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鄒海玲
由于幼兒教育是一個人教育與發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階段,近年來,幼兒教育越來越受到家長們的重視。但人們對幼兒教育的認識并不全面,使幼兒教育對培養兒童的作用大打折扣。
誤區一:幼兒教育就是送小孩送幼兒園。在許多家長看來,小孩接受幼兒教育就是上幼兒園,由幼兒園的老師對小孩進行教育。
誤區二:以玩玩具和學習才藝為主。早期的幼兒教育普遍為給小孩更多的玩具玩,讓他們擁有更多的新鮮的東西,由于嬰幼兒的分辨能力以及自我保護能力最弱,這樣的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目前,許多家長學得上幼兒園主要就是讓小孩子學習唱歌跳舞,有條件的幼兒園還可以提供其他才藝興趣班進行學習。
誤區三: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盡管近年來,我國不遺余力地推行素質教育,強調素質教育對培養人才的重要性,但在許多家長眼里讀書就是為了上好大學,上好大學就是為找份好工作。在這樣的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下,家長們讓小孩上最好的幼兒園,覺得越早學習語文、數學和英語等課程對孩子越好。
誤區四:采用灌輸式教學。無論小孩喜歡與否,強加給小孩各種課程,容易使得尚處在智力和性格發展初級階段的幼兒產生厭煩情緒。
幼兒教育的“重要性”指的是它是一個人發展的奠基時期,許多重要能力、個性品質在這個時期形成基本特點。
幼兒教育的“特殊性”指的是這個階段是兒童身心發展從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轉而可以開始按社會需求來學習并獲得發展的過渡時期。
許多國外研究發現,幼兒時期是智力開發的最佳期。如美國心理學家杰明斯的研究指出,5歲以前是小孩智力發展最快的時期,對一個18歲的孩子達到的正常智力水平來說,其中50%的智力是4歲以前獲得的,30%是4—8歲獲得的,20%是8—18歲前獲得的。兒童智力迅速發展的時期,早期教育的作用也特別大,若在這個時期內,對孩子用正確的方法施以適當的早期教育,其效果可想而知。
幼兒教育對人的個性品質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幼兒時期,孩子的個性品質開始萌芽并逐漸形成。這時孩子的可塑性強,自我評價尚未建立,往往以家長、老師的評價來評價自己。家長、老師說“好”,就是“好”,家長、老師說“壞”,就是“壞”。若在這個時期對孩子施以正確的教育,好好引導,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對其一生都有重要影響。相反若在這個時期形成一些不好的個性品質或行為習慣,以后就很難糾正。
3歲左右的孩子,正處于一個特殊的性心理發育階段,心理學上稱為“性蕾期”。如果男孩把自己看作是女孩,在打扮、舉止、表情上模仿女孩,就成為女性化男孩。如果女孩把自己看作是男孩,在打扮、舉止、表情上模仿男孩,就成為男性化女孩。這稱為性角色畸形。
無論是家長還是從事幼兒教育的工作者,應該正確認識到幼兒教育不僅僅在于提前向孩子灌輸各種各樣的知識,或者與其他孩子攀比誰的才藝更出色,而在于塑造健康的性格,培養良好的學習、生活、行為、衛生習慣,給未來更高級的教育打下基礎。
孩子的教育不能光靠學校,家庭、社會都會對孩子產生影響。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更大。而且,由于孩子喜歡模仿大人,但是又不懂得選擇,就把在家庭和社會中看到、聽到的一切現象都模仿和表現在日常生活中了,比如有的孩子會在游戲中模仿大人醉酒的樣子。家長無論是說話,還是行動,實際上就已經在教孩子怎么做了。家長經常跟孩子說,對人要有禮貌,不能亂發脾氣。可是家長自己說話的時候,經常大呼小叫的。孩子怎么能不受影響呢?要孩子做到,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對于一個人來說,學習能力固然是重要的,但幼兒階段最重要的不是學知識,如果一味地以此作為教育的重心會使整個教育出現傾斜。教育幼兒必須把心靈的教育和EQ培養作為重點,讓孩子形成終生受益的品質、態度、情感、能力。重視心靈教育,學習能力自然會大大提高。
說教的方法對于教育孩子常常事倍功半,多年的教育實踐經驗告訴我們,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方法是“游戲”。孩子可以在玩游戲的過程中學會與人商量。比如通過游戲,適時地將社會上的熱點問題引入課程。孩子回家后還會向家長宣傳。以“垃圾分類”游戲為例,小孩通過老師的引導學會垃圾分類后,如果看到家長亂扔垃圾,就會告訴他們這是不對的,垃圾要分類。連很多家長都說,垃圾分類的游戲讓他們很受益,以前他們都不懂得垃圾還要分類。
還有“關愛他人”的教育,組織孩子們到敬老院、開智學校慰問、表演木偶戲,使孩子從小懂得同情和關懷弱者。
幼兒教育作為基礎教育,應關注孩子的可持續發展。什么樣的孩子才有發展潛力?熱情大方,會關心同伴,這樣的孩子人緣更好,以后也會有更多鍛煉的機會;同時,這樣的孩子求知欲強,思維很活躍,學習(行為)習慣比較好。幼兒教育就是在潛移默化中造就孩子健全美好的心靈,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1]宋桂珍.談幼兒教育階段的素質教育[J].學理論,2010(19).
[2]記者徐娟.補齊幼兒教育的“短板”[J].今日觀察,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