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顏東
(河南理工大學體育學院 河南焦作 454000)
我國優秀運動員文化教育問題,一直是眾多學者研究的熱點,是國家長期以來亟待醫治的“心病”。在我國的社會文化背景里,優秀運動員是一個特殊群體,是被國家“圈養”的特殊人群。在這種教育模式下,與外界有了隔絕,而且從建國初期越走越遠,直到改革開放年代,國家重新審視了這現象的弊端。于是1995年國家體委下發《國家體委關于加強和發展優秀運動隊職業教育的意見》;2003年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運動員文化教育工作的意見》;2010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體育總局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運動員文化教育和運動員保障工作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文件,對我國優秀運動員的文化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
然而,在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今天,“只要訓練成績好,沒有文化名牌大學也能考”的現象依然普遍存在,這是中國運動員最普遍的人生軌跡。許多優秀運動員在業余訓練階段荒廢了學業,沒有打好基礎,給后續的文化教育帶來不利影響,致使入隊和進入高校以后的文化教育十分困難,出現了相當普遍的“掛名教育”和“滯后教育”現象[1]。
文化教育主要指各級各類學校對青少年學生掌握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一般知識以及運用文字能力的培養過程[2]。“文化后教育”主要指文化教育滯后于其他教育,本文主要指文化教育觀念落后于“金牌至上”理念,文化教育實踐滯后于技術訓練,人們重技輕文教育的價值觀,具體包括相關部門及部門領導、教練,甚至是運動員本身具有的文化后教育思想。
處于塔式結構體系中塔尖位置的我國優秀運動員在競技體育水平達到高峰,成為被世界矚目的明星,成為名牌大學的香餑餑。那些為中國競技體育做出貢獻而沒有能夠成為體育“大腕”的優秀運動員,退役后漸漸地消失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洪流之中。
從表1可以看出,我國優秀運動員開始職業化訓練時間較早,大約4~14歲,正是九年義務教育的黃金階段。但由于我國競技體育受“金牌至上”思想的影響,文化教育成了形式,漸漸地被人們忽視。當他們運動生涯達到頂峰后,才發現早已錯過了受教育的最佳年齡。幸運者可以免試進入清華、人大、交大等名校,來彌補曾經失去的文化教育;不幸者則成了“犧牲品”,由于沒有文化知識,他們在就業競爭中失去了優勢。昔日的眾星捧月,到如今淪為搓澡工、門衛、街頭乞討者,這種巨大的現實反差,給他們造成了一生的影響。

表1 我國優秀運動員文化后教育現象的代表
2.1.1 乒壇皇后鄧亞萍
鄧亞萍是20世紀90年代享譽全球的乒壇明星,在其退役后走進了我國最高學府——清華大學。2002年鄧亞萍在國際奧委會道德委員會以及運動和環境委員會兩個委員會擔任職務;2003年鄧亞萍成為北京奧組委市場開發部的一名工作人員;2009年鄧亞萍正式就任共青團北京市委副書記;2010年鄧亞萍任人民日報社副秘書長兼人民搜索網絡股份公司總經理[3]。鄧亞萍身上這種拼搏、進取的精神,對整個社會有著積極向上的影響,致使人們漸漸淡忘了其在退役之前的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我們在為鄧亞萍在學業上取得的輝煌成績高興的同時,不得不思考,這種文化滯后教育的模式是否值得推廣。顯然,她一個人成功的背后還有太多人的失敗值得我們關注。
2.1.2 跳板女皇郭晶晶
郭晶晶是中國女子跳水隊運動員,2004年雅典奧運會跳水冠軍;2008年北京第二十九屆世界杯跳水賽獲女子3m板單人冠軍、北京奧運會雙人冠軍,2011年退役[4]。郭晶晶在其體育事業騰飛之際于2003年走進中國人民大學深造,由于其文化基礎薄弱,入學之前只有小學文化,讀了7年未能畢業。當年郭晶晶當著國內外記者面“耍大牌”被指素質低的事,鬧的沸沸揚揚,這種“賽場成熟,社會幼稚”的現象值得人們思考。像郭晶晶這樣的運動員從小就被送進專業隊,缺少文化教育,沒有人給他們講待人接物、處世為人的道理,也沒有人告訴她如何正確的面對榮譽,所以在成名后,文化后教育導致他們在面對媒體時無法從容面對。實際上,郭晶晶身上體現出來的反差,正是這種重體育訓練、輕文化教育培養方式的后果:在比賽中表現出來的素質很高,在待人接物方面卻顯得極為欠缺。這種文化滯后教育現象,顯然對運動員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1.3 斯諾克“神童”丁俊暉
