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國鵬 張國欽 吳鳴建
1鄭州大學化工與能源學院(450001) 2鄭州市科技中等專業學校(450000)
隨著社會發展和高等教育普及,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已經由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教育,由理論研究型人才培養轉變為實踐創新型人才培養。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技能,是眾多高校研究探索的新課題。部分高校以各類科技文化競賽為契機,投入精力和財力,鼓勵學生參賽,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科技文化競賽,特別是國家教育部等主辦的學科競賽如“挑戰杯”、“電子設計大賽”和“創新型實驗”,是實現創新教育的有效載體,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
在具體實施中,我們將通過競賽組織、競賽培訓和競賽內容等多個方面的創新促進我校的日常教育實踐活動,力爭把大學生創新實踐技能培養融入日常教學。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內容。
大學生綜合實踐技能競賽是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平臺,但是競賽并不能全面、可持續的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目前高校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職能管理部門比較分散,如教務處的實踐科、學生就業處的就業與創業服務、科技處的學生科技創新發明、團委大學生競賽及各學院的學生工作部門等,這種分散的管理模式不利于系統地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經濟社會的發展日益要求大學重視學生的創造、創業和創新能力,因此必須成立大學生創新學院統管全校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旨在落實大學生“自主學習超市”模式,將各校內外分散的創新實踐平臺構成有機整體,并統一將創新實踐、科技競賽、科研助手、科技協會、個性化培養統一納入強化人才培養的體系中。
教師參與積極性不高是當前我國大學生綜合實踐技能競賽的一個普遍現象,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對教師參與指導競賽活動的激勵不夠。教師參與競賽指導在課時計算、考核、職稱評定等方面沒有明確要求,作為教師首先要考慮學校管理部門所要考核的重點工作,如教學工作量、科研工作量等重要指標,參與學生競賽指導并沒有納入教師考核的范圍,因此教師參與熱情不高也就順理成章了。只有改變目前這種激勵機制,將競賽教師的指導工作量納入教學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范疇,競賽指導結果與教師的評先、評優及職稱評定掛鉤,以激勵競賽指導教師的工作熱情,才能真正地調動教師參與指導學生競賽的積極性。
建立健全的規章制度,為科技競賽活動提供制度保障。要保證課外科技競賽的可持續發展,不因領導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就得建立和健全各種與競賽相關的制度。如建立《大學生課外科技競賽管理規程》,就競賽的組織、活動經費的來源、競賽的指導、學生準備或參加競賽時與上課及考試等相矛盾的協調處理、競賽工作程序、校內資源使用的優惠政策等作出明確規定。建立《大學生課外科技競賽獎勵條例》,將學生參與競賽的結果和學生的學分、評先、評優、獎學金、就業推薦相聯系,并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以充分調動學生參賽的積極性。探索以校級競賽為主的常規化,全員參與的科技競賽形式。目前各類科技競賽往往以在校學生數分配參賽人數,能夠參與競賽的人數少、覆蓋面窄,為了使參賽資格覆蓋到每一個大學生,學校應針對各類科技競賽設置相應的校級競賽。這樣可以擴大創新人才培養的覆蓋面,從而對大部分學生進行創新能力培養。校級科技競賽,打破了參與科技競賽人數的限制。同時,通過科技競賽培訓設置選修課,讓更多的學生能夠在參加科技競賽的同時完成學分,避免加重學生負擔。為更高級別的科技競賽選拔人才,通過示范作用激發學生熱情。從校級科技競賽中選拔優秀團隊,參加更高級別的科技競賽,這樣做既能完成優秀團隊的選拔工作,又能以其示范作用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學習熱情,擴大作為創新能力培養載體的科技競賽的影響力。
目前參與大學生綜合實踐技能競賽的主辦主體主要是團委、高校、科技部、教育部、科協、其他協會等,這些主辦主體雖然具有一定的權威性,但是很容易導致行政主導,使賽事失去活力。一些具有一定科技創新能力、科技創新需求的企業有主辦這種賽事的需求,但是由于沒有權威性、缺乏行政資源等原因,至今很少能主辦這種比賽,特別是具有一定實踐特色的創業設計大賽和一些企業需求極大的學科性質的比賽。所以必須改革高校與企業的合作關系,找準企業的需求,與企業合作建立應用性實驗室,定期舉辦競賽。探索高校與企業、校際之間、高校與社會部門之間的合作,形成學科類競賽教育部門舉辦、應用性比賽企業舉辦、公益性項目社會部門舉辦的模式。
目前,國內大部分大學生綜合實踐技能競賽與生產、生活實際及課堂教學脫節。美國哈佛大學2004年開始啟動的全面教育計劃,主要宗旨就是在繼續培養學生專業領域創造性的同時,加強美學、倫理、文化、信仰、科學、情感、態度、觀念等方面的培養。讓學生了解胚胎干細胞研究所引起的道德問題;學習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生學習物理科學、應用科學和生命科學等。這樣可以幫助他們看到不同領域之間的關系,使他們變得更善于深思熟慮,更有理想和洞察力,體驗到作為個人或社區的一員是一種更有趣、更有價值的生活,從而成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這些教育理念是通過多種手段、方法、媒介進行教育的,而綜合實踐技能競賽也是其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平臺。這種平臺的內容設置一定要考慮到大學生、企業、社會、政府等多元主體的需求,而不是主辦部門主觀的、一成不變的主題設置。學科類競賽可以以社會問題的學科視角來設置競賽主題;應用性比賽可以設置較為實際的應用性主題;公益部門可舉辦結合社會性的主題。當然這些主題可以是課堂教學的延伸,還可以與課堂教學結合,甚至可以成為課堂教學的部分內容。這樣的競賽內容設置就會受到學生的關注,也會引起社會、企業的重視,同時更能培養大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和應用知識的能力。
構建系統是由低到高的競賽參與體系,設置適合各年級階段特點的競賽活動。第一個等級為基礎型(大一學生為主),遵循教學大綱,以應知、應會等原理為主的創新教育(包括創造教育活動);第二個等級為應用型(大二學生為主),以教師或學生自主命題的應用型創新實踐活動;第三個等級為綜合型(大二或大三學生),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綜合型校園創新科技活動;第四個等級為創新型科技活動(大三、或大四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參加省級、國家級競賽活動,或在教師指導下,開展自主研發活動或創業活動;建立“四年不斷線”的培養方案平臺去操作學科競賽,從而發揮其對大學生的培養作用。
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加強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可以推動高校教學改革和建設,促進教學與科研的結合,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更多地去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發現,使學生綜合素質得到了極大的提高。這的確使部分學生脫穎而出,在就業、創業時體現出了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