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是指因懸浮在大氣中的水汽凝結而使能見度低于1千米的天氣現象,當能見度在1千米至10千米之間時,稱為靄或輕霧;大霧天氣的能見度通常不足200米。因為由液態水或冰晶組成的霧所散射的光與波長關系不大,所以,霧看起來呈乳白色或青白色。
霾是由空氣中大量懸浮的灰塵、硫酸、硝酸、有機碳氫化合物等不是由水組成的顆粒,與特定的氣象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它也能使大氣渾濁、視野模糊并導致能見度下降;當目標物的水平能見度下降到10千米以內時,就形成了霾。由于霾散射波長較長的光比較多,因此霾看起來呈黃色或橙灰色。
隨著空氣質量的惡化,陰霾天氣出現增多,危害加重,我國不少地區把霾和霧合在一起作為災害性天氣進行預報,統稱為“霧霾天氣”。但事實上,霧是霧,霾是霾,霧和霾的區別是很大的。例如,有霧時空氣潮濕,相對濕度通常為100%;出現霾時,空氣則相對干燥;當相對濕度介于80%~90%之間時,能見度下降是由霾和霧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主要是霾。又如,隨著太陽升高霧會消散,但霾的日變化并不明顯。當氣團沒有大的變化時,霾的持續時間甚至會長達10天以上。霾與霧的另一個不一樣,在于霾與晴空區之間沒有明顯的邊界。除了霧和霾,還有沙塵暴、揚沙、浮塵、煙霧等天氣現象,都會因為飄浮在空氣中的大量微小顆粒而使目標物的水平能見度下降到不足1千米。有時,連氣象專業人員都難以對它們準確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