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徐菁 攝影 陸征

2013年9月23-27日,第64屆國際宇航大會(IAC)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召開。本屆大會由國際宇航聯合會(IAF)、國際宇航科學院(IAA)、國際空間法學會(IISL)和中國宇航學會聯合主辦,主題是“推動航天發展,造福人類社會”。
作為全球航天人的“奧林匹克”盛會,本屆大會的參加人數、規模,收到論文數量均創歷史新高。大會吸引了來自74個國家和地區的航天政府機構、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領導、專家、學者、工程技術人員,知名的現役、退役航天員及相關人員共約3600人參會,可謂群英薈萃。大會收錄了3675篇論文,其中1200多篇論文在大會現場口頭陳述;會議內容豐富,包括170多個技術分組、亮點報告、最新進展報告等,涵蓋空間科學與探測、空間應用與操作、空間技術、空間基礎設施、空間與社會等領域,各項活動總計約300場。
第64屆國際宇航大會不僅是國際宇航界同行交流的平臺,也是充分展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北京古都風貌的窗口。本次大會開幕式推出了一臺薈萃國樂、編鐘、雜技、戲曲、腰鼓等中國傳統藝術的展示;會議期間,還組織觀賞北京美景、品嘗北京美食等“北京之夜”系列活動。與會者不僅享受到一場學術盛宴,同時也充分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9月23日,第64屆國際宇航大會開幕,開幕式由本屆大會中國組委會主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董事長、中國宇航學會理事長許達哲主持。
國家副主席李源潮,全國政協副主席韓啟德出席了開幕式,李源潮代表習近平主席和中國政府致辭。他在致辭中說:“人類自古就有飛天夢想,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升空到‘阿波羅’飛船登月成功,再到探測器登陸火星,人類的探索一步步向浩瀚的宇宙延伸。從這一偉大的進程中,我們可以得到許多寶貴的啟示:第一,追求科學真理;第二,促進人類和平;第三,謀求民眾福祉;第四,擴大國際合作。……太空探索只有逗號,沒有句號,需要航天人有比太空還寬廣的胸懷,以執著無畏的獻身精神,永不停步地探索,永無止境地追求。中國航天事業已經走過半個多世紀,樹起了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飛行、嫦娥一號月球探測三座里程碑,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航天發展道路。我們愿與國際社會一道,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共同謀求人類福祉。”
國際宇航聯合會主席樋口清司以一句中國古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作為致辭的開場白,表達了對大會順利召開的祝賀,并向中國組委會的辛勤工作致謝。他希望通過本屆大會的舉行,推動新一代空間技術發展,促進各國宇航科學家之間的交流和國際航天合作。
國家航天局局長馬興瑞在致辭中闡述了中國航天的發展宗旨和近年來的發展成就。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在服務本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為全人類的太空探索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馬興瑞表示,外層空間是人類共同的財富,探索、開發和利用外層空間是人類不懈的追求,符合全人類的共同利益。中國國家航天局愿意與世界各國同行廣泛交流、增進友誼、強化合作、攜手共進,為全人類福祉和航天可持續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開幕式上,國際宇航聯合會授予馬興瑞“愛倫·艾米爾獎”,以表彰其在推動國際航天技術合作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貢獻。同時,將2013年首次設立的“世界航天獎”授予美國“旅行者”項目首席科學家愛德華·斯通,以表彰其對宇航技術發展作出的特殊貢獻。就在9月中旬,36年前發射的旅行者-1已經確認進入星際空間,成為全球航天的一個歷史性事件。
在為期一周的大會期間,共舉行了7次全體會議,分別是航天局長會議、中國航天發展與展望、工業界領導和下一代專場、女性航天50年、監測干旱和沙漠化、空間太陽能以及國際創新在促進人類太空探索方面發揮的作用。
在航天局長會議上,中國國家航天局局長馬興瑞、美國航空航天局局長博爾登、歐洲航天局局長多爾丹、俄羅斯航天局副局長沙維利耶夫、加拿大航天局局長納廷齊克、印度空間組織主席拉馬克里希南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負責人奧村直樹闡述各國或地區的航天政策和任務使命,包括國際合作、深空探測等全球航天熱點議題。
在第二場全體會議“中國航天發展及展望”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董事長許達哲、國家航天局副局長胡亞楓、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董事長高紅衛、巴西航天局局長雷蒙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王兆耀、上一任國際宇航聯合會主席費爾巴赫和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吳季先后作了專題報告,回顧中國航天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探討中國航天未來將如何發展,如何與國際社會攜手合作,利用空間技術造福人類等話題。

