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昊天 趙建華
(1.商丘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河南商丘 476000; 2.武漢體育學院體育科技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9)
跆拳道是起源于朝鮮半島的一項技擊術,“武德”和“尊師重道”的武道精神始終貫穿于這項運動當中。跆拳道運動對練習者有道義和精神品質上的要求,體現在練習者時刻都要注意“禮儀”上。國際跆拳道把運動精神總結為:禮義、廉恥、忍耐、克己、百折不撓。武術是中國傳統的體育項目,被譽為中華民族的國粹,它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中,逐步確定了“注重禮儀”、“講道德”的優秀傳統。后人把武術的精神核心總結為:尚武、崇德,以“德”為先,這三點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既是指導習武之人的行為準則,又是實踐的標準。
可以看出,武術和跆拳道,它們都是民族文化和競技發展相結合的產物,它們都是一項技擊術,又把民族文化中的處事態度、人生價值緊緊的和運動項目聯系在一起,不但具有廣泛的適應性,還具備了內外兼修的作用。練習者通過不斷的吸取營養和智慧,形成一種道德思想觀念將兩者的禮儀教育聯系在一起,毫無疑問,這種形式的禮儀教育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質有著積極的作用。
跆拳道禮儀與中國武術禮儀。
文獻資料法:本文查閱了有關跆拳道和中國武術禮儀的文獻資料。分析了跆拳道禮儀與中國武術禮儀之間的相似處與不同點。
禮儀是在人際交往中,以一定的、約定俗成的程序方式來表現的律己敬人的過程,涉及穿著、交往、溝通、情商等內容。從個人修養的角度來看,禮儀可以說是一個人內在修養和素質的外在表現。從交際的角度來看,禮儀可以說是人際交往中適用的一種藝術、一種交際方式或交際方法,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習慣做法。從傳播的角度來看,禮儀可以說是在人際交往中進行相互溝通的技巧。
跆拳道是一項起源于朝鮮半島,是朝鮮半島流行的一項技擊運動,是利用手和腳進行格斗的具有鮮明朝鮮民族特色的體育項目。古老而又新穎的競技運動,說其古老,是因為跆拳道是以流傳千年的民族傳統體育跆跟為基礎的,歷史比較悠久。說其新穎,是指在1955年,韓國的傳統武技跆跟、手搏技術和空手道相結合,才形成了現在普遍意義上的跆拳道。
伴隨著跆拳道項目的產生,跆拳道的禮儀和精神也逐漸形成和豐滿。要求練習者在學習跆拳道技術的同時,要更加注重跆拳道的禮儀和道德修養的養成,這就是跆拳道運動的內在精髓,而“禮儀”是跆拳道精神的外在體現。表現為以“行禮”的方式的外在形式,比如“握手禮”和“敬禮”,都是對對方的尊重的表現。也有發自內心的內在表現形式,表現了習練者的自身修養和個人素質。
跆拳道運動把禮儀作為思想教育的載體,禮儀教育時刻融會貫通到跆拳道中,可以積極的引導人們的行為規范,還有助于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維護和促進心理健康,促進著人們的思想道德水準的提升。
跆拳道運動極其重視禮儀,它的禮節和禮儀包括握手、敬禮、舉手禮、跪姿、坐姿,其中最常用的禮節表示方式是向教練和同伴敬禮。雖然跆拳道是以雙方格斗的形式進行,但是其目的是提高技藝和磨練品質,要求練習中不是以好勇斗狠為宗旨,而是要保持向對方學習的敬意和學習。禮儀貫通在習練和比賽的全過程,“以禮始,以禮終”是跆拳道始終強調的精神。
中華武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中華民族的祖先在原始社會時,野獸橫行,物質匱乏,人們的安全和生存沒有保障,祖先們用棍棒等原始工具作武器同野獸進行斗爭,斗爭的成敗決定了是否能保存自己,獲得食物和生活資料,在這種環境下,先人們逐漸總結各種動作,并且經常演練和交流,逐漸形成了武術的雛形。后來,人類為了爭奪財富,創造了各類的武器,并且形成了軍隊,人們在斗爭中,不斷的總結和積累,形成了了具有一定的攻防格斗意義的技能。
武術是中華民族的國粹,在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各種專項技能和派別。但是,無論地域或派別的差異,中華民族所崇尚的習武之風,為內外兼修、形神合一的中國武術準備了合適的土壤。“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傳統中始終把武德列為習武教武的先決條件,武術禮儀是習武者人與人之間的特定關系而共同遵守的道德行為規范。
