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
(商洛學院體育教學部 陜西商洛 726400)
大眾體育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提出的新概念,它逐漸被深化研究并且成為家庭、學校和社會體育的橋梁,成為實施全民健身的載體,群眾體育是把兩個文明建設落實到基層的重要途徑。自從1995年我國正式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我國群眾體育歷經了的大力發展,成績卓然。如果將7~15歲在校學生以及武裝力量等當然體育人口統計在內,目前我國體育人口總量約為34.2%左右,而這一數值仍然低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西部地區體育人口在15%左右遠遠低于全國水平。在我們關注體育發達地區的同時,了解經濟文化水平相對落后的商洛市體育發展中所面臨的一些突出問題,并尋求一些解決之道,也許更具有推動西部體育發展,從而提升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現實意義。通過加大政府對全民健身的重視,從經濟政策上給予一定的支持。本次以商洛市100戶普通家庭為調查對象,試圖以點窺面了解我市社區群眾體育鍛煉活動的開展現狀及存在問題,提出科學的對策和建議,旨在推動我市群眾體育建設的進一步發展。
隨機選取在商洛市中心廣場、商洛市體育場、江濱公園以及不分羽毛球籃球場館參加體育鍛煉的家庭進行調研。
對調查材料進行了綜合分析,通過閱讀大量的書籍、期刊、報紙等,對問題進行整理與分析。
通過對商洛市100戶普通家庭每月參加體育鍛煉的次數和鍛煉中遇到的困難的調查訪以及幾個鍛煉點對鍛煉者的調研。同時對商洛市體委有關全民健身負責人進行訪問調研,了解商洛市財政每年對商洛市市全民健身的投入現狀。
隨著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影響,商洛市從最早的以農業為主的農業市區已經進行資源開發,走新型的旅游業、工業化道路。商洛市的經濟發展近年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然處于全國的較落后水平。由于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決定了體育的發展水平。這樣的由于經濟水平的制約而影響整體體育發展的情況在西北地區的各中小城市中有著典型的代表性,其他很多小城市經濟發展水平與之相差并不是很大。
在被調查人群中,只有約25%的人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其余都在2000元以下,甚至有18%的收入在1000元以下。在調查中,大部分人認為自己目前的經濟收入不高,體育消費能力不強,還無法從物質消費轉變到精神消費。所以專門用于體育消費的錢是省之又省,有的幾乎沒有。盡管每個被調查者都認為強身健體很重要,可是仍然有40%的人表示不會安排專門的時間來進行健身運動,為了生機,增加收入解決經濟問題在他們看來更為現實。
全民健身在全國開展數年,在一些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管理機制,但具體到基層卻顯得滯后。相對于其他地區,西部小城市的體育運動發展受到了更多的限制,資金的缺乏、體育人才培養的落后、宣傳力度的不足以及現有體制的不適等等。
由于缺乏科學的管理機制,除了能在全民健身周提供一些指導和幫助以外,當地的文體部門很難在平時給予全民健身更為規范、更為科學的管理。體育人才的缺乏,也成為體育管理中的一大難題。體育指導人員短缺,缺乏對體育人才管理的機制。在整個中國體育事業快速發展的今天,人才顯得尤為重要。如何為本市培養和引進必須的體育指導員,這也是發展群眾體育必須解決的問題。
調查結果顯示,老年人和青少年成為體育鍛煉的主力軍,占到健身人群中的75%;而中年人以及非學生的年輕人參加健身的人則為極少數。究其原因,一方面老年人能充分認識到健身的重要性,都希望能通過鍛煉身體來增強體質;另一方面,老年人多數退休在家,有充足的時間;不少還有退休金,生活上也有保障;青少年則受到體育趣味性的影響從而參與體育運動達到健身的目的。而大部分的中年人和在職的青年人(1)因為工作和經濟的原因而疏于鍛煉。(2)由于很多人還沒有意識到日常健身的重要作用。
而在健身形式的選擇上,因健身人群的不同而產生了很大差異:老年人以純粹身體鍛煉為主;如慢跑、太極拳、健身秧歌等運動,而中青年的鍛煉方式則以健身舞、球類運動以及為主。在調查中,很多家庭反映由于放學后難以找到合適的鍛煉活動方式,很多孩子就沉迷于網絡和電子游戲。家長們希望能有更好、更健康、更適合孩子的活動方式出現,從而滿足少年兒童的體育需求。
商洛市目前有3個大的健身廣場,有2家舞蹈俱樂部。但從商洛市居民的數量上來講,健身場所的數量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健身需求,健身的形式也滿足不了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很多的中老年人反映,現在的健身設施數量并不完全滿足他們。在早上以及傍晚的鍛煉高峰時期,需要長時間的等待。
(1)政府及體育管理部門對群眾體育的宣傳、引導力度不夠,人們對健身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缺乏體育鍛煉的動機。人們寧可花費時間在上網玩游戲、打麻將等分體育休閑娛樂項目也不愿意參與體育健身鍛煉。(2)是體育設施場地的缺乏也是制約大眾健身群眾體育發展的主要因素。(3)是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短缺,在調查的幾個健身場所沒有一個正式在編的社會體育指導員負責健身區域給予人們健身指導,所有的健身居民都是自發組織的小團體成立的不同項目協會。(4)行政部門應該規范管理體育健身場所,減少商業性的侵占場地設施,保證足夠的體育設施提供給居民健身使用。
4.2.1 加大宣傳力度
針對商洛市的實際情況,建立適合商洛市的科學規范的管理體系。政府要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這將保證政策制定的客觀性、適宜性和在具體實施時的穩定性以及信息反饋的準確快速性。這也有利于建立適合本地區的體育管理和引導機制以及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制度。利用媒體比如廣播、電視、報刊、雜志等宣傳手法,深入淺出的引導人們建立起“自我體育”的意識,并根據城市居民的生活條件,開發研制一些功能、造價、應用范圍符合實際需要的大眾體育健身器材和科學實用的健身方法,來滿足人們日益對體育的需要。
4.2.2 加強對群眾體育的領導和研究,增加體育投資
基層群眾體育活動缺乏組織領導,一些鍛煉方法落后缺乏科學性。隨著行業退休年齡的提前,離退休人員與日俱增。他們不能像從前那樣繼續參加單位的活動,但又急需組織起來。他們積極性高,一呼即出,秧歌、韻律操、交誼舞就是很好的證明。
4.2.3 增加體育硬件設施的建設
增加對健身場地設施的投入。在現有的條件下,政府應適當的加大對體育的投入。而在接受經濟發達地區經濟援助的同時,可以尋求在體育方面的支持。這既可以改善體育的硬件條件,又可以學習和借鑒到更多更新的體育發展經驗。
4.2.4 體育人才的引進
對于體育指導員的短缺,相關部門應該長期計劃性的對各個項目社會體育指導員進行引進,從而積極的開展體育健身指導。使群眾拜托健身的盲目性和缺乏體育專業人員指導的局面。
4.2.5 發展傳統的體育項目
發展特色體育項目,以特色促發展。在發展過程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了解人民群眾的需要。對羽毛球和乒乓球等傳統項目,對場地要求低的項目進行重點建設。同時大力發展自己的特色項目,并將特色轉化為優勢,這將成為促進體育運動全面發展的新手段。
[1] 王凱珍,趙立.社區體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郭立平,張培剛.推動農村體育運動開展的關鍵問題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5.
[3] 鄧毅明,李紅,黃亞茹.農村和農民體育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體育文化導刊,2005.
[4] 裴立新,周蘭君.全面小康社會農村體育發展問題思考[J].體育科研,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