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 華
(南京市公路運輸管理處,江蘇 南京 210011)
京滬高速鐵路全線縱貫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安徽、江蘇和上海等省市,全線總長約1 300 km,共置24個車站,其中北京南站、天津西站、濟南西站、南京南站、虹橋站作為始發終到站。
作為發展南京綜合運輸體系的先行者和實踐者,南京交通主樞紐南站建設是個重要的切入點,交通主樞紐南站匯集了4條國家、區域鐵路干線,形成3場15臺28條客運線的大型鐵路樞紐,建成后不僅構成南京至上海、杭州、合肥、蕪湖等城市的“一小時快速鐵路網”,形成南京至濟南、鄭州、南昌等地的“兩小時快速鐵路網”,還實現南京與北京、武漢等城市“三小時直達”。
南京交通主樞紐南站的建設,同時需滿足鐵路客運、公路客運、城市軌道交通、公交車、出租車、社會車輛等多種交通運輸方式為一體的“無縫”、“連續”、“零換乘”要求。該樞紐建成后將成為規模位居亞洲前列的綜合交通主樞紐站。
汽車客運南站是交通主樞紐南站重要組成部分,位于樞紐西北側,規劃定位為一級站,建成后將成為南京汽車客運主站,替代現有中央門客運站,為南京市新的公路客運中心之一,汽車客運南站的建設,既要重視站場的硬件建設,更要重視綜合管理與信息服務系統和管理機構組織的軟件建設,充分利用現代信息系統技術和先進管理方式,提高樞紐的運營和管理效率,結合機構設置和建設管理,提升客運交通的服務水平,真正實現“無縫”、“連續”、“零換乘”的目標。
南京交通主樞紐南站,位于南京主城與東山新市區的結合部,占地約66.67 hm2,建筑面積40萬m2,主站房建筑面積28萬m2。為努力減少換乘距離,樞紐對內部功能模塊進行了科學合理設計,交通主樞紐南站設置了地面三層(局部設有夾層)和地下兩層的結構(見圖1)。

圖1 南京交通主樞紐南站總體布置圖
地面三層為高架候車層,主要為鐵路候車室;地面二層為站臺層,主要布置為鐵路進站大廳、南北貴賓候車室及售票廳等;地面一層主要布置為出站廳、換乘廣場、公路客運站、公交車站、停車場等;地下一層主要布置為地鐵站廳、商業開發用房、設備用房、社會車及出租車停車場等;地下二層為地鐵站臺層,由站臺公共區、設備用房區兩部分組成。各層之間通過垂直電梯、自動扶梯、人行樓梯等實現連接,空間上大大縮短了旅客在火車、長途客車、公交車、出租車、地鐵等之間的換乘距離。
2.2.1 總體布置
汽車客運南站是南站交通主樞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南京市汽車客運的主站,位于交通主樞紐南站的地面一層。其中南北廣場的中部為面寬156m的鐵路出站廳及中央換乘廣場,東西兩側各210 m寬的場地內,布置有汽車客運南站站務用房及到發場、公交車、社會車、出租車車場等城市公共交通設施及規劃預留的長途車、公交車預留場地。所有公共交通設施通過東西側的南北向站區路對外組織交通。
汽車客運南站總體布局按站場分離的原則布設,分到發場、整備場和規劃預留地三個部分,整備場和緩沖區用地位置已相對穩定,整備場位于樞紐主體建筑外西北方向站西二路與站北路交叉口西北角,規劃預留地位于樞紐地面層西北角小循環道路西側(見圖2)。

圖2 南京汽車客運南站分區布置圖
2.2.2 場站布局
地面一層:面積為5 806 m2,主入口面向北廣場,同時考慮到旅客換乘長途車的便捷性,在西換乘廣場設置出入口。首層主要由售票區、候車區和輔助功能用房區組成。輔助功能區主要布置為旅客服務的公共衛生間、辦公用房及消防控制室等功能。