丁俊暉8歲在父親的教導下,開始從事臺球訓練,13歲獲得亞洲邀請賽季軍。2009年英國斯諾克錦標賽決賽中封王;2011年首次奪得溫布利大師賽冠軍;2012年斯諾克威爾士公開賽冠軍;2013年世界斯諾克球員巡回賽PTC總決賽冠軍[5]。在丁俊暉取得輝煌戰績的同時,2006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學。丁俊暉上“交大”一度被媒體關注,有學者認為這是中國教育制度與競技體育結合的悲哀,是文化乞討者的悲哀,也是體育運動者的悲哀。丁俊暉是中國臺球運動的驕傲,卻是中國教育體制的“犧牲品”,我們在為他取得世界冠軍歡呼鼓舞的同時也為他成為文化滯后教育的典型代表而扼腕嘆息。一朝功成名就勝過10年寒窗,這種培養模式會對社會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
2.2.1 曾打破全國紀錄的舉重冠軍鄒春蘭
鄒春蘭14歲開始運動員生涯,1987年成為吉林省第一體工隊的正式運動員,1990年獲得全國女子舉重冠軍并打破全國紀錄,1993年23歲的鄒春蘭在體工隊的食堂打雜7年后,沒能得到安置,離開了10年的舉重生涯[6]。退役后,由于沒有什么文化知識,加上長期訓練,一身的傷病,生活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不強,別說找工作,就是自己做生意也由于缺乏經營頭腦而屢次倒閉。鄒春蘭直言:“我現在只有不到小學三年級的文化,連拼音都不會”,她最后只能去做“搓澡工”[7]。通過鄒春蘭現象,我們應該挖掘造成其“悲慘命運”的深層次原因。顯然,文化后教育導致了其綜合素質低下,社會適應能力十分欠缺。
2.2.2 曾被譽為“亞洲第一力士”的舉重冠軍才力
才力是我國競技體育里,“舉國體制”下典型的“悲劇”人物代表。20世紀90年代,曾在國際賽場上摘金奪銀,打破亞洲紀錄,被譽為“亞洲第一力士”。在引發中華騰飛、民族崛起的浪潮中,昔日風光無限的亞運冠軍竟死于貧寒,僅僅33歲。死之前也只是遼寧省體育運動技術學院的一門“門衛”,這種英雄落寞的現象,不能不讓人為之憂傷。從他的職業生涯里,找不到文化教育的影子。退役前和退役后,兩種環境和兩個時代的寂寞和喧嘩,是他無法擺脫的中國特色“舉國體制”。
2.2.3 曾獲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體操冠軍張尚武
張尚武曾是中國體操隊的一顆“希望之星”。2001年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奪得兩項冠軍。正當他春風得意之時,2003年在殘酷的競爭中落選雅典奧運會成為了他人生的一個拐點。固執要強的他,自尊心受到打擊,一怒之下選擇了退役。但由于其從小接受職業訓練,文化教育缺失的他,很難適應激烈競爭的市場經濟時代。幾番掙扎之后,無奈最終淪為街頭賣藝乞討。面對張尚武的困境,邢傲偉很感慨,“希望運動員公社、中國運動員教育基金、冠軍基金等一些公益組織能關注他。”應該強化對運動員的保障,有關部門不僅應著眼于運動員的現在,還應關注他們的未來。張尚武感嘆自己“除了體操無一技之長”。[8]在訓練的時候,由于被冠以為國爭光的勇士頭銜,而忽視了文化知識學習的重要性。文化學習相對于運動訓練來說,是一種襯托、擺設,甚至只是一種形式而已。所以,退役后才會發出對文化教育渴求的“哀鳴”。
過早職業化訓練,使運動員在登上職業生涯頂峰的時候,才驀然發現,文化教育的缺失已無法彌補。盡管有個別幸運的運動員依靠自己的名人效應和努力,同時在學業上也達到了高峰,但只是個案而已,不具有代表性和推廣性。自1986年7月1日起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至今已有20年;2006年9月1日又執行了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必須創造條件,使適齡兒童、少年入學接受義務教育;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接受完整的義務教育,是每個青少年運動員的權利,義務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各級政府有責任、有義務保證運動員的義務教育。但當前,還有相當部分在義務教育階段的運動員未受到應有的教育,建議該階段運動員應半天訓練、半天學習,確保其接受九年義務教育。
一直以來,我國優秀運動員由于文化教育滯后,導致其綜合素質偏低。“王蒙打架”事件,郭晶晶面對媒體惜字如金,丁俊暉信口開河:“學習無用”。這些現象的發生,使得整個社會對他們產生了“頭腦簡單,四肢發達”能打架,面對媒體惜字如金沒文化,信口開河“學習無用”長不大的看法。其實他們只是普通人。只是他們在訓練的時候,忽略了同樣重要的文化教育,要轉變這種長期以來形成的價值觀,需要一個過程。最重要的還是教育體制要改革,使他們在接受訓練的同時,享受文化教育的權利。不僅要把他們培養成四肢發達的運動員,也要把他們培育成頭腦發達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對于舉國體制,一要堅持,二要完善”。我國的競技體育“舉國體制”從建國初期到如今,已經走過了半個多世紀,當初在我國有限的經濟基礎之下,集中全國力量搞體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尤其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我們一舉拿下金牌榜榜首的位置,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的士氣,振奮了中國人繼續前進的雄心。近些年來,一些項目社會化發展的成功,給我們一些啟發,值得深思。