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潤芬
(長江師范學院 重慶 408100)
中國足球隊經過44年的努力,終于在2001年沖出亞洲,踢入了世界杯。這一重大舉措是中國足球職業化發展的必然結果。然而近些年由于管理體制不健全、后備人員的不足、商業化現象嚴重等問題的困擾使得足球職業化的發展受到了羈絆。因此我們要更進一步的了解中國足球職業化的現狀及研究其以后的發展方向。這對今后中國足球的發展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所謂職業化就是一種工作狀態的標準化、規范化和制度化,即要求人們把社會或組織交代下來的崗位職責,專業的完成到最佳,準確扮演好自己的工作角色。以國際通行的概念分析,職業化的內涵至少包括四個方面:(1)以“人事相宜”為追求,優化人們的職業資質;(2)以“勝任愉快”為目標,保持人們的職業體能;(3)以“創造績效”為主導,開發人們的職業意識;(4)以“適應市場”為基點,休養人們的職業道德。
在社會主義體制中走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職業化道路,不僅可以有效的提高我國足球的聯賽水平,還可以有效的改善我國足球的管理體制。作為以“舉國體制”發展體育運動的國家,雖然是我們擁有了今天的成績,但“舉國體制”的弊端也為我們帶來了新的問題。我們對足球運動的管理采用的是中國足球協會和俱樂部相結合的管理體制。在對中國足球職業化的管理上中國足球協會擁有著極高的權利,從而破壞了雙管齊下的管理方式造成了足協的一頭獨大。如中國足協在《關于全國性足球賽事商務管理暫行規定》中明確規定:中國足球協會擁有所有“賽事”商務開發權,包括冠名權、廣告權、指定產品或服務權、各種媒體版權等,在對“賽事”商務開發的轉讓或許可上中國足協擁有著絕對的權力。然而身兼足球商品的投資、所有者和足球勞務產品的生產、經營及管理者等數職的情況下其權力與利益卻沒有得到相應的保障。使得兩者在權力制衡及利益分配方面出現了嚴重的問題。足協掌權不做事的作風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就如1998年甲A聯賽中多次曝光的假球事件和1999年的“渝沈之戰”甲A聯賽的最后一輪。雖然中國足協都進行了調查,最終去也是敷衍了事。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足球的職業化還能蓬勃發展那就只能說是奇跡了。
在我國大多數人們都對足球訓練及體育運動在認識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很多家長都認為足球訓練不僅會浪費孩子們的學習時間,而且會耽誤孩子的升學及今后的就業。從而使“足球應該從娃娃抓起”這一方案得不到實踐機會。另外學校教育中高升學率的壓力也迫使學校不得不把重心放在學生的學習成績上,在無形中扼殺了教育與體育相結合的教育理念,使得足球訓練在學校的開展舉步維艱,從基礎上把我國足球運動員人數的選擇范圍縮小化了。相比起德國目前14歲以下的足球選手達到80萬之多這一龐大的數字,我國足球職業化遲遲得不到發展也在所難免。
足球俱樂部作為另一個培養足球后備人才的機構,在對后備人員的選拔和測驗上沒能建立一個全面、系統、規范的評價體系,仍采用教練員的終結性評價方案。一個運動員的好壞單從他的賽場表現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來評判,忽略了對運動員足球潛力的挖掘和足球意識的培養。基于后備人員的不足直接導致了在對球員的培養上過于激進,只重視比賽成績而忽視基本功的夯實。“短時間、快成效”的培養方案不僅縮短了球員的足球運動生涯更是很難實現“后備人員”向“后備人才”的轉化。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足球職業化發展趨向商業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為俱樂部吸納資金,改善俱樂部因資金短造成的缺訓練與比賽經費不足。同時也可以帶動足球相關產業的發展,如服裝業、體育用品業、廣告業等,有助于形成產業鏈。但是嚴重的商業化也影響著球隊的健康發展和俱樂部的正常運營。投資者和贊助商對足球運動和比賽本質根本不不清楚,也沒有考慮到球隊級球員的長期發展,只是著眼于眼前的利益,關心個人的投資是否會得到相應的回報。因此,投資者級贊助商對俱樂部的這種存利益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俱樂部和球隊的正常健康的發展。
