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耀華
盧塞恩之戀
文/李耀華
盧塞恩,美得無可比擬,美得天造地設,美得讓人喟嘆。
原名“琉森”的這座園林型城市,是瑞士最美的旅游城市之一。她不僅吸引了俄羅斯文豪托爾斯泰、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等世界文化名人流連忘返,居住創作,而且接納了大量紛至沓來的游客,街頭巷尾到處飄蕩著歡樂氣息,人們臉上也都洋溢著幸福的笑靨。短短一天的觀覽,根本無法窮盡盧塞恩的美麗,我只想勾勒幾處景致,來表達內心深處的贊嘆和難以掩飾的震撼。
一為奇峻而瑰麗。當我爬上了10000英尺高的鐵力士雪山,舉頭仰望那碧藍如洗的蒼穹,俯瞰這銀裝素裹的雪原,觸摸著冰清玉潔的白雪,眺望著如煙似夢的遠方,心境一瞬間變得十分遼闊而清凈。那雪山,尖尖的頂頭直插藍天,終年的積雪在陽光下閃爍。未被覆蓋的山巒色澤青黑,與大片雪塊犬牙交錯,使茫茫的山川充滿了蒼涼和奇峻,仿佛一位醉了酒的國畫大師突發奇想,搶過一只盛滿了黑白顏料的大碗,癲狂甚至不著邊際地任意潑灑在無垠的畫卷上,剎那之間形成一種視覺沖擊強烈并使人激情迸發的奇特的裝飾美感。同樣令人矚目的,是山巔那一群蒼鷹一樣的大鳥,豐羽黑亮,尖爪利嘴,目光如騭。它們雙翅一揚,撲啦啦一聲飛在數十米高,幾乎逼向云天,又猛然從斜刺里殺出,俯沖著向低矮處奔來,一眨眼,“唰”地立在離游人不遠的石墩上,迅速收攏翅膀,爪子撓緊石縫,烏亮的腦袋左右掃視,急切尋覓自己的美食,這動作常常唬得游人陣陣驚呼。而當有人把碎小的面包、軟軟的薯條扔向它,它便毫不猶豫,“呼”地從石墩上飛來,敏捷地啄牢食物,歡樂地直飛上天,健碩的翅膀在藍天下盡情舒展,將這雪山襯輟得分外雄奇。這座覆蓋了萬年冰川的雪山,位于盧塞恩英格堡鎮,是瑞士的滑雪勝地。登山的路并不難行,45分鐘的纜車讓人一邊欣賞美景一邊漸次上升。作為纜車的誕生地,瑞士把纜車作為雪山景致的一部分,站在世界首創的360度旋轉纜車里,游人不須挪步,亦可全方位俯瞰整個雪山。心曠神怡之余,我忽然覺得上海世博會期間自己的一個遺憾——沒在瑞士館坐享纜車,到了今天已煙消云散,如愿以償。雪山的特色項目不少,如探尋冰洞觸摸原始冰層,乘坐吊椅飛躍冰川裂縫,深入冰川公園賞雪,還能坐在全景觀餐廳里,吃著冰激凌和意大利美食,飽覽白雪皚皚的奇麗山川。呵,人生之樂,莫甚于精神的舒松,人生之幸,莫過于心境的舒展,而在這樣的景致中,兩者皆備矣。
二為柔美而蒼勁。輕輕撫摩著卡爾貝橋的窗檁,我感到這座歐洲最古老的木制廊橋,其底蘊之深沉,其設計之精美,其功能之獨到,其取景之巧思,真是令人一嘆再嘆。說起底蘊,這座將近700年歷史的廊橋,并沒有簡單到僅僅供人行走,僅僅為了便捷交通,如果那樣的話,便與所有搭建在山川、河流、城區之中的橋梁無異,也就名不見經傳。而它恰恰相反,設計者把人文的內涵和張力置于首位,把整座橋梁變成浮動在盧塞恩湖上的繪畫藝術館。橋長不過200米,卻每隔數米就繪制了一幅彩畫,力圖展現盧塞恩的歷史和英雄人物,那110幅畫作是昭告世人的時代宣傳品,又是啟迪城市建設者的最佳藝術品。廊橋之外的每個窗臺邊,都有一個小花架,里面栽種著不知名的鮮花,將這座橋梁打扮著如花似玉,遠遠望去,猶如豐姿綽約的嬌娘,伴著輕盈嬉水的白天鵝,在湛藍晶瑩的湖畔濯洗那溫潤的秀發。而距此不遠的地方,一個類似街邊花園的處所,一堵雕琢了一個悲愴歷史故事的巨石,一樣牽動人心,讓人深切領悟了藝術創作對于人類和城市發展進步的巨大作用。