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微博
市人大代表姚鍵:政府應就“營改增”工作設立制度性的解決方案,取代對部分因“營改增”增加稅負的行業的財政補貼;把握率先試點的先發優勢,深化營改增工作的政策性引導扶持,使上海的現代服務業繼續保持領先地位。
市人大代表沈群慧:上海要高度關注城市公共交通發展,根據中心城公交出行比重超過50%的指標,進一步調整城市交通規劃、細化指標體系、制定具體措施;要大力發展軌道交通,繼續向郊縣城鎮延伸,完善便捷有序的軌交系統。
市人大代表馬新華:當前大型居住社區建設中交通設施配套取得進展,接下來要繼續加大醫療、文化服務設施的投入,合理配置土地資源,提升大型居住社區的環境品質。
市人大代表姜冬:要統籌全市各類信息化服務平臺,總體規劃、融合推進,推出能夠同時滿足政府、企業、個人的“一站式”信息化服務;加強公眾參與,通過引導和鼓勵第三方資源融入,搭建綜合性更強、服務內容更豐富、效率更高的服務平臺。
市人大代表胡奕明:既要改變運用行政、計劃手段配置教育資源的局面,又要避免學術科研一味迎合市場,根據不同學科分類運用市場和學術兩種指標體系進行績效考核,保證教育科研經費能科學、合理地配置到位。
市人大代表陳平:上海要加快實現“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可以對高端人才所得稅實行優惠政策,吸引高端人才的集聚;并推進企業、學校、研究機構共建研究所、實驗室等,實現“產學研”的真正對接。
市人大代表朱民: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百姓對醫療衛生、教育的需求越來越高。要把握市民的需求,努力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朝著優質和均衡的公共教育服務和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努力。
市人大代表蔡全根:要加強信息化建設,推動智慧城市建設。加強基礎網絡建設,加大基站建設力度,加大上海無線網絡的覆蓋面。進一步推動民生領域的信息化運用,通過技術手段和宣傳推介實現智慧出行、智慧生活、智慧醫療等。
市人大代表張雅玉:要放寬大病重病醫保托底政策,將托底年限從2年放寬至5年,減輕大病重病人員的生活壓力;加強對“失獨家庭”關懷,提高經濟補助標準,建立包含心理輔導、義務尋診以及臨終關懷等的精神關懷機制。
市人大代表江小青:政府應高度重視誠信社會建設,提升自身的示范作用;要組織力量進行專題研究,將提高市民道德素質、科學素養和法制意識等工作融入到政府的各項日常工作中。
(本版面微博由閔行區人大常委會辦公室提供)
閔行區人大代表陳峻:在加強大型現代服務業聚集區建設的同時,要注重支持傳統型企業轉型發展。比如可以通過放開用地政策限制,鼓勵傳統型企業向現代服務業轉型發展。另外,對已出臺的扶持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優惠政策,要抓好落實。
閔行區人大代表潘麗萍:建議對養老問題統籌考慮、綜合應對。一要充分發揮家庭的養老作用;二是在房地產開發前要用養老規劃進行引導,特別是大型居住區規劃中,要有家庭養老的配套房源配比。
閔行區人大代表高磊:要關注刑滿釋放人員回歸社會問題。建議由政府牽頭,檢察院、監獄、公安、民政等單位相互配合,通過設置再就業培訓基金、提供必要的心理輔導等,幫助這類特殊人群盡快回歸社會。
閔行區人大代表張鵬宇:對來滬人員要服務和管理并重,在逐步提供均等服務的同時,要加強引導和管理。如對于存在重大隱患的群居點要堅決整治;對于子女不符合在滬入學條件的來滬人員要提前告知;對農村民房出租要制定村民公約,以房管人,實現城郊結合部人口的綜合調控。
閔行區人大代表徐振亞:公共自行車的推行大大方便了閔行居民的生活,但公共自行車的后續管理要進一步加強,建議根據各個站點近三年來的使用情況,進行車輛增減的合理調整和對車輛的保養維修,真正將好事做好。
閔行區人大代表胡軍:閔行區是全國農村集體經濟改革試驗區,希望改革要在完成數量的同時,確保質量。改革的目的是為了促進集體經濟不斷壯大,使農民分享集體經濟收益,建議重點針對經濟薄弱村,在財政資金、發展資源等方面制定切實可行的扶持政策,真正確保農民長效增收。
閔行區人大代表翁培芬:社區服務站的建設和運營對社區工作的開展有很大的幫助,政府也在設施設備上投入了大量資金,但諸如工作人員的專業化、職業化,政策性法律、法規的導向等軟件投入也應同步提升,讓社區事務性工作真正下沉到社區。
閔行區人大代表朱奕:要加強對社會組織的培育和引導,處理好政府與社會組織之間的關系,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力量。同時,要發揮群團組織協調、動員優勢,為群眾密切關注的民生項目多做一些工作。
閔行區人大代表朱建設:建議在深化城市綜合管理“大聯動”機制的基礎上,加強對工作人員的業務培訓,進一步明確具體工作措施、職能部門的責任劃分,努力使“大聯動”平臺更加務實,應急處置效率進一步提高。
閔行區人大代表黃國英:建立和健全醫療聯合體,必須著力于人權、事權、財權等關鍵環節的改革,綜合醫院以三級醫院為中心,向二級醫院和社區輻射;三級專科醫院則可與綜合醫院的相應專科組建聯合體,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醫療資源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