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琴作為我國民間樂器的一種,在其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充分的融入到音樂領域的各個方面,作為揚琴四大流派中的東北流派,更是有著其獨特的風格與內涵,并深深了為群眾所喜愛。
方言是在一個地區和特定的民族所使用的一種交流工具,也稱為“地方話”,方言只是在一個地域范圍中的通用語言,因此流行面較窄。方言是一個民族的歷史產物,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因此它與全國流行的普通話相比較的話會有很大的差異,甚至各省市、各個縣鄉之間在方言上也會有所不同。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語言中音韻以及句逗等因素對音樂創作與藝術特色的產生與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就地方音樂來說,從其產生的開始,到后來的發展完善,音樂中所蘊含的行腔與旋律都會受到方言的限制,這也是有效的促進了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可以保持其獨有的魅力與特色。東北地區所具有的人文差異以及自然差異造就了獨具特色的東北方言,其豪邁的氣質形成了本地區特有的樸實民風,東北方言這種特有的豪邁風格也與其所處的氣候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所以說,東北方言其獨有的特點在某些方面也影響了東北揚琴流派,使之具有粗獷豪放的音樂風格。
音樂風格的產生通常與其所處的地理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地理環境的差異會產生不同的音樂風格。氣候、湖泊、山脈等眾多因素共同影響著人的心理、思想、性格。在這種種不同因素之下孕育出的人們也有所不同。人的情緒是影響音樂創作的主要因素,而由于地理環境的不同,其所具有的創作風格同樣也是不盡相同。特定的地理環境可以有效的使音樂家產生創作的靈感,從而形成本地區特有的音樂風格。東北地區所處的地理環境以及民族的多元化等因素共同激發了藝人們創作的靈感以及創作行為。東北民間音樂的創作產生行為帶有主動性與積極性,這是由于其所處地理條件而產生的。音樂風格的地域性主要是由三方面因素決定的,即自然音響、自然景觀以及宗教文化。自然音響所說的是大自然中存在的各種聲音,如雷鳴、蟲鳴、雨聲等。大自然是進行音樂創作最好的基礎,最初音樂的產生就是通過對自然中聲音的模仿而形成的。自然景觀也是產生音樂創作的源泉,如物產豐富、群山林立、江河縱橫的東北地區就對本地區的音樂創作產生了強烈的影響。而此種影響可以從創作作品的風格以及內涵上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宗教與文化同樣也可以發揮出一定的作用。東北地區生活著多個民族,即漢族、朝鮮、鄂倫春、滿足等,這些民族共同生活在這片富饒的土地上,其相同的生活環境以及習慣使得他們都具有東北地區所氣質、內涵,而這些又直接或是間接的反應在所創作的音樂中。在歷史的長河中,東北地區的人們曾多次來到中原地區,其相同的民族氣質與文化內涵,在當地留下了北方民族特有的歷史印記。自然地理環境造就了北方地區的人們具有堅強的意志以及堅忍不拔的精神。而其直爽的民族性格也使得所創作出的音樂帶有一種質實貞剛、淳樸豪爽的風格特點。這些特點在東北揚琴流派中都可以被很好的體現出來。東北揚琴所表現出的是一種堅強向上、樂觀豁達、永不屈服的內涵與精神,這也江南地區體現出的細膩溫和形成的面名的對比。
在中國古代,音樂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的突出體現緣于音樂倍受思想家、哲學家的高度重視。與西方國家想比較,我國在很早的時候就將音樂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存在而進行探索研究了。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一直提倡一種“天人合一”的思想方式,并體現在社會的各個活動當中,當然也包括了審美活動。從世界文明史上看,我國的這種人與自然的關系也是非常獨特的。在審美的過程中,人們通常以人情來審視自然,而且反之又用自然來衡度人情,從而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例如《莊子解》中說:“天,人也,人即天也;天,物也,物即天也,以知人知物知天,以知天知物知人”,這就是最好的體現,而這種思想也存在于音樂當中。“天人合一”思想在音樂當中的運用使得音樂與人對自然的認識更好的聯系在一起。這種思想重點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強調在在審美的過程中更為注重身心的感受以及人們的情感體驗,這樣間接的使音樂成為了一種陶冶情操、修養品行的文化手段。
綜上所述,東北揚琴流派獨特的風格與內涵其形成原因與方言、地理環境、傳統文化等因素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這也造就了東北揚琴流派傳遞著一種堅強向上、樂觀豁達、永不屈服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