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館是“中國為開展群眾文化工作、進行社會教育而設立的事業機構。也是群眾從事文化娛樂活動的場所。通過舉辦講座、展覽、閱覽、演出等活動,向群眾進行宣傳教育,并組織和輔導群眾業余藝術表演和文藝創作等。”(《辭海》縮印本)為了很好地承擔起文化館的工作任務,文化館設有專職的輔導干部。而文化館輔導干部的綜合修養,直接關系到文化館任務完成的優劣成敗。為此,文化館輔導干部就必須不斷加強自身的綜合修養,只有這樣,才能不負眾望、不負重任。那么,文化館輔導干部的綜合修養有哪些內容呢?根據筆者多年來文化館工作的實踐,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內容。
思想是行為經驗的結晶,反轉過來又指導行為。文化館肩負弘揚民族精神、提高群眾思想素質、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等歷史重任。
“受教育者必首先受教育”,要用先進的思想教育群眾,文化館輔導干部必首先加強自身的思想修養,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質與思想水平。
要堅持學好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學好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尤其是文藝方針政策,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二為”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要致力于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使群眾文化事業始終按先進文化的需求發展。從而推動經濟建設,加快小康社會的進程。
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范。文化館也肩負著提高群眾道德水平、陶冶全民高尚情操的重任。
因此,文化館輔導干部就要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做一個德藝雙馨的人。只有這樣,才能擔當起時代的重任。
“以德治國”已是維持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生態文化”已成為生存需要的新命題。文化館輔導干部首先要從自身做起,率先垂范,樹立“甘當人梯”、“甘為他人做嫁衣”的奉獻精神與舍己為人的品德。使精神文明全面提升,在人民群眾中形成心境平和、寬厚禮讓的和諧氛圍。并以建設的心態、創新的心態、進取的心態、公平利人的心態、顧全大局的心態,投身于各自的事業之中,使中華民族傳統的道德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誠信純美、艱苦樸素等發揚光大。使高尚的道德情操積淀為先進文化的魂魄,以此作為群眾文化的主題之一。
業務輔導是文化館輔導干部的主要工作和大量工作。要很好地承擔起業務輔導工作,文化館輔導干部就必須加強自身的業務修養,不斷提高業務素質。
文化館輔導干部與專業演員或其他專業文藝人員的業務特點與業務要求不同,具有自身獨有的特點:
其一是要“一專多能”。一般文藝人員的業務可能是“一招鮮,吃遍天”,即精通一門藝術即可;而文化館輔導干部因為要面對大量的群眾,輔導多門藝術,因此就要成為“多面手”,在精通一門藝術的基礎上,還要精通多門藝術,即“一專多能”。例如聲樂藝術,一般文藝人員在“三種唱法”(美聲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中只精通一種即可;而文化館聲樂輔導干部則要在精通一種唱法的基礎上,對另外兩種唱法也要精通,并且最好還要有器樂特長,能演奏一兩件樂器。
文化館輔導干部的業務修養,除了專業藝術素質之外,還要具有輔導能力和群眾文化工作能力、組織能力、協調能力、策劃能力等等。所以有人說,文化館輔導干部是“全能教練員”、“雜家”、“群文干部是大筐,什么東西都要裝”,這些說法都頗有道理。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興起一股文化勢。然而,究竟何謂“文化”?其概念內涵到底如何界定?卻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我國的《現代漢語詞典》對文化的定義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英國人類學家泰勒在他所著的《原始文化》一書中也說:“所謂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包括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而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習慣在內的一種綜合體。”由此可見,“文化”是一個大概念,即如彭吉象所言:“文化大系統主要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大子系統,而它們又包含著許多更低層次的子系統。例如,在精神文化中,又包含著哲學、宗教、道德、科學、藝術等許多子系統。”(《藝術學概論》)我們通常所說的“文化”,即專指“精神文化”而言。
文化館的輔導干部,文化修養是其題中應有之義。主要是哲學修養與文學修養:哲學修養可以提高辯證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文學修養可以提高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能力。而這些能力,既是文化修養的具體體現,同時又是輔導工作的必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