地面二層:面積為5 453 m2,主要功能與地面一層相同,由候車區、售票區和旅客服務用房組成。旅客通過設置在地面一層的垂直交通設施到達該層候車,檢票后通過扶梯下至地面一層上車。
地下一層:為了緩解客流高峰期候車面積不足,在站務用房一層平面投影線以下設置了地下層,主要布置候車室、設備用房、辦公用房及聯系通道。地下一層建筑面積為6 455 m2,地鐵旅客進入到南京公路客運南站站房內不需要出地面層,從而分解了地面層旅客疏散的壓力,同時由于將大部分設備用房及辦公用房布置在地下,使地面層最大限度地布置了候車室及為旅客服務的附屬設施。
為了讓旅客下車后能方便、快捷地到達鐵路站房主體區域,在地下室南端設置地下聯系通道。聯系通道西側與預留地連接,東側與地下車場的東聯系通道連接。
地下層夾層:主要為辦公管理用房,建筑面積為696 m2。
2.2.3 到發場
公路客運到發場位于南站樞紐地面換乘廣場層西北側,東為樞紐換乘走廊、南為公交樞紐站、北為樞紐北廣場、西與規劃預留地以小循環道路隔開。
到發場共設置車位76個,其中到車位16個,發車位28個,等候車位32個。采用到發合一的方式,到達區位于到發場南部,車輛到達后進入到車位,旅客通過出站通道出站換乘其他交通設施;發車區緊鄰站務用房布置,發車位呈“L”形布局,由于受橋梁柱網限制,車輛通過倒退方式進入發車位(見圖 3)。

圖3 汽車客運南站到發場布置圖
2.2.4 站務用房
南京汽車客運南站站務用房位于站房南北兩側的基本站臺下方。在滿足于與主站房立面風格一致的前提下,主立面采用抓點式幕墻的形式,在建筑的兩側和背立面采用干掛石材和銀灰色鋁合金格柵片的立面處理方式,在色調上與車站建筑主色調保持一致,并且沿用主站房的立面模數。整個建筑立面簡潔、大方,具有強烈的現代化交通建筑的特色。
南京汽車客運南站站務用房立面造型延續鐵路南京南站的造型理念,與鐵路站房一起共同形成一個整體的現代化綜合樞紐立面形象(見圖4)。

圖4 汽車客運南站站務用房立面圖
3.1.1 系統服務范圍
綜合管理與信息服務系統的空間服務范圍包括南京交通主樞紐南站站務用房、到發場、整備場和公共換乘區。
3.1.2 數據接口邊界
綜合管理與信息服務系統將對以下系統建立數據接口,實現數據交換共享。
綜合管理與信息服務系統建設目標為:提升站務調度水平和運營管理高效;運用多種信息發布手段,信息服務全面、到位;全面監測,實時掌握運行管理相關信息;加強信息資源互通共享,實現日常運營管理聯動支持;決策科學,應急處置和安全疏散及時。
3.3.1 服務對象
系統服務對象主要包括:社會公眾;鐵路、機場、地鐵、長途客運、公交、出租車公司運輸企業;客運場站;樞紐管理部門;交通運輸行業管理部門;其它政府部門:公安管理部門、城市管理部門。
3.3.2 主要業務流程
系統日常業務流程從客運站的主要業務來分,主要包括為旅客、客運車輛和行包托運。主要業務流程為:客流流線、車流流線和行包流線。
系統應急業務流程包括安全疏散誘導與應急管理。
3.3.3 系統功能需求
系統功能需求包括:智能站務管理信息系統;樞紐日常監測與聯動支持系統;站內誘導與樞紐綜合信息服務系統;安全疏散誘導與應急管理系統;樞紐綜合運行分析系統;信息資源規劃與數據庫建設;計算機網絡;通訊系統;主機及存儲;應用支撐軟件;終端系統;配套工程。
據南京交通主樞紐南站的建設目標和需求分析,汽車客運南站綜合管理與信息服務系統將建設以下主要內容:應用系統建設;信息資源規劃和數據庫建設;基礎網絡平臺;通訊系統建設;主機及存儲系統建設;應用支撐軟件建設;終端系統建設;配套工程建設;安全系統建設;建立健全工程建設和運營保障體系。
系統建設管理建立以下保障系統:組織保障;資金保障;人員保障;制度保障;質量與進度保障。
