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李妍婕
震后蘆山 社會管理新探索
●本刊記者 /李妍婕
11月2日,蘆山縣飛仙關鎮飛仙關村委會外面的廣場上熱鬧非凡。當地村民將自家土雞、老臘肉、野生獼猴桃、嫩姜等各種農產品擺攤來賣;各個村的文化團體、舞蹈協會等自發過來為村民無償表演節目。當天,來趕集的還有近200名的成都市民。
“我說錢夠了,他們還往我手里塞,說是支援災區人民。”上午才剛過11點,村民朱華英背來的100斤生姜就被搶購一空。而另一邊,高大姐帶來的兩只土雞也賣了200多元錢,她笑呵呵的說:“義集好,給我們帶來了幫扶!”
……
這是飛仙關鎮舉辦的第一屆城鄉情特別義集活動。
這次義集活動,由成都市錦江區愛有戲社區文化發展中心主辦,這樣的義集活動每月都將在受災村組舉行,旨在幫助蘆山老百姓恢復生計。“通過這個活動,我們想建立一個村的農產品對接城市社區的框架,讓老百姓參與其中,自己增收致富。”愛有戲社區文化發展中心綜合辦主任高杰告訴記者。
蘆山地震發生后,像“愛有戲”這樣來到災區的社會組織共有700余個、志愿者1.8萬余名。如今半年過去了,仍有79家社會組織、103個服務站點在災區堅持服務,社會組織服務體系也在不斷創新。
地震發生后,由于各路救援力量和物資大量涌入,致使通往災區的“生命通道”出現擁堵。
如何有效地聯絡、溝通、協調服務社會組織和志愿者,如何讓他們有序地參與到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工作中,成為災區亟需解決的問題。
震后第5天,四川省抗震救災指揮部迅速設立了以省委常委李登菊任組長的社會管理服務組,專門負責聯絡、溝通、協調、服務社會組織和志愿者,讓他們依法有序參與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工作。
“這是第一次以黨委政府的名義組織協調社會力量,以政府主導,動員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是對救災賑災的有效探索。”雅安市委有關部門負責人說,此舉開啟并加強了跨界合作,不僅釋放了城市社區資源,規范了社會組織援建方式,也創新了地震災區社會管理的新實踐。
震后第8天,蘆山縣城的帳篷內,全國首個災害應對社會管理服務專門平臺——抗震救災社會組織和志愿者服務中心宣告成立。
作為中心最早的一批工作者,雅安團市委書記楊俊回憶說,中心剛成立時,志愿者們都不了解中心的具體工作。“之前沒有過這樣的機構,我們只有挨個去找組織和志愿者,讓他們登記。”
通過他們不懈的努力,很快,社會組織和志愿者都知道了要到災區有效參與志愿服務,就得先找中心登記報備。由于蘆山地震志愿者服務中心能夠迅速收集到受災鄉鎮基層最及時、最真實的需求信息,并能有效調度最適合的社會組織和志愿者前往服務,因此蘆山服務中心的救災援助工作也越來越高效了。
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5月12日,雅安抗震救災社會組織和志愿者服務中心應時而生,成為協同社會組織和志愿者有效參與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的平臺。
“平安星”是入駐雅安服務中心的社會組織之一,主要開展防震減災工作。其負責人劉寶宗以志愿者身份參與了汶川、玉樹、雅安的三次地震救援。跟5年前相比,劉宗寶深有感觸:“雅安服務中心建立后,不僅與其他社會組織和志愿者的交流和溝通更便捷,更明顯的是,與政府之間的溝通更順暢了,行政成本也降低了不少。”
項目對接的數據也見證了這一成效。截至11月2日,中心累計對接社會公益項目493個,資金合計約11.46億元。其中已實施完成項目204個,正在實施項目174個,正在洽談項目115個,儲備教育培訓、醫療衛生、就業創業等社會公益項目1356個。
11月4日,記者走進蘆山縣抗震救災社會組織和志愿者服務中心,墻壁上因地震而留下的裂痕仍在。順著樓梯往上,每一層樓梯間的愛心墻上貼滿了社會組織和志愿者對災區百姓的關心與幫助,提醒著人們不忘災難,感恩前行。
據蘆山縣團委副書記、服務中心副主任胡玉婷介紹,中心設有志愿需求、組織報備、行動協同等服務項目,根據百姓的需求來推薦投資項目,這種方式被形象地稱為“菜單式”供應。“除此之外,中心還為入駐的社會組織和志愿者提供硬件方面的幫助,讓他們更好地服務災區百姓,改善災區百姓的生活。”
蘆山縣每個安置房的水、電、辦公設備、網絡等費用都由中心出資;“大愛武術”社會組織在蘆陽二小教孩子學習武術強身健體,但是沒有場地,最后由中心協調了縣城的安置小區;川農社工為龍門鄉的老人開展社區文化活動服務,資金短缺,中心了解情況后幫助他們解決了辦公設備、宣傳制品制作等問題,并為他們爭取資金……
