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榮
(四川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8)*
Peter Temin(1998)認為美國二戰后經歷的重大系列事件是美國經濟周期產生的原因[1]。筆者認為,經濟周期性波動并非外在事件影響所致,而是人類經濟活動內在特征。盡管這些事件本質上并不是經濟周期的原因,但是上述這些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美國經濟制度,體制創新、技術創新和產業構成重大變化,這些變化必然體現在美國宏觀經濟結構上,進而體現在戰后美國經濟發展的各個階段的經濟周期波動特征上。基于此,本文將對美國戰后經濟周期波動的特征進行分析。
目前,國內外學者對美國二戰后經濟周期特征的研究主要有三種觀點:第一,Gordon(2005),陳樂一(2000),陳繼勇,彭斯達(2003),陳寶森(1992)等學者研究認為,戰后美國經濟周期擴張期延長,衰退期縮短,經濟波動減弱[2-7];第二,Gordon(2005)和Otto Eckstein(1986)等少數學者研究發現,戰后美國經濟周期擴張期延長,衰退期縮短,周期波動弱化[7,8]。這些學者得出該結論的前提是他們研究的樣本均在1960-1985之間,主要集中在美國美元危機、石油危機和保羅·沃爾克金融政策改革期。第三,曹永福(2010)研究發現,新世紀以后美國的增長速度較為緩慢,并且出現了次貸危機引起的嚴重經濟波動,經濟周期緩和趨勢并不明顯[9]。絕大多數學者把美國戰后這些經濟波動的特征歸因于經濟結構和技術進步,少數歸于制度變遷。
本部分分析主要基于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發布的美國1857第二季度到2009年第二季度經濟周期情況。2009第三季度到2011年第一季度是筆者根據美國GDP增長測算出。2010年第二季度為2007年第四季度之后的經濟峰期,2011年第一季度為2009年第二季度之后的經濟谷期。根據經濟峰-谷分布,美國從1857(II)~2011(I)共有34個完整的經濟周期,1945(I)~1945(IV)為二戰前后的分水嶺,本部分主要比較二戰前后美國經濟周期的變化。
1.經濟衰退期和擴張期的變化。設定每個經濟周期的擴張峰期到谷期為經濟周期的衰退階段,每個經濟周期的衰退谷期到擴張峰期為經濟周期的擴張階段。通過對1857(II)~2011(I)間34個完整經濟周期的衰退階段和擴張階段跨度的所含月份分析發現美國經濟周期經濟衰退期和擴張期的發生明顯變化。
就衰退期而言,從1891年之后,經濟周期的衰退期有逐漸縮短的趨勢,特別是在1938年之后,明顯衰退期有逐漸縮短。1857~1888年衰退的平均時間為27.4個月份。1891~2011年衰退的平均時間為14.5個月份。戰前1857~1945年衰退的平均時間為21.2個月份,1945~2012衰退的平均時間為10.6個月份。戰后經濟周期衰退期縮短了50%,收縮幅度達到10個月份。
就擴張期而言,在1945年之前,美國經濟周期擴張期很短。在1945年之后,美國經濟周期的擴張期逐漸變長。1857~1945年經濟擴張的跨度為26.5個月份,1945-2011年經濟擴張的跨度為56.62個月份。戰后經濟周期擴張期拉長30個月份,擴大了1.14倍。
利用濾波技術,獲得美國1857(II)~2011(I)間經濟周期中衰退期和擴張期跨度的變化趨勢(見圖1)。

圖1 1857(II)~2011(I)間經濟周期中擴張期跨度的變化趨勢
從衰退跨度的濾波圖可以看出,美國經濟周期自第五個經濟周期之后(即1879年第一季度后),經濟衰退期明顯縮短。通過計算,1879(I)后,經濟周期次數與衰退期跨度在5%的顯著水平上存在如下回歸關系:

從回歸結果來看,1879(I)后,經濟周期衰退期跨度是時間的單調遞減函數。經比較獲得一個重要發現,二戰結束前1879~1945年間美國衰退期收縮的速度很高,二戰后的收縮速度逐漸放緩,特別是從1990年以后美國經濟周期衰退期跨度基本上沒有變化。
對擴張跨度的濾波分析顯示,美國經濟周期自1857~1904年經濟衰退期逐漸縮短。1913~1921間,美國經濟周期擴張期逐漸變長,但是變化程度不大,較微弱,此間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而到了1945年二戰結束后,特別是在1945(I)~1980(III)期間,美國經濟周期擴張期延長速度很快。而在1980年之后,美國經濟擴張期的拉長的速度逐漸放慢,到1991后便穩定下來。
