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鐵軍 安其豐
(河南大學體育學院 河南開封 475001)
隨著發展“中原經濟區”正式上升為國家的戰略,河南的農村發展也會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我省農村體育的發展處于長期的緩慢狀態,面臨著許多不和諧的現象,這些不和諧現象,將成為影響我省建設成為體育強省的瓶頸。大力發展我省農村體育事業,對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健身意識、推動我省農村體育的迅猛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經濟是發展的基礎,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對農村體育發展狀況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制約和促進農村體育的發展。農民在健康方面的投入以及他們的需求層次都因落后的經濟狀況而相應的降低了,同時農村體育的發展也受到一定的影響,要推動農村體育的發展,使得他們主動追求精神文化的需要,這就先要使農村的經濟水平和生活質量有很大的提高。
農民體育意識淡薄是制約農村體育發展的關鍵因素。由于農民長期處于相對封閉的農村,逐漸形成相對穩定的生活方式和心理思維定式,甚至認為搞體育就是不務正業。從查閱資料和調查情況來看,許多農民對勞動和體育有許多錯誤的認識,這些農民對體育鍛煉和勞動關系的認識遠遠不夠,把體育鍛煉和勞動同化,認為體育可以用勞動代替。其實兩者具有本質上的區別,體育鍛煉是人們對于精神和文化的的滿足,而生產勞動是滿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因此要使農民知識文化水平和農民體育鍛煉意識提高,對農民進行體育專業知識的宣傳和指導,改變農民對體育的本質原有錯誤的理解[2]。
由于對體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導致了許多嚴重的后果,農村體育教師把體育課等同于學生的休閑課,讓學生自己玩成為體育課的主要內容,給學生帶來了很大負面的影響。而也有很大一部分老師只是為了應付學校、應付領導,只做一些表面上的工作,教案準備的很好,卻不能付諸于實踐中,使體育教學活動脫離實際,流于形式,沒有一點實質性的東西。大部分農村中小學的老師幾乎沒有什么體育科研能力,只是一味的照搬照抄,缺乏科學理論指導,缺乏有效的組織領導和總體規劃,導致學生學不來真才實學。所以加速學校體育發展,打好群眾體育基礎成了迫不及待的任務。
農民尤其是農村青少年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受到鍛煉場地和設施缺乏的限制,對于正處于活潑好動,對體育運動的欲望又比較強烈的青少年而言,因為受場地及器材的限制,使得他們鍛煉的積極性受到打擊,上網、看電視的不良習慣也就養成了,體質也下降了,這就導致一種嚴重的社會問題產生[3]。
在農村體育方組織管理方面幾乎是一頁白紙。首先,由于發展農村體育是一項公共事業,沒有效益回報,因而基層政府對農村體育發展重視不夠,缺乏科學引導;其次,由于農村地區居民居住比較分散,受耕作時間、空閑時間等因素的影響,組織起來相對困難;再次,農村體育專業人才稀少,沒有能策劃完善的體育活動的組織管理方案,更不說實施了;最后,在體育活動中,出現意外事故的處理難以給以及時妥善的解決,所以大大消弱了農民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
河南是中原經濟區的核心,中原經濟區作為國家層面重點開發區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基地,是繼“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經濟區之后的第四大經濟區[1]。借助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東風,發展河南經濟,推進我省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只有農村經濟的發展才能推動農村體育事業的發展,農村體育事業的發展要依托農村經濟的發展,只有滿足了農民的物質需求后,才會渴望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關注自身及家人的健康,進而通過體育鍛煉來增強健康、娛樂身心。經濟的發展可以增加在體育運動方面的投入,推動農村體育基礎設施的建設,擴大農村體育人口的數量,也可以促進農業生產的現代化,農民有更多的的閑暇時間,為他們參加體育活動提供了時間保障。
加強農村教育建設、鼓勵大學生到中小學支教、培養專業師資隊伍、提高農民文化知識水平,以利于增強體育健康意識。也可以通過電視、網絡等現代化傳媒,宣傳體育知識、普及體育的健身功能、引導農民正確認識體育、改變對體育的偏見認識。積極組織農民體育運動會,繼續繼承和發展具有地域特色的農村傳統體育項目,激發農民運動參與興趣。
只有農村群眾體育基礎抓好了,才能更好的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從娃娃抓起農村體育工作。建設“中原經濟區”指出要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大對公益性農業科研機構和農業院校的支持。我們要抓住機遇,建立優良的教師隊伍體系,加強教師隊伍管理,要做到有計劃、有方法、有評比、有交流、有總結、有表彰,制定健全的方案,完善福利措施,不僅讓老師愿意干,而且還想去干,為全面發展素質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深化體育學科課堂教學改革,教師要注重教學的改革與創新,不斷發現、不斷研究,使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使教學與研究兩翼齊飛,充分調動體育教師的積極性,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和感想,勇于探索、大膽實踐、不斷創新,使教師從敷衍型向教育科研型轉變,從而整體推動體育教育隊伍活動向縱深發展。
構建多元化的農村體育設施體系,是發展農村體育的有效途徑。首先在農村,一般只有學校擁有體育場館設施,可以把這些資源投入到農村體育中來,在課余時間對農民開放,為農民體育活動提供器材和場地,彌補農村體育場館設施的不足。其次從中層政府到基層政府,都要加大對農村體育場館建設的做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并且積極的倡導、科學引導,確保農村體育的正常發展。也可以通過體育彩票、相關單位募捐、集資等方式來保障農村基礎設施的供應。構建多元化的體育設施供給體系,有利于更多的農民參與到健身行列來,有利于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滿足農民的健身娛樂需求、減少農民不良嗜好、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同時也相應的的促進了相關產業的發展,為體育在農村發展鋪平了道路。
建立全民健身領導工作機構,是發展農村體育的必要條件。加大對農村體育發展的人力物力投資、引進專業體育人才、組織專業體育賽事、宣傳體育知識、醒悟農民體育健身意識。積極組織選拔一批思想進步、業務能力強、工作熱情高的群眾,充實體育第一線,利用群眾一帶多的方針,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帶動群眾意識的提高。另外,政府充分發揮其職能,加強對社會公益事業的管理,經常組織舉辦具有民族風情,民間特色的體育運動項目,讓各個階層的群眾都參與進來,繼承和發揚具有民間風情體育活動。
我省是農業大省,抓好農村體育工作,發展農村體育是實現體育強省、體育強國戰略的必由之路。農村體育發展中也存在著諸多問題,這需要政府的科學引導和大眾的積極配合。農村體育的發展仍有巨大空間,借助中原經濟區的建設給我省農村體育發展帶來的契機,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實現我省農村體育快速、持續、健康發展。
[1] 鄒飛鵬.國內外大型體育場(館)經營管理解讀[J].商場現代化,2007(9):63-64.
[2] 夏冬,劉志敏.近年我國農村體育發展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1(8):22-25.
[3] 劉勝.我國農村體育人口偏少的成因及其對策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2(3).
[4] 任保國,張寶榮.建設新農村與構建和諧社會中發展農村體育文化探析[J].體育與科學,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