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銘
在所謂的和諧社會語境下,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是沖突的。盡管司法審判活動一直把解決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沖突,實現二者的統一作為一項不變的目標。但事實上,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不是必然的,在很多時候,二者是相互沖突的。深入分析二者之間的復雜關系以及引起沖突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沖突的對策,才能為解決沖突指明道路。
審判的法律效果是指通過嚴格適用法律以發揮依法審判的作用效果;審判的社會效果是指通過審判活動來實現法律的秩序公正、效益等效果。
從人民法院的審判角度來看,審判活動的發生,使得審判的法律效果主要體現在對各種具體行為約束力的增強上,更注重于對法律本身意義的表達上,更側重于對一些邏輯推理方法的使用上,如現場模擬推理,歸納推理和進行一些推斷等。審判活動,更注重運用法律的正義性來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爭議和糾紛。審判的社會效果是以最終實現自由、效益和維護法律的秩序為目的,它更注重于體現司法公正的社會意義。因此,這就導致了審判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之間的沖突。
一是法律的相對滯后性。由于法律具有權威性和穩定性,因此不得經常改動法律。當面對一些新型的案件時,先行制定的法律規定就不能夠使法官比較順利的處理好案情,在此時,就顯示出先行制定的法律的不合理性和不周全。
二是法律在適用范圍上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社會生活是千姿百態,復雜多樣的,在相同的法律規定下,法官之間的理解各不相同,在一定的范圍內,判決結果之間會出現差異,這就使法律結論不夠確定,從而使司法的公信力下降。
三是法律規定具有不明確性。在初期立法的時候,由于各種社會原因,立法者的立法態度往往是規避的和模糊的。這就使法官在運用法律時,產生這樣那樣的誤差,最終導致人們對一些判決結論的不認可和不信服。
四是法律規定具有不合理性。有這樣一個比較明顯的邏輯:在現實中,沒有幾個企業的領導者會出于道德和良心而自證其罪。而同樣,即使一些企業沒有提供相關的證明文件,也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或者制裁,這就不能夠保證勞動者避免職業病的侵害。當法官們面對這些不合理的法律規定時,往往會顯得不知所措。
一方面,在我國,有很多法官的職業技能不夠完善,這就導致在法官處理的案件中,出現了許多不夠合理,未能兼顧人情的事情。以致使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發生沖突。另一方面,我國的法官人數眾多,出現一些職業道德素質低的法官也是不可避免的,他們不能夠堅持應有的原則辦事,而使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產生沖突。
要使我國的立法不斷加強和完善,必須要有更加專業的立法人員,更加嚴格的立法制度,并對立法進行不斷更新。我國立法機關是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不過,有很多人大代表的法律基礎低,而且是兼職的,這就會出現一些違反立法程序的現象。只有不斷完善我國的法律,才能保障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不再發生沖突。
當遇到一些不合理的民意的時候,良好的司法制度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對此進行反說服和教育,是不可以用民意來替換司法的。只有和民意保持一定距離的司法體系,才是健康的。在審判中,不能迫于各種社會輿論和民意的壓力就做出不合法的判決來。這種判決結果,從短期來看是順應了人情和體現出了民意,但從長期來看,損害了司法公正。
在審判的實踐中,法官要嚴格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行使自由裁量權不能超過法律規定的范圍。當由于法律規定具有滯后性和不合理性而出現一些法律空白的時侯,法官應該啟動相應的法律救濟程序,比如,請示一些權威性的司法機構給予合理的司法解釋,以解決遇到的各種司法問題。
法官的職業素質主要指法官在司法活動中,運用自己所學會的一些法律知識,分析和解決各種糾紛,以及打擊各種犯罪的一項能力。廣大法官們要不斷加強學習和培訓,以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增強法官的敘事能力,增強法學的邏輯思維能力,對法律知識掌握熟練后,可以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提高自己的文書水平和合理準確的運用法律的能力。
法律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一種社會制度,因此,必須給予鼓勵和發展。在審判的實踐活動中,不能對司法的期望值要求過高。只有實現法律的秩序和公正,通過多種途徑解決糾紛,才能更好地解決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之間的沖突。
[1]李兆唐.論民事司法實踐法律效果之實現[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2).
[2]石瑞峰.論司法的社會效果[J].湖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03).
[3]劉付華東.論司法的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D].廣西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