3.6.1 運行組織管理
工程建設完成后,需要長期進行運行維護管理。該系統運行維護管理所需資金,包括系統運行、系統維護等方面的經費。在系統建設投入使用后,由運營單位負責信息系統運營與維護。
系統維護工作主要包括硬件及系統平臺維護、應用軟件維護、數據維護等方面。
3.6.2 系統運行維護方式
根據維護工作的不同,采用不同維護方式。其中包括:硬件及系統平臺的維護,應用系統和軟件的維護,數據的維護。
3.6.3 相關運行維護方案
涉及硬件設備及系統平臺、軟件系統、數據庫幾方面運行維護均采取了合理方案。
3.7.1 人員配置計劃
運行維護人員根據該項工程實際情況,設置專門的崗位,負責行政管理、日常監測、應急值班、數據維護、應用維護和軟硬件平臺維護。所需人員由維護機構統一調配,并盡量保持崗位的穩定。
3.7.2 人員培訓方案
該項的實施范圍比較廣,項目涉及到系統平臺軟件,應用軟件系統的使用和管理維護,系統培訓分為系統管理員和普通工作人員兩類,分別進行培訓。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條例》和江蘇省政府辦公廳頒發的《關于加快道路運輸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為進一步推進道路客運規?;?、集約化經營和站運分離的工作要求,保證于2011年6月30日京滬高鐵南京南站同步開業、同步營運,南京市交通運輸局按公司組建原則,及時籌建了《南京汽車客運南站有限公司》。
南站公司為有限責任公司。
南站公司由南京市交通運輸局(南京小紅山汽車客運站建設管理有限公司)和現經營將撤除的漢中門站、中華門站、馬群站、下關站和橋北站等5個客運站(含雨花管理點)的4家客運企業(江蘇金陵交運集團有限公司、南京交運集團有限公司、南京江海集團客運有限公司和南京聯運有限責任公司)共同出資組建,不引入其他投資主體。
南京小紅山汽車客運站建設管理有限公司以投資建設的客運場站作價出資(注冊驗資時,暫以貨幣資金注入)。四家參股企業均以貨幣資金出資。
南站公司將依《公司法》建立現代企業法人組織結構,并實行董事會與經營層的分離。
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股東會由所有投資人(全體股東)組成,是公司的權力機構,依照《公司法》行使職權;董事會設7名成員,監事會設7名成員。
經營層:經營管理層是公司執行機構,負責公司的日常經營管理活動。公司設站長1名,副站長2~4名。
黨組織:鑒于南站公司國有資本的絕對控股地位,南站公司作為國有企業管理,建立黨組織,并設立書記1名。書記為南站公司主要負責人之一。
南京交通主樞紐南站是全國第一個立體“零換乘”的綜合客運樞紐,也是亞洲規模前列的鐵路綜合樞紐。作為交通主樞紐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汽車客運南站,2011年6月30日開始運營至今,實現了城市客運交通與城際交通、軌道交通等不同運輸方式的無縫銜接,達到了各種交通間的“零換乘”目的。
實踐證明,汽車客運南站的建設站場、綜合管理與信息服務系統、管理機構組織的建設,順應了交通運輸系統的發展,提高城市公共客運交通的效率,提升了城市服務功能,加快城市化進程,強化城市間的經濟聯系,促進了城鄉統籌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促進南京交通向更高層次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