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理談經濟下行壓力
經濟下行時,用短期刺激政策把經濟增速推高,不失為一種辦法。但是權衡利弊,我們認為這樣無助于深層次問題的解決。因而選擇了既利當前、更惠長遠的策略,保持宏觀政策的穩定。
——李克強
從一、二季度的增速連續回落,到7、8月份的企穩回暖,中國經濟的走勢牽動人心。9月11日在大連舉行的2013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發表了《以改革創新驅動中國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的開幕致辭,透露出的政策信號引起了各界的高度關注。
李克強總理說,經濟下行時,用短期刺激政策把經濟增速推高,不失為一種辦法。但是權衡利弊,我們認為這樣無助于深層次問題的解決。因而選擇了既利當前、更惠長遠的策略,保持宏觀政策的穩定。
在2013年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的前一天,即9月10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大連國際會議中心與出席論壇的中外企業家代表舉行對話交流,并回答了意大利埃尼集團董事長里奇、美國鋁業公司董事長柯菲德、日本三菱商事株式會社董事會主席小島順彥等企業家圍繞中國經濟提出的方方面面的問題。以下是李克強總理參與本次對話的部分實錄(有刪節)。
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時候,我們的選擇是保持定力,沉著應對,綜合施策,精準發力
因為國際國內多種因素影響,中國經濟出現了放緩的情況,特別是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下行壓力較大。但是,我們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在穩定宏觀經濟政策的同時,把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統籌起來。可以說,最近一段時間,尤其是8月份主要經濟指標都出現了回升向好的勢頭。
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時候,有一種選擇就是調整宏觀經濟政策,增加赤字,放松貨幣,這可能會起到短期效果,但是對長期未必有利。我們的選擇是保持定力,沉著應對,綜合施策,精準發力。特別是突出釋放改革的紅利,激發市場的活力,著力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使它們和穩增長有機地結合起來。
我們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而最大的民生就是就業
對于中國政府來說,我們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而最大的民生就是就業。在未來10年、20年,中國的勞動力總量都將在8億以上。所以,對中國政府來說,首先面臨的問題或壓力還是要保證比較充分的就業。其次,中國面臨的就業問題不僅有總量壓力,還存在結構性矛盾。通俗地說,就是有崗位找不到合適的人,也有人找不到合適的崗位。這種結構性矛盾隨著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優化可能還會更加突出。
為了促進就業,中國政府首先將會長期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我們穩增長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保就業。第二,要持續地調整經濟結構,特別是要大力發展服務業,因為服務業是就業最大的容納器。第三,要發展與就業相適應的職業教育培訓,使很多目前還在大學和中學學習的人未來都能夠掌握與市場需求相適應的就業技能。第四,要促進就業的社會公平,所以我們既要推行機關事業單位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也要促進企業在用人制度方面的改革,公平公正地選擇人才和員工。第五,要營造一種社會氛圍,使就業人員轉變就業觀念,或者說形成一種適應就業需要的觀念。
我們正在進行村鎮銀行的試點,也會繼續推進人民幣資本項下的可兌換
我們推進金融改革的決心是堅定的。首先,我們將繼續推進利率的市場化。我們取消了貸款利率的下限,這只是利率市場化進程中的一步,還會繼續往前走。其次,我們還將推進資本市場的多元化發展,如前不久我們推出了擴大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的措施。第三,我們還要繼續推進金融領域的對內對外開放,比如我們正在進行村鎮銀行的試點,同時也會繼續推進人民幣資本項下的可兌換。
我還想強調一點,改革當中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要防范金融風險。我們在不斷推進監管體系的完善,使它更加科學、規范和有效。而且,我們也正在研究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把防范風險的工作做到位了,金融市場化改革的進程就會進一步加快。
我們會用壯士斷腕的決心推進改革,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我認為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是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社會的關系。就是市場能做的就讓市場去做,社會可以做好的就讓社會去做,政府管好自己應該管的事情,讓市場發揮應有的作用,激發更大的活力,這樣才能形成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內生動力。本屆政府成立以后,開門第一件事就是改革行政審批制度。取消和下放中央政府部門管理的若干審批事項,放給市場或交給地方。我們還放寬了一些行業包括服務業對各類所有制企業的準入,推進了政府購買服務方式的發展。這些雖然會觸動一些既得利益,但是,我講過我們會用壯士斷腕的決心推進改革,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我們還要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政府該放的權要放到位,該管的事還要管好。主要是應該讓各類所有制企業在市場上有個平等競爭的機會和條件。
我們可以減少對有實力又有信譽的企業到海外投資的審批事項,或者放寬審批額度
中國政府歷來是“走出去”和“引進來”雙策并舉。累計到去年底,中國向海外投資5000多億美元,而外國企業到中國投資幾倍于這個數字。
對中國政府來說,要進一步放寬企業“走出去”的條件。我們可以減少對有實力又有信譽的企業到海外投資的審批事項,或者是放寬審批額度。同時,我們要推進人民幣資本項下的可兌換,這有利于企業更好地走出去參與并購或收購。我們也歡迎外國的企業到中國來并購、收購。
中國不會威脅任何一個國家。我們希望被投資所在國認同,能夠為中國企業到海外投資并購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和便利條件。中國政府也將一如既往地為外國企業到中國投資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和創業條件。
我們要鐵腕出擊來整治污染,努力不再欠“新賬”,并且要多還“老賬”
中國30多年的改革發展,可以說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工業化走過的路。所以,環境問題在短時間內集中地在中國反映出來,這是一個特殊的現象。中國現在凸顯的一些污染問題和粗放的發展方式有關。我想說的是,中國不愿意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們的人均耕地面積、人均水資源占有量都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們沒有能力去繼續走高投入、高排放乃至于高污染的路子。所以,中國政府要堅定走綠色發展道路,要鐵腕出擊來整治污染,努力不再欠“新賬”,并且要多還“老賬”。我們要從直接影響人的健康的大氣、水、土壤污染入手,加大整治力度,堅決淘汰落后產能。
我們要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在全社會倡導節約、綠色、低碳發展。走一條新路需要有新理念,有新的生產方式,也要有新的生活方式。(摘編自新華社)(責編: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