美國經濟周期擴張期拉長,衰退期縮短,二者之間形成剪刀差。為了更準確地顯示二者之間的關系,用擴張/收縮比來說明。圖2顯示的1857(II)~2011(I)間美國經濟周期擴張/收縮比的變化趨勢。從該圖可以看出美國二戰之后擴張/收縮比明顯放大。二戰前(1857(II)~1945(IV))平均擴張/收縮比為1.7,二戰后(1946(I)~2011(I))平均擴張/收縮比為6.13。這一差異表明美國經濟周期性質發生了明顯變化,主要原因是經濟中增添了一些新的活力。

圖2 1857(II)~2011(I)間經濟周期中擴張/收縮比的變化趨勢
2.經濟周期長度變化。就美國經濟周期長度的變化來看,美國二戰的經濟周期長度明顯拉長。自1888年~1945年的經濟周期平均長度為42.5個月,1945~2011年的經濟周期平均長度為67個月,比戰前拉長了近25個月。從細致的角度分析,可以把美國1857~2011年的34個經濟可以分為三段,包括1857(II)~1888(QI),1889(I)~1927(VI),1929(III)~2011(II)。1857~1888年周期的平均長度為57個月,1857~1926年間周期的平均長度為39.6個月,1929(III)~2011(I)周期的平均長度為66.7個月。可見,美國1857年到二戰前經濟周期的長度有一個由長變短的過程,在二戰之后有逐漸拉長的趨勢(見圖3)。
利用濾波技術把美國1857(II)~2011(I)經濟周期的跨度月份數波動進行平滑化,發現波動周期拉長不是二戰后美國經濟的特征,而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特征。濾波圖顯示在1857(II)~1912(IV)期間,美國經濟周期逐漸縮短,從1913(I)~2011(II)美國經濟周期呈現出逐漸拉長的趨勢,也就說美國經濟周期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后已開始逐漸拉長,這種趨勢一直持續到1990年。在1990年之后,經濟周期長度表現出穩定態勢。這種態勢還表現在上述美國經濟周期擴張期和衰退期長度的變化上。

圖3 1857(II)~2011(I)美國經濟周期跨度變化趨勢
3.經濟周期的變動非周期性。從1857(II)~2011(I)間美國經濟周期相關數據中,發現美國經濟周期長度、擴張期跨度變化幅度體現出一定的階段性。從圖2和圖3可知,從1857(II)~1888(I)期間二者變化幅度較大,1890(III)~1929(III)間二者變化幅度很小,而在1937(II)~2011(I)間二者變化幅度顯著增大。美國經濟周期長度、擴張期跨度和收縮期跨度變化幅度具有一定的協動性。實際上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經濟周期這兩個方面的變化幅度增大,而二戰后這種態勢體現的最明顯。
為了更清晰說明美國二戰前后的這種差別,把1857(II)~2011(I)間美國經濟周期長度(月數)分成二戰之前和二戰之后兩段,并對這兩段時期內的經濟周期的長度的離散性作了分析。結果顯示,經濟周期長度和擴張期跨度在二戰后的離散度遠遠大于戰前。而美國經濟周期緊縮期跨度的變化則呈相反的狀況,二戰后的離散度遠遠小于戰前。這是美國經濟周期二戰前后很明顯的差別,但在現有相關研究文獻中尚無記載。
經濟周期長度、擴張期跨度和緊縮期跨度在二戰后的離散度遠遠大于戰前的特點反映美國戰后存在大量非周期事件和非周期因素,加速和延緩了經濟周期。進而引出如下兩個判斷:第一,美國戰后影響經濟的非周期因素影響逐漸增強;第二,二戰之后經濟結構對外部非周期事件敏感度提高。筆者認為,影響戰后美國經濟周期非周期時間主要包括戰爭、政策和實用技術①的運用。
戰后至今,美國經濟周期內部特征在上述長序列中不能表現出階段性變化。很多學者認為,美國二戰以后社會、技術和經濟發生若干次突變,這些突變必然會反映經濟周期上[2,3,7,10]。實際上已有學者研究發現二戰之后美國經濟周期不斷發生變化。基于此,本文將對戰后美國經濟周期變化進行研究,探討1947~2011年間美國經濟周期在不同時期是否有不同的特征。本部分美國GDP時間序列數據除特殊注明均來自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LOUIS網站數據,GDP時序經季度調整。