像此類惠民的事例還有很多。而這時,辦公桌上一張簡單的“派遣單”引起了記者的注意。
“清仁鄉人民政府:茲有杭州恩流施愛(組織)周陽帶領4名志愿者前往你鄉,進行關愛震后兒童、學生課業輔導(項目),請你單位協調安排相關志愿服務工作。”
這是中心開出的一張“派遣單”。“社會組織提供企業法人登記書、單位登記證書等在中心登記后,根據社會組織的性質與災區群眾需要,我們會發放一張這樣的單子。憑它,社會組織和受援單位就能順利對接和開展工作。”胡玉婷介紹說,接受服務的鄉鎮和部門還要出具一份“回執單”,對志愿者的服務進行評價。記者看見了清仁鄉人民政府對杭州恩流施愛組織的評價:“深受百姓的認可和支持。”
位于雅安文化路口的青少年空間,不少小朋友和青少年在這里度過了課余時間和暑假生活。這個由成都新空間青少年發展中心實施的服務項目,通過手工制作、創意繪畫、小組益智游戲等多種有趣的活動,引導青少年發揮創意、積極體驗。“這是一個幫助青少年融入社會、健康成長的校外活動場所,也是一個集青少年學習、娛樂、健康、交友于一體的綜合性公益服務平臺。”空間負責人雷健說。
在搶險救援和災后恢復重建過程中,各中心和服務站根據社會組織和志愿者服務領域、工作特長,“因需”提供各類專業服務,使災區群眾得到更多的實惠、獲得更大的幫助。
“在雅安各地開展服務的社會組織,99%都是外來的。”團省委機關黨委書記、中心主任趙京東說,培育和孵化一批本土“草根”社會組織和社工人才是目前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
為此,他們聘請了北師大等高校專家學者和壹基金等公益組織專業社工人才定期過來開展培訓,推動本土化社會組織和社工人才的成長。目前累計培訓30余期,培訓社工骨干近千人。
中心還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讓雅安本土群眾參與到社會組織開展的不同項目中學習,“將別人的變為自己的”。
劉穎是中國社會組織災害應對平臺四川工作站的一名工作人員,也是出生在雅安滎經縣的本土志愿者。“來到這里工作后,認識到了團隊合作的力量,對社會組織服務災區的作用也有了新的理解。”她一邊處理手上的工作,一邊告訴記者自己的感受。
工作站內9個志愿者中有5個都是雅安人,這是因為雅安非常注重建立社會組織管理長效機制,鼓勵外來社會組織多多吸納本地志愿者參與服務。“以往的社會組織和志愿者到災區是一哄而上,重建完成后則一哄而散。”中國社會組織災害應對平臺四川工作站副主任傅強說,現在培養出來的本土志愿者可以長期留下來,繼續推廣他們的服務理念和項目,形成可持續發展。
雅安本土的川農社工在其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們主要發揮串聯作用。幫助NGO、高校、政府等所有參與方建立協作模式,將社會組織服務、人才培養、教學、科研整合起來,提供更高效的服務。”齊華棟老師是川農社工系的負責人,他告訴記
者,在雅安長期入駐的44個社會組織中,都有川農社工的志愿者,為他們提供人力、培訓、服務等,雙方建立了長期合作機制,為孵化本土人才創造了有益的環境。
如今,從前期單一的物資援助到注重社會服務和精神層面的重建,雅安已逐步探索出了一套較為成熟的社會管理創新模式。我們相信,3年重建任務完成后,一大批本土“草根”社會組織和志愿者將繼續扎根災區,為當地群眾提供更好的服務。(本版供圖/雅安志愿者服務中心)(責編:裴佩)
聲音
通過成立社會管理服務組,發揮政府與民間的橋梁紐帶作用,有效統籌管理了志愿服務和公益項目,讓原本忙碌紛繁的重建工作有序高效,讓公益項目有效運行,可謂政社合作的典范。
——中國慈善聯合會副會長徐永光
“雅安模式”標志著我國救災募捐“從行政干預機制轉變為社會選擇機制”,可謂歷史性的轉折。
——清華大學公管學院創新與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主任鄧國勝
雅安各服務中心引導廣大志愿服務組織依法、有序、有效開展各項服務活動,志愿服務組織個性化的服務及時滿足了群眾需求,有效協助了當地各級黨委、政府推動抗震救災的各項工作穩步進行,為災區做了應有的貢獻。
——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四川省災后恢復重建委員會社會管理服務組組長李登菊
政府正在由全能的管理者向服務者轉變,而成立中心和運作的經驗,則是中國公益史的一個前所未有的創舉。
——壹基金項目總監李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