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許多文人不肯輕易出書,因為他們堅守一生只寫一本書的學術理念,寫出的每一本書都要有價值和重量。他們生怕自己的文字稍有不慎而貽誤后人。
民國時期,宗白華已經是著名文人了。但是,身為我國一代美學宗師的宗白華在他一生中卻很少寫書和出書,他的《美學散步》一書是他一生中最優秀的美學文章的匯集,也是他生前出版的唯一的一部美學著作。然而,《美學散步》卻是在1981年初版的,這本書不到20萬字,論述精當而富有見地,是我國美學著作中的精華之作。
民國時期,著名的國學大師陳寅恪也不肯輕易出書。陳寅恪被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聘請為導師,是由梁啟超親自推薦的。
梁啟超推薦陳寅恪的時候,當時的清華大學校長曹云祥曾經問:“陳(陳寅恪)是哪一國的博士?”梁啟超說:“他不是博士,也不是學生。”曹云祥又問:“他有沒有著作?”梁啟超說:“也沒有著作。”曹云祥說:“既不是博士也沒有著作,這就難了!”曹云祥的口氣就如同現在的公司老總面對一個沒有大學文憑的無名之輩一樣。梁啟超聽了,顯得非常生氣,他對曹云祥說:“我梁某也沒有博士學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總共還不如陳先生(陳寅恪)寥寥數百字有價值。”梁啟超所言自然是謙虛之辭,但是,這段舉薦人才的往事卻讓人看出了著書立說應該是一件非常慎重、非常嚴肅的事情。
著名國學大師黃侃的出書和治學態度也和陳寅恪一樣慎重。據說當年章太炎曾經為了著述的事勸說過黃侃,說是不能寫書而非要硬去寫書是“不智”,而能夠寫書卻不去寫書是“不仁”。這樣的話確實重如千均,不僅振聾發聵,而且也很值得深思。當時,黃侃聽了章太炎的話,平靜地笑了笑,說:“學問成熟,自然要著書,我打算五十年以后從事著作。”
這些文人,即使學識淵博,著述的時候依然惜墨如金,不肯輕易出書。他們認為書是不能粗制濫造的,更不能把那些文化糟粕出版成書,以至于誤導甚至侵蝕讀者的心靈。這其中所蘊含的為人處世的俊朗風骨和嚴謹的治學態度,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