1.斷點的確定與譜分析。美國二戰后社會、技術和經濟發生若干次突變,這些突變極有可能對美國經濟GDP時間序列構成結構性變化,即存在結構性斷點。因此必須確定并找出美國GDP時間序列的結構斷點,然后基于斷點把1947~2011之間GDP分成若干時期來進行經濟周期性分析。
對于結構斷點的檢驗方法較多,其中Bai和Perron(1998)等提出的sup Fτ(l+1|l)統計量來確定斷點方法,本方法既能保證經濟時序結構斷點確定的客觀性,也能體現結構斷點的估計內生化,同時也兼顧了多個斷點的確定情況。本文將基于ARMAX模型、Bai和Perron(1998)等提出的sup Fτ(l+1|l)統計量來確定美國 GDP從1947Q4~2011Q4的結構斷點。
本文用Matlab軟件進行計算,得到斷點為T1=118和T2=170,進一步得出每一段ARMAX模型的系數與并通過殘差的正態性檢驗。美國經濟周期在1976年和1989年存在兩個斷點。本研究結果與一些國外學者的斷點結果不同,他們認為美國經濟1983~1984年存在結構斷點[7],而本文研究結果并沒有顯示有斷點的存在。基于美國經濟結構斷點分析的結果,下文將把戰后美國經濟分成1947~1976、1977~1989和1989~2011三個時段進行分析研究。
將基于ARMA模型對戰后美國經濟1947~1976、1977~1989和1989~2011三個時段的經濟波動進行譜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得到各階段周期長度和波動幅度(見表1)。
采用同樣的方法,得出美國戰后1947(IV)~2011(IV)周期波長和波幅。戰后美國經濟短周期的波長為11.9季度,短周期的波幅為0.00259。美國戰后經濟中周期的波長為28.6個季度,約合為7年,經濟中周期的波幅為0.00206。
2.戰后各階段經濟周期比較。按照美國GDP的結構斷點,把美國戰后的經濟分為三段:1947(IV)~1976(IV)、1977(I)~1989(IV)和1990(I)~2011(IV)。根據這三個階段經濟周期的波長和波幅,發現戰后美國經濟周期的有一個由長變短,由短變長的演變過程。而且經濟波動幅度也經歷了由小變大,由大變小的演變過程。從整體來看,美國經濟短周期有拉長的趨勢,而中周期有縮短的趨勢。

表1 美國戰后三階段的經濟周期譜分析結果
根據上述分析,發現美國戰后經濟周期存在2~3年的短周期和6~9年的中周期。從短周期的波長看,經歷了從長-短-長的變化過程,但整體上短周期呈現逐漸拉長過程。從波幅來看,戰后美國短周期的波幅出現小-短-小的過程。從中周期看來,戰后美國經濟周期波長經歷長-短-長的變化過程。從20世紀70年代起,中周期呈持續拉長的趨勢。
除此之外,筆者通過比較美國1947(IV)~1976(IV),1977(I)~1989(IV)和1990(I)~2011(IV)三階段經濟增長率②的方差發現,美國三個階段的增長率方差逐漸下降,分別為0.001008、0.0006375和0.000421,這說明美國1947(IV)~1976(IV)經濟波動較大,1977(I)~1989(IV)的經濟波動次之,1990(I)~2011(IV)經濟波動相較最弱。整體上反映了美國經濟周期波動呈逐漸減弱的趨勢,這與前述大多數學者的研究結果相同。
利用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發布的美國1945第四季度到2009年第二季度經濟周期(朱格拉周期)③情況以及筆者根據美國GDP增長測算出2009第三季度到2011年第一季度間的經濟周期,基于本文對美國GDP序列的斷點定位,把1945(IV)~2011(I)間美國經濟分為三段。通過比較發現,戰后美國的經濟周期從1945~1990年美國經濟周期長度略有拉長,但不明顯,1990年后有明顯拉長趨勢。這與本文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表2)。

表2 1945(IV)~2011(I)間美國經濟周期長度變化
以上考察了戰后美國經濟周期,通過實證分析和討論,得出如下主要結論:
