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蘭 劉超英 李曉轅 彭麗萍 劉 軍 (天津市北辰醫院心內科,天津 300400)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是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使管腔狹窄或阻塞,從而導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臟病。冠心病的快速診斷是診治和預防該疾病的關鍵。目前,冠脈造影是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但該診療技術價格昂貴且有侵入性,因此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仍受到一定的限制。本研究擬進一步明確血漿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與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的相關性。
1.1 對象 選擇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因胸痛、胸悶就診于天津市北辰醫院確診為冠心病收入院的260名患者進行研究,均行冠脈造影及血漿Hcy檢查。其中男性158例,女性102例,年齡30~80歲,平均(63.40±11.55)歲。選擇2011年7月至2012年8月來我院體檢的健康志愿者43例為對照組,同期行相應檢查,其中男性25人,女性18人,年齡40~70歲,平均(58.33±8.57)歲。排除各種急慢性感染、腫瘤、嚴重肝腎功能障礙、甲狀腺功能亢進或減退、嚴重的消化道疾病患者。所有受試者半年內均未服用維生素、葉酸等影響血漿Hcy水平的藥物。所有受試者均知情同意。
1.2 冠脈造影 采用美國GE1200血管造影機。操作按照冠狀動脈造影常規方法進行。采用Gensini積分系統確定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對每支血管病變程度定量評定:狹窄直徑<25%計1分,≥25% ~<50%計2分,≥50% ~<75%計4分,≥75% ~<90%計8分,;≥90% ~<99%計16分,≥99%計32分。將冠脈各分支狹窄得分分別乘以相應系數,即左主干病變:得分×5;左前降支病變:近段得分×2.5,中段得分×1.5;對角支病變:第一對角支得分×1,第二對角支得分×0.5;左回旋支病變:近段得分×2.5;遠段得分×1;后降支得分×1;后側支得分×0.5;右冠狀動脈病變:近、中、遠段得分×1。各病變分支得分總和即為患者的冠脈病變狹窄程度總積分。
1.3 血漿Hcy檢測 患者于冠狀動脈造影前一天,清晨空腹(12 h)取靜脈血5 ml,迅速分離取上清待測。采用美國Beckman coulter公司DXC-8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及配套試劑,采用循環酶法檢測Hcy水平。
1.5 結果 見 表1。
表1 各組血漿Hcy值比較()

表1 各組血漿Hcy值比較()
與健康對照組比較:1)P<0.05,與第1組比較:2)P<0.05,與第2組比較:3)P<0.05,與第3組比較:4)P<0.05
組別 n Hcy(μmol/L)43 7.77±0.76第1組(Gensini積分≤4分) 12 10.53±1.081)第2組(Gensini積分5~20分) 62 15.52±1.051)2)第3組(Gensini積分21~32分) 98 19.94±1.771)2)3)第4組(Gensini積分>32分) 88 27.01±2.061)2)3)4)健康對照組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基礎是冠脈內膜的脂質沉積,然后出現內膜灶狀纖維化,而后粥樣斑塊形成,最終導致管壁變硬、管腔狹窄。目前認為導致冠脈狹窄的危險因素主要分為2類:傳統因素:年齡、性別、血脂異常、高血壓、吸煙、糖尿病和糖耐量異常等。非傳統因素包括:胰島素抵抗增強、血中纖維蛋白原及凝血因子增高、病毒衣原體感染及血尿酸、血Hcy等〔1〕。其中,高Hcy作為一種導致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2〕。研究發現,Hcy即2-氨基-4-羥基丁酸,參與甲硫氨酸的代謝過程,是S-甲基甲硫氨酸代謝過程中的重要中間產物,當體內Hcy出現代謝紊亂、濃度升高時,就會形成同型半胱氨酸巰基內酯,它可以與低密度脂蛋白形成復合體,當被巨噬細胞發現后,巨噬細胞就會吞噬該復合體,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上的泡沫細胞。同時,研究〔3〕還發現高Hcy通過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刺激血小板,使其與血管內膜結合,使機體凝血功能增強,引起動脈血管的炎癥反應,促使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最終導致冠心病的發生〔4〕。
本實驗發現,血漿Hcy水平與冠脈病變程度呈正相關,與以往報道結果一致〔5〕。所以,常規檢測血漿Hcy既可以為預測冠脈損傷分布〔6〕、血管狹窄〔7〕、提示早期冠脈損傷〔8〕提供依據,也可為冠心病的早期診斷、早期預防及治療以降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率和死亡率提供依據〔9,10〕。
1 曹瑞華,葉 平.血尿酸、高敏C反應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與冠心病相關性研究〔J〕.中華保健醫學雜志,2010;12(2):110-2.
2 張化勇,楊 帆,魏經漢,等.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與冠心病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2012;4(1):46-8.
3 王戰坤,鄭良榮,王興祥,等.同型半胱氨酸與冠狀動脈病變的相關性〔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3;12(11):752-4.
4 Kirilov G,Zacharieva S,Alexandrov AS,et al.Increased plasma endothelin level as an endothelial marker of cardiovascular risk in patients with active acromegaly:a comparison with plasma homocysteine〔J〕.Methods Find Exp Clin Pharmacol,2009;31(7):457-61.
5 王 真,郭靜萱,趙一鳴,等.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年齡、冠脈病變支數及冠心病不同類型之間的關系〔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03;22(1):8-10.
6 Koz C,Celebi H,Yokusoglu M,et al.The relation between coronary lesion distribution and risk factors in young adults〔J〕.Anadolu Kardiyol Derg,2009;9(2):91-5.
7 Ghassibe-Sabbagh M,Platt DE,Youhanna S,et al.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total plasma homocysteine and its role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risk〔J〕.Atherosclerosis,2012;222(1):180-6.
8 Chen Z,Li CS,Zhang J,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and serum homocysteine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lesions〔J〕.Chin Med Sci J,2005;20(1):63-6.
9 陳康榮,陳 聰,郭觀華,等.糖化血紅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與冠心病的關系〔J〕.中華全科醫學,2012;10(4):616-8.
10 覃玉忠.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與冠心病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2;12(4):8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