2008年10月25日,也就是北京奧運會圓滿結束后不久,在南京召開的全國網球訓練工作會議上終于決定運動員由“集體訓練”向“個性化、針對化”訓練模式轉變,2009年初,李娜、鄭潔、彭帥、晏紫踏上了職業化發展的道路[9]。這種轉變,是國家根據項目的特點做出的重大決策。從此,網球呈現了一個飛躍式的發展。實踐證明這種發展模式符合當今市場經濟發展的潮流。“丁俊暉模式”(競技體育社會化發展模式)的成功,改變了以往“政府投資訓練,運動員為國爭光”的慣性思維,這個“非常規”模式下造就的世界冠軍給我國現行的競技體育管理體制帶來了一種有益的借鑒,它對當前競技體育舉國體制是一個有力地沖擊,同時也帶給我們積極的思考[10]。兩屆奧運會拳擊冠軍鄒市明,32歲退役后,選擇了職業拳擊道路。他本該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后的黃金年齡就踏入這塊他夢寐以求的場地,“奧運爭光計劃”讓他失去了踏進職業拳壇的黃金歲月。走一條“舉國體制”和“社會化”相結合的特色道路符合我國的現狀。
完善“舉國體制”,探索“舉國體制”和“社會化”協調發展的新模式,才能規避文化后教育現象繼續出現。具體應對措施是競技體育院校化,可以借鑒美國發展體育的成功經驗,把競技體育下放給學校體育聯合會管理,運動員的訓練有學校負責,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項目學習。我國的專業教練文化層次較低,大多是運動員出身,只是憑借自己的經驗訓練,原始的身體記憶對訓練影響很大,缺乏創新。因此,要求教練要注重文化的學習,注重對訓練的科學研究,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完善文化教育滯后狀況。社會對運動員的價值觀應該轉變,不能把他們看成是特殊的群體,他們首先就是普通的學生,然后才是運動員。把運動員的管理有體育系統轉向體育系統和教育系統共同管理,身份不只是注冊運動員,還具有注冊學生身份,有身份單一性向雙重性過度。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原來的計劃經濟體制已經落伍,國家也應改變運動員“一包終身”的情況,給運動員提供學習深造的機會,但就業要靠自己,需要經受市場的考驗,只有這樣才能調動運動員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舉國體制”下國家的被動“安置”政策向運動員主動在市場上選擇轉變,自我自覺成主動才。“六化”協調發展,應該成為我國優秀運動員未來發展的方向,種種文化滯后教育現象,在社會上形成的影響,促使我們不斷探索我國優秀運動員文化教育改革的發展方向。
我國優秀運動員文化后教育現象普遍存在,造成這種文化后教育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舉國體制”下“奧運爭光計劃”的無限放大,致使人們形成了培養目標過于單一,整個社會忽略了優秀運動員作為“個體”的存在。正是這種“忽略”產生了“天堂”與“地獄”般的差距。幸運者上名牌大學,接受最好的文化熏陶,來彌補文化滯后教育的缺失;不幸者沉沒于市場經濟的洪流之中,盡情“享受”文化后教育帶來的苦果。失去的已無法彌補,后來者不能重蹈覆轍,我們應該重新審視“舉國體制”的利弊,不斷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舉國體制”和“社會化”相結合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1] 李杰凱.我國優秀運動員文化教育現實問題及改革的建議[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2(3):1-4.
[2] 李艷.對中美高校高水平運動員文化教育的比較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12):82-85.
[3] 鄧亞萍簡介[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6966.htm,2013-03-08.
[4] 郭晶晶簡介[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53064.htm,2013-03-11.
[5] 丁俊暉簡介[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6937.htm,2013-03-09.
[6] 鄒春蘭簡介[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904016.htm,2012-12-16.
[7] 虞重干,郭修金.我國優秀運動員文化教育理念的重構[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7(2):55-59.
[8] 張傳發.張尚武們的“最大保障”[J].中國就業,2011(9):1.
[9] 霍子文.“單飛”對我國競技體育職業化改革的啟示——以李娜為例[J].體育文化導刊,2012(6):73-77.
[10]葛幸幸.“丁俊暉模式”對競技體育社會化發展帶來的啟示[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5):703-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