與二戰前相比,第一,二戰后,美國經濟周期擴張期迅速拉長。美國經濟周期衰退期縮短了50%,收縮幅度達到10個月份。(1945(I)~1980(III))期間,美國經濟周期擴張期延長速度很快。而在1975~1980年之后,美國經濟擴張期的拉長的速度逐漸放慢,到1981(I)~1982(IV)后便穩定下來;第二,二戰后衰退期長度收縮速度逐漸放緩。戰前1879~1945年間美國衰退期收縮的速度很高,二戰后的收縮速度逐漸放緩。從1990年以后美國經濟周期衰退期跨度基本上沒有變化;第三,美國經濟周期擴張期拉長,衰退期縮短,二者之間形成剪刀差。美國二戰之后擴張/收縮比明顯放大,表明美國經濟周期性質發生了明顯變化,經濟周期擴張期大幅度延長的主要原因是經濟中增添了一些新的活力;第四,美國二戰后經濟周期長度、擴張期跨度和緊縮期跨度的離散度遠遠大于戰前。這表明反映美國戰后存在大量非周期事件,這些非周期事件導致經濟非周期波動,導致加速或延緩了經濟周期波動,改變了經濟周期波動的一些特征。
二戰以來,美國經濟周期波動具有如下變化趨勢和特點:第一,美國經濟中周期(朱格拉周期)呈拉長的趨勢。在戰后到1990年前,這種趨勢比較微弱,在1990年之后該趨勢顯著;第二,美國經濟短周期(基欽周期)有逐漸拉長趨勢,但該趨勢不是太顯著;第三,美國經濟周期的擴展期遠遠長于衰退期。從戰后三個時期比較來看,美國經濟周期的擴展期呈拉長趨勢,而衰退期的長度基本穩定。同時美國經濟周期波動呈逐漸減弱的趨勢;第四,美國經濟中周期(朱格拉周期)和短周期(基欽周期)的波幅從經歷了從小到大的過程,在1977(I)~1989(IV)達到最大值。
注釋:
① 筆者認為,重大技術革新是經濟周期驅動性因素,而一般實用技術的運用具有非周期性。
②此處主要指GDP的年波動率。
③ http://www.nber.org/cycles/cyclesmain.html.
[1]Peter Temin.The causes of american business cycles:an essay in economic historiography[J].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Inc in its series NBER Working Papers with number 6692.1998:5-12.
[2]陳樂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經濟周期的新特征[J].財經研究,2000,(3):77-78.
[3]陳繼勇,彭斯達.新經濟條件下美國經濟周期的演變趨勢[J].國際經濟評論,2003,(6);39-44.
[4]陳寶森.美國經濟周期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127.
[5]孫剛.論二次大戰后美國經濟周期的變化[J].世界經濟,1991,(12):49-56.
[6]羅承熙.美國經濟周期將縮短[J].世界經濟,1984,(10):39-43.
[7]Robert J Gordon.What caused the decline in US business cycle volatility?[J].The Changing Nature of the Business Cycle[Christopher Kent & David Norman(ed.)],Reserve Bank of Australia,2005:12-21.
[8]Otto Eckstein,Allen Sinai.The mechanisms of the business cycle in the postwar era[J].Published on The American Business Cycle:Continuity and Change,Robert J.Gordon(ed.).UMI,1986:39-122.
[9]曹永福.美國經濟周期“大緩和”研究的反思[J].世界經濟研究,2010,(5):69-74.
[10]Benjamin M.Friedman,money,credit,and interest rates in the business cycle[J].Published on The American Business Cycle:Continuity and Change,Robert J.Gordon(ed.).UMI,1986:39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