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建中
年輕時候,羈旅在北京幾年,數次到過清華園,都是來去匆匆,未曾刻意作過停留,自然就無法細細品味。見寶山而未窺其門徑,終究是一個遺憾。
當時,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座“清華園”牌坊門,青磚白柱、三連拱門、孤寂矗立,古樸中透著優雅,簡潔里透著厚重,似乎把現代文明和傳統文化好好地融合在一起了。這是否承載了內憂外患之際先知先覺者“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執著追求?未經考證,不得而知!但穿過牌坊門后,門外的喧囂確實一瞬間便無影無蹤,門里的幽靜順勢撲面而來,清華園便成了思考歷史、現實和未來的好去處,這時的牌坊成了穿越之門,貫通了現實和歷史。
這座牌坊門,最易讓人聯想到圓明園那斷壁殘垣,似乎就是將大水法的殘景直接搬了過來,一直靜靜地訴說國運中道衰落的無奈和憂傷。這是否寄托了先知先覺者“萬里長城萬里空、百年強國百年夢”的救亡圖存夢想?未經考證,不得而知!眾所周知,清華學堂的前身就是庚子賠款建立的留美預備學校,確實烙上了國恥的印記!此后,再也沒有到過清華園,心底兩個疑惑始終揮之不去,總想找個機會考證考證。
借著在清華大學參加新疆財政系統處級干部能力建設研修班的機會,端午節后來到清華園,并將用半個月時間集中聆聽大師們思想的聲音。因為課程調整,又遇上難得的吐魯番式的晴朗天氣,我決定完整地利用今天下午自由活動的時間,好好地看看清華園,品味清華園,感悟清華園。
午間小憩之后,穿過紫荊路,沿著無名河畔信步往南。河畔兩岸排列著偉岸的白楊、遒勁的槐樹、蒼茫的松樹、靈秀的杏樹,青翠欲滴,綠影成陰;河里淺水清澈見底,沒有波光,也不見瀲滟,又能讓人感覺到它在靜靜地流動。如果不借助陽光偶爾透過濃密的樹葉,投射在水面形成斑駁的光影,你根本無法判斷這清水流動的方向;每走過一小段路,便會有一座小橋,連接一片空曠的草地,延伸一條寂靜的小徑,不自覺地被引領到一座座透著書卷氣的古舊建筑物前。
繞過聽濤園,順著草地中的小徑,便來到了“五齋”樓,我不禁肅然起敬!“齋樓”,那可是高僧坐禪的地方。駐足細看,原來是新齋、明齋、善齋、平齋、誠齋五棟教學樓,建校之初用作學生宿舍,現已改為人文學院教學樓,仍然取名為“齋”,足見學校對學生靜心學習、潛心思考的殷切期望。人文科學啊,那可是仰望星空的活兒,需要高僧坐禪的定力,擔當得起“齋樓”兩個字。漫步跨過橋下的清水,面對百年古木,走進每一棟“齋樓”,心靈一定會得到凈化。
順著無名河往西拐彎,便到了“水木清華”,這是清華園里最幽靜之處。山林之間掩映著兩座玲瓏典雅的古亭,亭下一汪湛藍的池水,水面上間或伸出幾片荷葉,水底倒映著藍天白云,水邊環繞著垂柳,岸上躺椅上有的人在閱讀、有的在垂釣、有的在相擁……除了林間鳥兒在歡叫之外,一切都寂靜極了,讓人體會到了城市里久違了的“鳥鳴山更幽”的意境。偶爾有微風拂過,便是漣漪澹澹、荷葉連連、垂柳依依,真不枉了謝混“惠風蕩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鳴禽集,水木湛清華”的贊美。
鄰近“水木清華”的是因朱自清散文而聞名的荷塘。荷花自然如先生描寫一般的婀娜多姿,水自然如先生描寫一般的綠意盎然。由于一路走過的景色,盡是水木相依,因此我更加關注荷塘邊上的婆娑綠樹。它不像無名河邊,樹木密實到兩岸枝條參差交錯,把河底的水掩映起來;不像“五齋樓”邊,古木參天,錯落有致,與無名河里的水遠近相宜;不像“水木清華”池水邊,樹木疏密相間,與池水相得益彰。荷塘邊樹種更加豐富多彩,樹徑大小不一,樹干高矮不一,樹冠疏密不一,更像無序地自由生長,卻又如此和諧;因為有了塘邊綠樹,荷塘的水盡管經過太陽暴曬,還是不溫不涼,竟然讓人產生“濯吾纓、濯吾足”的臆想。
環過荷塘,穿過甲所、丙所前的草地和槐樹林,便來到了莘莘學子心中圣地——清華學堂。這青磚紅瓦、坡頂隆起的古典學堂是清華建校初期的主體建筑,也是早期的國學館,匯集了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四大導師”等數代學術泰斗,“中西融會、古今貫通”清華辦學風格也發軔于此。因為有了周邊的槐樹這種君子樹,梁啟超先生對清華學子做了《君子》演講,倡導“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并自此成為清華校訓。當我靜靜地站在日晷前凝視清華學堂時,過來一位老教授神秘地說,清華學堂和電機館、同方部、科學館等這個老建筑群布局是有講究的,并提示想象成八卦圖,特別強調一定要把梁啟超說的乾卦坤卦聯系起來。我心里覺得這太玄了,但因為有了這卦象的心理暗示,眼前的建筑物頓時幻化成一棵棵參天大樹、聚聚合合、瞬間連成一片大森林;建筑群中央大草坪的小草頓時幻化成一滴滴水珠,此起彼伏,瞬間連成一片水澤……依稀中似乎聽到了水滋潤樹、樹涵養水的聲音。我自己也驚呆了。
回到芝蘭園,我問鄰桌的在校學生,他們入校之初是否開展過類似“品味清華、感悟清華”的活動,并請教為什么清華師生喜歡用“水木清華”指代學校。這位學生笑了笑,說沒有開展過類似的專題活動,他們在學習中品味、在實踐中感悟!至于喜歡“水木清華”四個字,或許是因為水木相依吧!
水木相依!這位學生說得太好了,并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注釋了“行勝于言”校風。無名河、五齋樓、水木清華、荷塘不都是這樣嗎?
我看過北大的未名湖和勺海,為北大那種雖有一湖水亦甘居“未名”、雖僅一勺水亦敢稱為“海”的胸襟所折服。今天,看了清華園,又為清華那種獨木可參天、成林相輝映、若水修性、以槐正德的品格所傾倒。清華北大,北大清華,不分伯仲,難分軒輊,不也是一種水木相依嗎?萬千變幻都非凡境,去來澹蕩洵是仙居!
我知道比喻永遠是蹩腳的,但仍不憚把水和木作一番比喻。如果說教育是水,那么學生就是木;如果說政治清明是水,那么社會進步就是木;如果說長治久安是水,那么跨越發展就是木;如果說民族融合是水,那么國家穩定就是木……
無須刻意品味,無須刻意感悟,無須刻意考證,因為水木總相依、水清必木華就是中國夢!
我心里的疑惑也釋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