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唐太宗和他統治下的唐朝政權能夠如此贏得民心?結合貞觀初年的治國實踐,可以歸納為三方面的原因。
唐太宗即位以后,連續三四年遭遇災害與饑荒,剛剛從隋末社會動亂之中走過來的老百姓,生活之艱辛可想而知,民生幾近崩潰的邊緣。然而,唐朝的統治卻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牢固地穩定下來,并且迅速迎來了天下大治的良好局面。究其原因,就是老百姓沒有把自然災害帶來的困難化為怨氣,沒有把生活的艱辛歸罪于朝廷。只要年成好轉,他們就紛紛回到家鄉,承擔起對國家的各項義務;糧價也直線下降,從一斗米價值絹一匹(約合200文錢)到一斗米不過三四錢;社會治安狀況迅速好轉,全國一年內判死刑的才29人。
在民生艱辛的背景下,唐朝還在貞觀三年冬天派出10余萬大軍,分道出擊東突厥,在第二年春天就取得了全面的勝利。吳兢因此感嘆道:“其得人心如此!”
得民心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關心民生疾苦,心中裝著百姓。貞觀二年,關中地區發生了嚴重的旱災,接著就是蝗災。夏日的一天,唐太宗來到皇城的御苑中,發現了蝗蟲,順手就抓起了幾只,拿在手上,用咒語般的話譴責起蝗蟲來:“民以谷為命,而汝食之,寧食吾之肺腸。”說完,他舉手就要把蝗蟲往嘴里送。左右的大臣趕緊勸阻。唐太宗說:“朕為民受災,何疾之避!”于是把這幾只蝗蟲都吞吃了,“是歲,蝗不為災”。與其說唐太宗感動了上蒼,不如說是感動了天下百姓,提高了災區人民減災抗災的積極性和戰勝災害的信心。
貞觀二年,當唐太宗得知關中地區由于旱災導致百姓有賣兒賣女的情況后,派遣御史大夫杜淹到關中各地去巡視檢查,發現被賣的孩子,就從國庫出錢把他們贖回,還其父母。唐太宗敢于把造成自然災害的責任攬到自己身上,而不是怨天尤人,而且采取果斷措施,把老百姓的生活安頓好。抑制豪強和權貴,懲治貪官污吏
唐太宗對于享受特權的階層有著特別的警惕,他之所以取年號為“貞觀”,就是要示天下以公,嚴懲貪官污吏,真正贏得民心。
貞觀六年,右衛將軍陳萬福貪小便宜,違法多取了管理驛站人家的幾石麩皮。唐太宗知道后,決定羞辱他一下,將這些麩皮賜給他,“令自負出以恥之”,就是讓他背著這些麩皮隨行,好叫他長記性。
武德九年,唐太宗對于唐高祖大封宗室為王的政策進行了調整,將數十位宗室郡王皆降為縣公,惟有功者數人不降。他的理由是,“朕為天子,所以養百姓也,豈可勞百姓以養己之宗族乎!”
武德九年,唐太宗下令將那些未滿18歲的身體強壯的男子征點為兵。而按照制度規定,只有年滿18歲的中男和22歲以上的丁男才能被征點為兵。負責在門下省簽署皇帝詔敕的魏徵,根據制度規定拒絕簽署這份敕令,多次將中書省起草好的詔敕退回。唐太宗很生氣,召見魏徵,加以指責說:那些個身強體壯的青年男子,雖然戶籍上登記的年齡還沒有到18歲,但那是他們為了逃避征役而故意隱瞞年齡。但魏徵認為,朝廷既然有意要減免百姓的賦稅徭役,為什么還要違反制度而繼續征點18歲以下的男子為兵呢?在事實面前,唐太宗接受了魏徵的意見,決定放棄初衷,停止征點中男為兵。
唐太宗曾說,“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所以他能夠聽進魏徵的意見,使自己的政策符合制度的規定。他要求國家的政策要以法令為依據。從皇帝到各級官員都要堅守法令,否則就會導致社稷傾危。
從隋末動蕩中走出來的貞觀君臣,對于如何防止社會矛盾的激化,有著深刻的認識。唐太宗說:“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饑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朕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邪!”上述施政措施的背后,體現的正是貞觀君臣以存養百姓為中心的“為君之道”和以不奪農時為中心的“安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