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永超 劉安全
【摘要】中國的面塑是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面塑作品,形象逼真,面部刻畫細致,神態生動,色彩鮮艷豐富,它是一幅立體的畫,一場無聲的戲。面塑這種民間工藝,可以引進餐飲殿堂,它和食雕一樣將擔起點綴和美化菜肴,烘托宴席氣氛的作用,面塑豐富的色彩,多變的造型,是瓜果、糖藝都無法比擬的,讓面塑這顆璀璨的明珠一直絢麗下去,永不褪色。
【關鍵詞】面塑;民間工藝;烘托;宴席
文章編號:ISSN1006—656X(2013)06?-0204-02
中國的面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經營,可謂是歷史淵遠流長。面塑最先是出現在以面食為主要食物的北方大部分地區。在農村或城鎮,人們經常可以看到背著箱子在街頭賣藝的面塑藝人,支起馬扎,用著五顏六色的面團,捏合起來,大人小孩都圍著看,在藝人手指靈活的操作下,瞬間變成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給人們平添了不少樂趣。傳統的面塑藝人是“只為謀生故,含淚走四方”的街頭藝人,很少有系統的知識,但是不可思議的是,面塑就是在這樣的普通群眾手中開出美麗的花朵。在陜西、河北等地的北方農村名目繁多的大小喜慶節日里,聰明、勤勞的廣大婦女們喜歡用發酵好的面團制作出各種各樣的“面花”和“面饃”,喜歡做一些動植物形態及神話動物的面食,以此來慶祝當年的好日子,并對來年寄預美好的期盼。直至現在,在北方的大部分農村還在繼續傳承著這樣的民俗。中國面塑早已是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也是研究歷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學不可忽視的實物資料,面塑作品,形象逼真,面部刻畫細致,神態生動,色彩鮮艷豐富,它就是一幅立體的畫,一場無聲的戲。在國外表演中被譽為“東方的明珠、中華之國粹”。
面塑藝術的價值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民俗價值。面塑是世代相傳的民俗藝術,流行在我國黃河內外、大江上下的很多地方,面塑其實是一種民俗文化的符號,是原汁原味的鄉土藝術。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民俗行為和精神的熏陶中形成的民俗心理總容易被地方特征明顯的藝術形式喚起心中的鄉土情感。在筵席上體現民俗價值。二是教育價值。面塑絕不僅是個玩賞品,它具有很強的社會教育功能。面塑藝術也以其形象傳達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人們可以通過面塑的孫悟空、水滸英雄等形象給孩子講述相關的歷史故事,從而在潛移默化之間啟迪孩子的智慧。同時,對于藝術教育和藝術創作,民間藝術總會帶來莫大的驚喜。在筵席上體現教育價值。三是審美價值。面塑藝術的特點是造型完整飽滿,造型略有夸張,手法簡練、注重神氣,淳樸敦厚、色彩艷麗,讓人覺得親切自然。面塑之美,美在其自然的材料、自然的工藝、質樸的心境。它塑造的形象是符合民俗文化心理的,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在筵席上體現審美價值。四是經濟價值。面塑一直是一種謀生的行當,但它又屬于傳統的手工藝,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物,其價值有獨特的地方。在筵席上體現經濟價值。隨著旅游業的發展,面塑這種“小玩意兒” 更能顯示其文化魅力。面塑藝術依托民俗而生,卻要順應時代而變,變則活。面塑藝術將走出一片輝煌的天地。
筆者是一名廚師,自從接觸面塑起,它就成了我的最愛,它是怎樣吸引我的呢?源于它豐富的色彩,頭腦中的能夠想到的情節、人物都能大膽的塑造出來,每一件作品,讓它鑲入靈魂,都能表達出我的思想,這就是我中情于它的原因。
記得學面塑一年后,筆者參加全國中餐技能大賽,報的是食品雕刻,作品名稱是“哥倆好”,所表現的是一個小場景,一顆大松樹下,孫悟空戲豬八戒的搞笑場面,作品快完成時,不知什么時候起,我發現身后圍滿了人,看見他們一個個驚訝的表情,我想,大家是很認可我的作品的,果不其然,得了個特金獎。有一次客人來我們酒店做壽,我就為他做了一個老壽星,騎在梅花鹿上來做壽的樣子,后來客人把我叫進包房,說能不能送給他,從來沒有見過這么精細的作品,每根胡須都清清楚楚,太逼真了,我看見老人這愛不釋手的表情,我心里真的好開心,原來大家對面塑這么的喜歡,在學習面塑過程中,面塑帶給我很多的榮譽和快樂,我心中暗下決心,一定更刻苦的學習面塑,把它更上一個臺階,發揚光大。
在學習中也遇到很多難題,比如,怎樣讓一匹馬完完整的立起來,看不出支撐物,怎樣讓作品不霉不裂、不變形、不褪色,為了讓學生以后不走彎路,我來細說一下面塑的過程,首先是面團的配比:低筋面粉500克,糯米粉200,蜂蜜50克,防腐劑50克,甘油100克,用水調勻,蒸25分鐘即可,注意面蒸好后,過十天后再用,在制作作品時,由于時間太長,表面會風干,不利于塑性,可用毛刷沾水,刷在表面,在上面涂一層防裂油,就可以了,大件作品可以這樣做。面太干硬怎么辦?用濕毛巾包好,在加保鮮膜包好,放三天就可以了,在制作立起來的動物要用鐵絲做一個下身的骨架,這樣就很好立起來。這需要作者有一定的美術基礎,對動物骨骼有一定的了解。
三個和尚
面塑在舊社會只為謀生,挑擔提盒,走鄉串鎮,做于街頭,深受群總喜愛,但作品視為一種小玩意,登不了大雅之堂,如今面塑藝術作為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重視,小玩意兒登上了藝術的殿堂,國外友人參觀面塑人制作時,都為藝人的嫻熟技藝、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的人物所傾倒。交口贊譽,稱面塑為“中國的雕塑”。
對于面塑的繼承開發,我們很有信心,面塑這種民間工藝,可以引進餐飲殿堂。我曾被高等學府邀請到高職院校,為面點專業的大學生上面塑工藝課,教大學生用面塑做盤飾,增強了菜點的文化氛圍;豐富了筵席菜點內涵;提升了筵席菜點的檔次。面塑工藝它和食雕一樣將擔起點綴和美化菜肴,烘托宴席氣氛的作用,面塑比別的材料更有它的特長,瓜果、糖藝都無法比擬,它豐富的色彩,多變的造型,和方便長期保存,一定會得到大家的認可。
傳統面塑需要我們腳踏實地去挖掘、去研制,要有吃苦耐勞的拚搏精神,用我們的智慧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傳承面塑需要我們在繼承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去研發、去創新,使面塑工藝發揚光大。讓我們一起努力將面塑這顆璀璨的明珠一直絢麗下去,永不褪色。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傳統面塑繼承與開發的研究”(省級課題編號:2011B372)課題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魯永超: 武漢商學院烹飪與食品工程學院副教授,中國烹飪大師;劉安全: 武漢巴山夜雨大酒店工作,中國面塑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