過度的商業化也讓俱樂部與俱樂部之間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惡性競爭。為了贏得比賽不顧足球精神和體育道德的約束讓權力和金錢充斥著整個賽場,出現了多次的“假球、黑球”事件。同時球員的買賣制度和現行的獎勵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了球員的發揮水平,不是為了對足球的熱愛和信仰去踢球而是單純的利益關系。這些無疑都是中國足球職業化前進道路上的絆腳石。
要想改變當前足球職業化在管理體制上面臨的這一難題,我們必須要讓中國足協下方手中的一部分權力,讓俱樂部在管理上擁有一定的自主權,在相對寬松的政策下發展。另外,為了保證俱樂部能夠合法、規范、快速、職業的發展,政府也要進行相應的政策干預。同時足協工作效率低、監管機制不健全也是足球管理制度上的一大缺陷,再出現違法事件后足協的處理始終是力不從心,這就要求足協的監督人員能夠增強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提高自身的監管意識。在機制的運行上要采用規范、嚴格的方式,做到有法必依、照章辦事、樹立高度的公信力,改變足協往日權力大而辦事效率低的局面。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時期體育工作的意見[中共(2002)8號文件]》中指出,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關系著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要認真抓好各級各類運動隊伍的訓練,注意發現和培養新的人才。同樣,這也是中國足球所要解決的一大難題。針對我國足球后備人才數量少、質量低級人才培養方案落后等一系列問題,我們需要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改善。
首先,從培養興趣入手。好動與注意力不集中是孩子的天性,教練員不能采用成人球員的訓練方式來培養孩子。單調、枯燥、反復的練習很快會澆滅孩子對足球的熱愛。教練員應該因人施教,根據每個孩子的身體素質和性格特點制定不同的訓練方式。也可采用以玩代訓的方式以確保孩子對足球時刻充滿熱情。
其次,制定合理的培養方案。(1)以賽代訓,不僅可以鞏固基本的技術動作還可以讓球員們更好地適應賽場,克服比賽的緊張情緒。同時也可以增強球員的身體素質,如耐力、力量等方面。不至于因為在賽場上球員因為疲勞而影響技戰術水平的發揮。(2)培養球員的足球意識。(3)合理安排運動時間、強度。
最后,我們可以借鑒美國“教育和體育”相結合的方式,一學校為培養基地,在保證球員文化水平的基礎上培養專業技能。不僅可以擴大后備人才的篩選范圍,還可以解決球員退役后的就業問題。
改善商業化的不良影響關鍵是要對其加以約束,主要方法是克服其在求商業利益最大化時的盲目性。而此方法的實施者是中國足協和各個俱樂部。我們不妨借鑒德國的管理方式,讓足協與贊助商、俱樂部建立長期、穩定而可靠的合作關系,成為長期信任的伙伴關系。這樣可以加強足協的監管力度,避免贊助商短期純利益的投資給球隊帶來的負面影響,促使俱樂部更加注重球隊的長遠發展,“一個政策,三方受益”在把足球聯賽視作“搖錢樹”的同時保護足求精神,實現足球職業化又“好”又“快”的發展。
對于中國足球職業化的發展,完善的管理體制是保障,大量的后備人才是根本,合理的商業化是催化劑。三者共同作用,為球隊的長期發展奠定了基礎、俱樂部的正常運行提供了資本、杜絕“假球、賭球、黑球”事件明確了法律依據。為中國足球職業化發展鋪平了道路。
[1] 曾桂生.影響我國足球職業化進程的主要因素[J].江漢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
[2] 曹士云.亞洲足球職業化的回顧與思考[J].體育文史,1999.
[3] 沈輝,周國海.中國足球職業化改革現狀分析與探討[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
[4] 龍志偉.我國足球職業化的發展[J].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1).
[5] 黃永良.試談我國職業化[J].浙江體育學院,19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