識清醒者可以安慰患者,囑吐出或咳出異物;意識不清者在開放氣道的同時用手指伸進口腔清除異物。溺水者平放在地上,迅速撬開其口腔,清除咽內、鼻內的異物,如淤泥、雜草等。對確認患者已發生完全性氣道阻塞,應迅速采用海氏手法進行連續腹部沖擊,可聯合應用胸部沖擊法、背部拍擊法等。大量資料證明,老年人由于吞咽、咀嚼、反射功能下降及患病等原因,發生異物吸入氣道的情況屢見不鮮。電影《人在囧途》中有一段場景,主演王寶強雙臂從背后環抱起被棗核卡喉、呼吸困難的老太太,沖擊性地向上方反復擠壓其腹部,直到氣管的棗核被氣流沖出。王寶強采用的這種簡易救命術就是“海姆立克急救法”。海姆立克急救法是由美國的外科醫生亨利·海姆立克發明,專門用來救治因氣管異物而造成呼吸道梗阻的患者。利用沖擊腹部及膈肌下軟組織,產生向上的壓力壓迫肺下部從而驅使肺部殘留空氣形成一股帶有沖擊力的氣流。這股氣流能將堵在氣管和喉部的異物沖出,讓患者獲救。由于這種方法效果可靠且簡單易學,被大力普及。僅在美國就已成功挽救了包括前總統李根在內的數十萬人性命,因而被相關專家學者評為最實用、最簡易的救命術。如上述處理無效時,行環甲膜穿刺或氣管切開。立即就近轉送。
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是“第一目擊者”,也有可能是被“第一目擊者”救護的人,現場急救必須爭分奪秒。希望每一個人都成為生命守護者,緊急情況下可以拯救他人,同時也保護自己。
[1] 田建廣,陸峰,解炯,等.心臟驟停患者現場心肺復蘇成功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11,6(4):292-294.
[2] 黃子通.提高我國心肺復蘇水平的措施與對策[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4,13(3):153-154.
[3] 張文武.急診內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889-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