國家副主席李源潮在國際宇航大會上致辭

國家航天局局長馬興瑞獲得“愛倫·艾米爾獎”
在9月24日的第三場全體會議中,航天工業界領導的兩位代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長城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高若飛、歐洲“伽利略”導航衛星的部分承包商德國OHB系統公司董事會成員默克爾,與“剛剛上路”并憧憬著美好未來的航天青年科研人員和學生對話,旨在讓青年人了解當前航天業界的發展情況,激發青年人的想象力,展現值得憧憬的載人航天愿景。
2013年是世界上第一位女航天員飛上太空50周年紀念。9月24日,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首位“太空教師”王亞平,美國女航天員桑德拉·馬格努斯,日本首位女航天員向井千秋在第四場全體會議上共同紀念“女性航天50年”。她們同與會代表們一起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和體會,對先行者致以敬意。
第64屆國際宇航大會安排了3場亮點報告:旅行者-1的星際空間旅行、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和“國際空間站”的前10個研究成果。
首屆“世界航天獎”獲得者、“旅行者”項目首席科學家愛德華·斯通的亮點報告介紹了美國旅行者-1探測器已確認進入星際空間。該探測器自發射36年來,沒出現大故障,為人類提供了太陽系的首張“全家福”照片。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的亮點報告指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建設思路、建設道路和建設方案,極大地豐富了衛星導航系統的發展模式,攻克了多項核心關鍵技術,形成了系列創新成果。美國航空航天局“國際空間站”項目科學家朱莉·羅賓遜的亮點報告詳細介紹了“國際空間站”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對推動科學技術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與國際宇航大會同期同地舉行的航天展覽會,是世界各國展示航天實力的平臺和相互溝通交流的重要渠道。與往屆相比,此次展會參展單位數量和展覽面積均創歷史新高,共吸引了美國、加拿大、巴西、法國、德國、意大利、英國等11個國家的航天機構和世界知名航天企業參展。

美國“旅行者”項目首席科學家愛德華·斯通獲得“世界航天獎”
在此次展覽會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通過實物、模型、展板、影像多媒體等形式,在宇航、航天技術應用和航天服務等領域,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地展示了近年來我國航天領域取得的最新成就和未來發展藍圖,包括長征-5運載火箭、先進上面級、嫦娥-3巡視器及著陸器,以及整星出口、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國際合作、國際交流等方面的成果。

航天展覽會開幕式
鏈接:國際宇航聯合會(IAF)成立于1951年,總部和秘書處均設在法國巴黎,是宇航界著名的非政府性國際組織。其宗旨是通過科學技術的交流,推動空間技術和外層空間的研究與合作,促進宇航事業及和平利用外層空間活動的發展,促進先進知識傳播,分享學術成果,獎勵有突出貢獻的航天工作者,開展青年工作者培訓等。國際宇航聯合會在國際宇航學術界影響很大,并被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聘為技術咨詢機構。截止到2013年,國際宇航聯合會在62個國家和地區有246個成員單位。自1951年開始,國際宇航聯合會每年在有關成員國舉行一次國際宇航大會,同時舉辦大型學術會議和宇航科技展覽。中國宇航學會曾于1996年與國際宇航聯合會共同舉辦第47屆國際宇航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