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國各地的實際情況看,許多地區仍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制約了建設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工作的深入開展。
一是經費保障方面的問題。雖然按照中央統一部署,各地普遍建立了黨建工作責任制,并采取多種措施,加大對基層黨建工作的投入,但受經濟社會發展等多方面因素影響,黨建工作經費投入不足的問題仍十分明顯。特別是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基層黨建工作經費保障更顯捉襟見肘,基層黨組織“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現象突出。一些缺乏造血功能的村(社區) 黨組織,依靠少量的上級財政劃撥的專項黨建工作經費,維持正常的黨內活動都很艱難,扎實有效開展各種服務活動更是無從談起了。
二是基層黨務工作者人員不足的問題。缺乏基層黨務工作者這一現象主要體現在村和社區。隨著合鄉并村政策的落實以及城鎮化建設進程的加快,村(社區)的規模不斷擴大,隨之村(社區)黨組織服務的群眾數量也不斷增長,而村(社區) 黨組織人員的配備卻沒有明顯增加,聯系服務群眾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問題。同時,農村青年特別是有為青年大都愿意選擇離開故土謀求發展,客觀上造成了村(社區)黨務工作人員的青黃不接。
三是活動陣地建設水平不能全面達標的問題。雖然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都大力推進村(社區)黨組織活動場所建設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仍有極少數村(社區)辦公活動場所尚未達標,同時一部分村(社區)雖然有了活動陣地,但基本辦公設施仍然配備不完善,綜合服務承載能力偏弱。
四是部分黨員服務意識相對淡薄的問題。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計劃經濟時代的“單位人”逐漸轉變為“社會人”,基層黨員的獨立性大大增強;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逐步加快,農村人口向城鎮聚集、內陸人口向經濟發達的沿海城市聚集,黨員流動性增強;隨著改革開放以來多種思潮的侵入,造成部分黨員的黨性淡化。這三大因素的合力造成村(社區)黨組織對黨員的教育管理難度加大,加上部分基層黨組織沒有建立健全對先進黨員的激勵表彰制度和對違背《黨章》行為黨員的懲戒處罰制度,致使有的黨員游離于黨組織管理之外,有的黨員不愿意亮出身份,有的黨員不履行義務,甚至有個別黨員在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方面還不如群眾,更談不上積極主動地服務人民群眾了。
五是部分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能力不足的問題。部分黨員干部聯系、服務群眾的思路不清,方法不多,水平不高,能力不強,成效也就更難盡如人意。同時,絕大多數基層黨組織掌握的行政權力和社會資源相對有限,很難較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在表達利益訴求、解決實際困難、創業就業致富等方面的期盼,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自身的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