目前武術行禮方式可分為:徒手禮、持器械禮、遞器禮、接器禮。徒手禮中的抱拳禮法是由中國傳統“作揖禮”和少林拳的抱拳禮加以提煉、規范、統一得來的,并賦予了新的涵義,這是在國內外一直本采用的具有代表性的禮法。
2.3.1 跆拳道禮儀與我國武術文化的相同點
跆拳道和中國武術,都是具有地域特色格斗對抗性項目,根據事物的發展規律,跆拳道和我國武術在形成過程中,具有著相似之處。從跆拳道運動的發展形成看,它受中國儒家文化及中國武術的影響最大,跆拳道的“道”從字面上講,是指正確的途徑和方法,把人生道理、道德修養、行為規范統一到“道”里,和中國儒家所提倡的“仁”、“禮”有著不謀而合的相似性。
韓國把跆拳道禮儀作為一門思想教育的必修課,在精神鍛煉環節中進行教育和熏陶,促進著人們的思想道德水準的提升。不僅要求在訓練和比賽中要時刻講究禮儀,并且要求習練者在生活中也要以禮待人、以德服人,這是跆拳道精神對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揚。
中華武術的流派眾多,武德的標準和規范也不完全相同,但是武德的發展植根于社會的發展當中,始終把武德作為習武練武的先決條件。形成了“尚武崇德”、“尊師重道”、“師承嚴格”等一系列的準則,并且這些準則不斷的發展和充實,不僅繼承了中華民族重禮儀、講道德的傳統,更加有利于社會精神文明的建設。
所以說,無論跆拳道還是武術禮儀都是以崇尚健全精神,完善人格、服務社會為其的最終目的。
2.3.2 跆拳道與中國武術禮儀之間的差異
習武之人首要的要求就是武德修養。跆拳道和武術表現方式不同,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具有代表性的是中華武術的抱拳禮,跆拳道上的鞠躬禮。雖然抱拳禮與鞠躬二者在動作上都較簡單,但是體現出來的禮儀味道則大不相同。
抱拳禮的動作內涵是:左掌象征高尚情操,德、智、體、美齊備,屈大拇指表示不以老大自居,不自大,不驕傲,右拳表示勇猛習武。左掌掩右拳表示,表示不以武力至上,為人處事要以理服人、以德服人。武術抱拳禮內涵豐富,但是他涵蓋的精神沒有推廣,不為人所知。據調查,大多數人不知道抱拳禮的含義,認為其是一個簡單的習慣動作,忽視了抱拳禮所蘊涵的精神,不利于武術禮儀的推廣。
跆拳道禮儀體現則在鞠躬上,鞠躬禮貫穿跆拳道運動的始終,單個動作時的鞠躬,對練開始、結束時的鞠躬,對觀眾、教練的鞠躬,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鞠躬是國際通用的禮儀,表示對他人的尊敬,無形當中,對運動員、對觀眾都進行了禮儀教育。
通過以上的對比可知,中國的禮儀是內斂含蓄的,還有待加強人們對禮儀的認識,而跆拳道的禮儀是直觀有效的,對人們教育方面,跆拳道的武德教育是占用優勢的。
武術(套路)練習雖也是一種群體性活動,但動作完成本身是個人單獨完成,相互協作的動作有限。而跆拳道練習是兩名或多名隊員之間協同完成,用各種合理打擊方法彼此對抗、練習,同時配合動作發出吶喊。相比而言,跆拳道更能培養協作能力和團隊意識,在吶喊中還能克服練習者靦腆性格、培養練習者的膽量。
跆拳道與中華武術禮儀代表著不同國家的歷史文化及風俗習慣,跆拳道的禮儀不僅是從敬禮一方面表現出來,而是從實戰中區訓練,培養人的優秀品質。武術是“重禮精神”要求“未曾學藝先識禮,未曾習武先明德”這一傳統“尚武崇德”的精神武術與跆拳道普及程度差異的原因所在,結合武術自身的情況作出對應的推廣、普及策略,只有如此,才能使中華武術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
跆拳道與中華武術禮儀都是代表一個國家的文明及國粹,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完美的講處事態度、人生價值聯系在了一起。我們應將跆拳道“內外兼修”的宗旨和中國武術在中華民族的武術精神融入到學習、生活、工作及社會道德規范之中,把他們都作為手段和方法,來促進體育發展,以及國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在此過程中注重技術學習和禮儀規范的并重,一起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增添力量。
[1]羅遠東,李海英.武術與跆拳道普及程度差異原因探析[J].湖北體育科技,2006,22.
[2]黃臘梅,劉重新.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與跆拳道[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4,38(1):32-33.
[3]孟俏龍.跆拳道入門[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2,7.
[4][韓]羅絢成.韓國體育史[M].漢城:韓國教育研究社,1981: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