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燕
在昆曲中,《牡丹亭》是一出久負盛名的經典名劇,傳唱至今已有400多年,至今仍彰顯著鮮活的生命力。而作為一名在昆曲中應工花旦的演員,《尋夢》一折,幾乎是必學的折子戲之一。僅以此文,來淺析我對,塑造《尋夢》中杜麗娘的一些表演心得和體會。
《尋夢》講的是杜麗娘游園,因感成夢,夢醒后悵然若失,乃復游園,回味夢中所歷情事的劇情故事。“尋來尋去,都不見了”,于是感傷無奈,以死后葬于花園梅樹之下,發愿抒懷。這出戲是我向孔愛萍老師學的,學習之初,孔老師就曾和我說,只有把這折戲理解透了,才能把唱,念,做這些程式的表演手法表演到位,才能充分的展現中《尋夢》中杜麗娘所蘊含的至情之情。
《懶畫眉》寫的是杜麗娘尋夢起點的心情。她背著春香,進園時心中感覺無限自由舒展,輕盈的步態反映出今年的春色格外撩人,重重高墻也關不住滿園的春色。所以這時的舞臺表演需要給觀眾一種幽靜的感覺。不宜用濃重的肢體語言來展示這一段的情緒。扇子在指間輕輕的開,輕輕的合,步子用緩慢的速度前行。當荼蘼勾住裙子時,她也認為是花兒在與她分享著美好的心情,把她向美妙的地方勾引。此時的水袖對勾住裙擺的荼蘼輕輕一抖,足以表現杜麗娘再到園林游玩的竊喜心情。
《忒忒令》講的是杜麗娘每走一步,就看到一景,隨之心生一情,來表達尋覓回想夢中光景的情感。湖山石與牡丹亭是她與夢中情人幽會的地方。此時舞臺上空無一物,這時就需要演員通過自己的手,眼,身,法,步,來讓觀眾感覺到唱詞中那些場景的存在。芍藥欄,垂楊柳,榆莢錢都仿佛在訴說著杜麗娘心中對這個夢中幽會場所的回憶。
接著《嘉慶子》是杜麗娘對景致的尋覓轉到對夢中情人的回憶,回味兩個人在一起時的種種綿綿情意。這一段既要表達書生對自己的多情大膽,又要很自然的回到自身的嬌羞驚喜,通過唱詞同時轉換表達兩個角色,就需要演出對唱詞所表達的內容拿捏的很準。“他捏這眼奈煩也天”,當唱到這一句時杜麗娘就要表演出與夢中書生廝磨的樣子。“咱興這口待酬言”又需要回到自己的角色中,表演出初與男子談情時的那種欲言又止,羞答答的形態,由此形成強烈的人物對比。
《葉豆黃》則進一步的大膽回味夢中云雨纏綿的點點滴滴,如癡如醉的形態。所以這一段演員可以用較大幅度的身段和水袖來表現杜麗娘的心情。“他興心兒緊咽咽,嗚著咱香肩”等唱詞,其實都非常的露骨,所以這時需要演員把握住很自然,不刻意去強調的狀態去完成這些唱詞,最后通過大幅度的水袖翻轉及大范圍的圓場調度來把杜麗娘對于夢境與自我的揭露來達到最高點。隨后的《玉交枝》則表現了杜麗娘從夢境中重返回現實的覺醒與悲苦之情,“尋來尋去都不見了”,只剩下荒涼的地面。“明放著白日青天,猛教人抓不到夢魂前”讓她感到先前的一切美好,轉瞬即失。那虛幻的一切夢中情景,已蕩然無存,這轉變實在另她無法接受,無法釋然。情緒也由此轉變成低落,成恍惚。
《江兒水》中的杜麗娘拖著疲憊的身軀,在絕望之際,卻猛然發現一株大梅樹出現在她眼前,她不得不把自己的一腔熱情寄托給梅樹,并萌生出死后要葬于梅樹底下的念頭。感嘆著人生在世,愛戀生死皆不由人;得不到心目中的情意之人,寧可死去的至情之情的真情實感。
《尋夢》一折戲是分量很重,很吃工的一出戲,由始至終都是一個人在舞臺上表演,這就對演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我本著老師傳達的意愿,教授的技藝和自己的分析、見解,在每次演出中,都要求自己能夠盡可能去揣摩人物,理解唱詞中所蘊含的內容、所要表達、傳遞出的情感。當然,以上的這些理解還很膚淺,很片面,但我相信通過不斷的摸索,求教,積累,會越來越貼近,越來越切合杜麗娘這個人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