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民間美術內容豐富、寓意深刻,并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它是美術學科的一部分,同樣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民間美術蘊含理想主義的獨特內容,獨具特色的藝術語言,淳樸的價值觀,并且根據地域的差異而具有多樣性。
民間美術的起源與發展空間決定了其審美意向追求的是情感上的真實性,從而忽略形象上的真,注重“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的理念,從而體現出其創作的隨意性特點。民間美術創作隨意性的特點源于兩方面,即民間藝人在創作技術上所表現出“熟能生巧”與艱苦條件下形成的“弄巧成拙”。民間美術在其創作的過程當中藝人們表現出了超乎尋常的灑脫,他們更加注重作品在主題上的渲染,而對細節中的種種方面則表現出一種隨意性,因此在所會出的作品中通常會與現實生活中我們客觀看到的有所差異。
民間美術作品對造型的選取,在創作的過程中并不是簡單的通過對自然的觀察與復制,而是通過藝人們的記憶力,并以意象為基礎而進行創作,這樣就產生了創作的隨意性。老百姓常說“我想啥就畫殺,只要心里有,看不到得東西也可以畫在紙上”。這些簡單而樸實的話語無不反正出民間藝人在創作中的心里狀態,他們認為“畫是隨心草”,這真是的表現出了民間美術創作的隨意性,同樣的也體現出民間藝人對現實生活與客觀事物的主觀態度。
民間美術就如同童話一般絢爛,其對藝術的描述方式通常以整體性作為主要手段,也就是說藝人們往往憑借著直覺、記憶中的淳樸情感來描繪所看到的對象,這樣可以有效的表現出主觀自我。無論對于描繪的對象有多么繁瑣、復雜,藝人們都可以用一種簡單、但村的色彩或是造型結而表現出來,這并不是簡單的經過理性而創作的,它是藝人近乎直覺的感性形式的綜合與概括。歐洲人有如發現新大陸般得黑人雕刻,就是以整體塊、面為特色的單純性藝術,這種單純與歐洲十九世紀高度發展的歐洲寫實藝術形成極為鮮明的對比,同樣的這也是力圖擺脫模擬自然傾向的畫家們夢寐以求的東西。
民間美術的裝飾性主要蘊含兩方面的內容,即造型與色彩。裝飾性其含義只是作為一種形式語言,不僅僅體現在作品的點綴以及裝飾上。裝飾性的形式也就是經過了抽象的形式,這種抽象化在民間美術的創作中普遍存在于泥人、織繡、臉譜、剪紙等各式各樣的載體中。民間美術裝飾的圖樣的選擇以及色彩的運用上,通常都是表達出喜慶與吉祥的意義,從而在其不斷的發展與進步中形成了一些人們耳熟能詳的審美詞匯。
民間美術是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種美術,其目的是為了美化生活環境以及豐富民間的風俗活動。民間美術的創作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了當時人民群眾的愿望、追求、心理以及道德觀念,在其不斷的發展與完善中,形成了具有濃厚鄉土特色的一種藝術形式。
民間美術的起源、發展是建立在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方式上的。而現階段我國鄉村由于受到文化浪潮的洗禮,原有的小農經濟已經告別了過去陳舊的方式,現階段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同樣也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自動化、機械化逐漸代替了原有的手工勞動,因此許多傳統的民間藝品被認為是陳舊過時的,甚至于被一些人所摒棄。
現階段,一些美術相關人士對民間美術美術作品的所表現出的態度很尷尬,他們通常把其看做是一個僅僅反映古代生活形態的活化石,從而對美術作品進行一系列的保護與研究大部分作品已經作為一種文物而被存放于各地區的博物館中,以其特有的形態、內涵詮釋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民間美術雖然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特色文化并被人們保護與學習著,但在現實生活中,它的發展確實不盡人意。大部分群眾對民間美術的喜愛僅僅是為了對其所處年代的一種懷念,而使其失去了本身的實用性。
現階段在缺乏時代經濟與文化背景的情況下,民間美術的作用演變為一種對抗西方的文化入侵,而帶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因此許多的相關人士對過去的民間美術進行了收集、整理、研究,這對我國民間美術的保護以及振興都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即對民間美術的精化與糟粕概念分辨不清,以至于被保護的民間藝術不能客觀、準確的表達出我國民間美術的發展過程。甚至于一些文藝工作者出于西方媒體對我國文化的不了解以及好奇心,制造出一些“偽民俗”的藝術作品,使廣大群眾對我國文化的發展缺乏認同感,對民間美術更是表現出驀然的狀態。
民間美術是我們中華民族所特有的一種藝術,它體現出了勞動群眾的智慧,表現了他們的心理、愿望以及生活觀念。因此我們要在保護民間美術的同時,積極的發揚它所蘊含的精神與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