我靜靜地立在石雕下,望著這幅被稱為“瀕死的盧塞恩獅子”的作品,內心頗為震動。那是一頭痛苦抽搐、無力站起、匍匐倒地的雄師,脊背插了一枝罪惡之箭,前爪卻死死按著含有瑞士國徽的盾牌和長矛。這就與一般的昂揚奮進甚至殺氣騰騰的獅類作品大相徑庭。為何把獅子的慘狀描摹得如此直白?原來1792年法國大革命期間,786名瑞士雇傭兵為了保衛路易十六家族,與起義者浴血搏斗,最終全部戰死。后來,一位由于在瑞士養病,沒能趕上這場慘烈戰役的瑞士雇傭軍的軍官,聞訊后悲痛不已,特意出資邀請丹麥藝術家創作了這幅10米長的雕塑,在天然巖石上展示了難以名狀的悲愴和雖敗猶榮的雄壯。魯迅曾深沉地指出:“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而馬克·吐溫更是感性地認為,這個石獅才是“世界上最哀傷、最感人的石雕”。這里,我無意評價雇傭軍制度的利弊得失,但是,一件有意義的雕塑和一座含有巨大文化價值的廊橋,卻有力提醒了城市建設者:繼承傳統文化,發展先進文化,不僅是執政者的重要任務,而且是建設者的莊嚴使命,城市建設只有與文化創造“唇齒相依”,才能使建設工程“文氣斐然”,才能使城市魅力歷久彌新。
三為清新而宜人。田園牧歌的生活,誰人能不向往?如詩如畫的意境,誰人能不期盼?清溪濯足的閑適,誰人能不流連?青山碧水的寓居,誰人能不覓尋?而這一切,觀光小鎮英格堡卻足以包攬。皚皚雪山下的這個小鎮,早已在英特網上譽聲鵲起,諸多網民紛紛曬出照片,頻發微博,暢敘觀感,慨嘆相見恨晚。當我們的大巴行進在小鎮上時,幾乎所有人都慌亂地掏出照相機、錄像機,恨不能拍下全部的美景,把“心中的英格堡”帶回祖國與家人分享。抵達小鎮的當天,適逢瑞士國慶,滿鎮的窗戶張掛了一面面鮮紅底襯、白色十字的國旗,在郁郁蔥蔥的綠野上顯得靈動而喜慶。從高高的纜車上望去,整個小鎮猶如一塊無暇的碧玉,鑲嵌在青山沃野之間,又似一個溫順乖巧的白色小兔,靜伏于如蔭碧草之中,褐瓦、白墻、藍天、綠水和一只只伸出窗外的紅燈籠,像寫實主義的油畫作品展現在眼前,使人美贊于自然,感慨于造化,神游于天地。是夜,小鎮熱鬧非凡。家家點起了小紅燈籠,蜂擁而至的游客們與小鎮居民展開了狂歡。遠處的雪山在深藍的天幕下巋然屹立,一輪飽滿圓潤的明月徐徐升起,將無盡的清輝灑在雪山之巔,更拂在這迷人的英格堡小鎮的每一角落。從我住宿的半山腰向下看去,山腳下的小鎮燈紅酒綠,歌聲、舞聲、音樂之聲、唧唧喳喳的歡笑聲,和著鮮紅的跳動著燭火的燈籠,伴著呼嘯飛起并在半空絢爛綻放的朵朵煙花,組成了闌珊夜色中最美妙的圖景。翌日起床時,站在陽臺遠眺,發現陽光像高明的畫師那樣,將一層層不同的色彩慢慢涂抹在山尖、山腰、山腳,黃金般誘人的顏色將山頂裝扮得富麗而大氣,把綠樹和花草渲染得嬌羞欲滴,好似即將出嫁而忐忑不安的新娘‥‥‥我不知用怎樣完美的語言來形容這些,只能在心底里默默地呼喚:慢點走,再慢一點走,等一等,再等一等。直至車身啟動,已駛出了很遠的路,我依然不住地回頭,憑著單薄記憶一幕幕追懷那逝去的景致。是呵,宜人所居,這是一個多么簡單的目標,可實現這個目標,卻又需要付出多么艱巨的努力。對于自然,人類如果不顧一切地索取和掠奪,遭致的必將是極為沉重的報復,而假如盡心竭力加以呵護,那么自然饋贈給人類的必將是無限春光。
上述三景,細細想一想,不正是盧塞恩游覽所予給我的莫大啟示嗎? (作者系浦東新區人大常委會辦公室綜合處副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