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濤
(四川民族學院體育系 四川康定 626001)
進入新世紀以來,黨和國家的所有教育的方針政策都指出了中國教育總求是:必須始終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觀,以促使國家和社會的全面健康發展。大學教育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觀,必須抓住以人為本的核心思想,以促進國家和社會的全面健康發展為最終目的。通過有效的改革措施的實施,努力去實現教學質量的更一步提升,努力更多的培養社會發展所必需的綜合性的人才。
從大學學校工作來理解以人為本,重點是從以下兩方面來理解。
第一,將促進大學生成為綜合性的高素質人才作為本質任務,所有的教學任務都要圍繞它來展開,所有教學工作的歸宿也是它。大學辦學的核心任務就是培養綜合性的高素質人才,其辦學的對象是大學生。大學生到底素質怎么樣,最能測試大學教學效果的有效指標,因此,大學體育教育工作必須以學生所需、學生所急、學生所想為工作核心。另外,在具體大學體育教學工作中,還要調動大學生積極地主人翁作用,體育老師可采用不同地多種方式進行,加以調動大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性、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第二,大學體育教育中的所有教學行為和活動的設計都必須要圍繞著發揮和培養大學生的主體性而思考,其目的就在于能有效地促使大學生的健康發展,他們的主體性發展是其關鍵。因為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就在于人有主體性,人的主體性就是人的自主性、自覺性、自為性的總合。人的主體性在人的發展過程中具有主導性的作用。大學生是青少年中的精華,顯然對他們的主體性的培養尤其重要,要使他們的主體性作用盡可能地得到發揮,進而促使他們創造性和主動性的發揮。
對大學而言,在以大學生為本的同時還要注重以教師為本。在大學體育教育中,以教師為本,其實就是強調體育老師在教學過程的主導功能。以教師為本的理念能得以實施,老師的培養和運用工作必須得到高度重視。另外,還要構建能夠有效促進老師進步和盡其可能地發揮自身作用的良好制度,以及努力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健康氣氛。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大學體育教育的教學目標有了十分顯著的改變,廣泛認可了健康第一的思想,進而又誕生了體育與健康這門課程,這是對健康與體育的關系做出了更好詮釋,也是體育教育中以人為本的理念的最好解釋。
在近10年中,逐步實現了全民的終身體育的總體思想。在大學體育教學中,不管是素質教育所提倡的大學生體育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還是健康與體育教育所提倡的健康第一,它們的核心觀點都是在過去體育教育中所強調的三基,強化體質增強的基礎之上,將大學體育的教學目標向人性化、人本化的方向發展。所以,大學體育教育在強化當前的同時,還要考慮未來。也就是既要學習三基,強化體質的增強,還要高度重視大學生關于體育能力、體育素養以及體育習慣方面的培養和提高。
在大學體育教育中實現以人為本的理念,極其重要的是要重新建構教學內容。對于教學內容的選取方面,要著力于大學生實際情況,必須既是他們力所能及的,又是他們所喜歡和接受的,使其能充分反映以人為本的理念。在經歷小中高階段的教育后,大學生基本具有一定的體育技能和技術,對于項目繁多的體育活動,他們一般都有較強的傾向性。所以,大學體育課以選項課的形式比較合適,為大學生在體育課上提供更寬的選擇空間,拓展他們的體育視野,激發他們的體育興趣和熱情。為此,要在大學體育教學內容上反映以人為本的理念,必須在組織教學內容時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考慮。第一,大學體育教學內容必須將文化性和健身性結合起來。大學體育課不能夠簡單地看成是跳、跑、投和球類課,還必須將體育文化美的一面展現給大學生,使他們的求知欲以及好奇心得到充分地滿足,促使他們的體育價值觀得以科學的形成。另外,組織教學內容時,還必須將以人為本作為基本的指導思想,所選擇的教學內容必須有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第二,大學體育教學內容必須將可行性和科學性結合起來。在組織大學體育教學內容時,要使其具有科學性,必須將大學生的愛好興趣以及他們的身心發展規律考慮進去。
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最能體現以人為本理念的是教學方法環節。恰當運用教學方法是大學生能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的基礎,教學方法必須具備實效性和針對性,通過利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培養大學業生的體育情感和體育能力,使大學生在體育鍛煉中能夠體會到深刻的成功感,進而使大學生形成參與運動的習慣。在使用各種各樣的教學模式中,也必須要反映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由于我國大學體育教學模式長期受到前蘇聯的影響,致使我國的大學體育教育教學模式呈現出千篇一律的局面。這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大學體育教育應該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能夠使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的培養和發揮,同時,也使他們的個性、特長、身心都得到健康良好地發展。另外,大學體育教學還要做到寓教于樂,使大學生能夠在快樂中學習,使其能夠終身受益于體育。
在以前的大學體育教學工作中,表現出的做法往往是應試教育,單一的評價方法,簡單化的評價操作,在很大程度上對體育教學評價的作用作了太大的簡化。在大學體育教育的評價中必須要充分反映出以人為本的理念,使之能夠回到評價的本質內涵上面來,能夠使評價去促成教學效果的提升。在體育教學評價中,分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兩種,它們的著重點不一樣。定理評價所強化的數量,測量是它的基礎,比如速度、時間、遠度、次數、高度等等。其鮮明的基本特征就是標準化、客觀化、簡便化、精確化等等,它在甄別、選拔操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定量評價,它所針對的是可測性行為,注重測試行為的穩定性、統一性和共性,對知識的技術是測試是評價的重點。在這種定量評價當中,所有人都是使用同樣的標準進行,體現出人人平等的總原則,它以分數的形式反映出評價的公平和客觀。然而,定量評價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在強化統一性和共性的同時,大大弱化了靈活性和個性,大學生的個體差異幾乎被忽略了,關注的是結果測試,沒有對過程的關注。定性評價是以關注大學生的質變過程。
在當前的大學體育教育中,樹立的教學理念是以人為本,在體育教育中的每個環節都必須反映出以人為本的理念,是社會全面發展和時代進步的總要求。所以,我們作為大學體育老師,必須要與時俱進,適時地更新自己的體育教育理念,更深層面地去認識和理解大學體育教育的內涵,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去真正實現以人為的教學理念,促進大學生更好地成長,為國家和社會健康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1] 陸惠珠.關于高校體育教學中人文精神的滲透[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2.
[2] 曲宗湖.體育教學模式問答[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
[3] 逄錦聚.對高等學校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若干問題的認識[J].中國大學教學,2004.
[4] 劉健,李勇.高校體育教學融入人文精神的思考與探索[J].湖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
[5] 李庚全,張玉田.從和諧社會建設的角度審視體育本質和體育地位[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