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江偉
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前提就是必須具有營利性。營利性是政府職能和企業合理配置的依據。不然就有可能產生政府的供給職能向企業的頭上轉嫁,使政府職能和企業之間的合理邊界受到模糊。會導致企業把本應由政府履行的公共物品供給義務大量承擔過來,使企業利潤被擠干。
法律責任是企業是一項守法義務,是企業必須履行的,并不相悖于營利。道德責任是企業營利條件下為社會或他人自愿提供經濟上的幫助。對本應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要防止將其轉嫁到企業的頭上。
增加成本是企業對社會責任進行承擔的主要或唯一的形式。在一定階段內,企業利潤是確定的,支出越多所收到的利潤就越少。這就會使企業發展能力受到削弱甚至使企業的生存能力受到威脅,勢必導致一系列復雜問題的產生。從這個意義上講,營利水平制約著企業社會責任。然而這僅僅是針對道德責任并不是法律責任來說的。
捐贈是道德責任的主要表現。事實上,很多企業對捐贈是很不情愿意的。當前,更多的企業捐贈的是來自社會輿論,還有的是地方政府的壓力。企業道德責任的限度應以自愿為其前提。這既是社會道德所需也是企業自由原則的體現。
必須明確,法律責任與企業營利水平沒有任何關系。法律責任是企業必須履行的,只要企業本身存繼。道德責任不存在“強加”的問題,遵循自愿原則。法律責任不管企業發展程度、規模如何都必須履行。
人類的理性水平制約著法律的制定、修改、廢止,特別是當時的科技水平。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人類活動范圍不斷擴大,隨著法律對生活關系調整的范圍也不斷擴大,新興法律部門如太空法、原子能法和自然環境法的出現。任何法律的制定都是立足于彼時的人類認識能力基礎上,受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的制約。換而言之任何一部法律在制定的當時都是被認為非?!翱茖W”的。遵守該“科學”法律行為是有效合法的。然而,隨著認識能力提高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科學”的法律目前看來有嚴重的問題存在。雖然環境保護法規定“誰污染誰治理”等原則及染物的排放標準,也被認真貫徹實施,但對環境造成的損害還是無法避免的。在此情況下所產生的損害,不可以認為企業行為是對行政法規、法律的規定的違反,對其應承擔的社會責任沒有履行。所以其是根據法律的指引行為的。從經濟學的角度講,對企業負外部性內化導致企業對社會責任進行承擔。所以這種觀點值得商榷。企業負外部性不能是全部而只能是部分被內化。對于不可能用金錢替代的損害如無法治愈的死亡及傷殘、不可回復的環境損害,不管怎樣都是無法完全內化。
人有提高、改善生活水平的權利和愿望。企業正是人類找到了提高幸福指數、改善生活的強有力武器。而企業在在人類目標實現的過程中對社會、環境和人類造成損害是在所難免的。企業的從事行為只要按照法律的指引進行,造成損害就會被認為是在法律容許的范圍內。我們不可能撇開法律對企業實施道德和法律上的非難。這是尊重法律,更是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對企業社會責任的邊界決定。所以,對于造成的損害由國家財政或企業通過相關制度自愿提供經濟上的幫助來減輕或彌補。
如果說企業對社會責任要進行承擔,破產或裁員等相關的法律法規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由于破產或裁員必然會對利益相關者特別是債權人和職工的利益產生損害,與企業應承擔的社會責任相違背。從這個角度上講,破產及裁員等法律就缺少道德基礎。所以,不管在學理還是立法探討都無法將企業社會責任泛化,不然就會產生筆者所說的這種有些荒謬的情形。在這種特殊條件下,企業只要按照法律行事就是對社會責任履行了。這是特殊條件下的企業社會責任邊界的界定。
“利益相關者理論”指出,“公司不能僅僅以最大限度地為股東們營利或賺錢作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而應當最大限度地增進股東之外的其他所有社會利益,包括雇員利益、消費者利益、債權人利益、中小競爭者利益、當地社區利益、環境利益、社會弱者利益和整個社會公共利益等。”“利益相關者理論”看起來非常完美,可以說對社會的各個方面甚至所有方面都予以兼顧,就像濟世安邦萬靈藥。讓人感覺一種如果所有企業對其社會責任都認真履行了,藥品或食品安全事故、重大安全責任事故、環境污染事故就不會出現,社會就會是一番安定和諧的繁榮景象。學者們喜歡徜徉于個人的喜好和理論上的完美,對現實直白和嚴苛全然不顧。筆者認為,“利益相關者理論”本身具有的不確定性導致其在法律生活根本難以完全實現。事實上,利益相關者理論促使企業社會責任回歸于守法義務。
[1]陽秋林.架構我國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分析指標體系[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5(2).
[2]嚴俊.我國上市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8.
[3]劉廣生,肖好峰.社會責任會計研究綜述[J].財會月刊,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