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肪蘇
(吉林大學體育學院 吉林長春 130000)
社會體育管理的表現形式是社會體育管理體制,其中包括管理機構設置、管理職責、組織方式和運行機制等諸多要素,為社會體育的全面開展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一個國家采用哪種社會體育管理體制,是受該國政治體制、經濟體制、文化傳統、歷史沿革等多方面因素影響而形成的。
目前,國外社會體育管理體制主要分為政府主導型、社會主導型和混合管理型三類。
政府主導型就是由政府部門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對社會體育進行管理,政府權力相對集中。國家層面的管理機構負責制定重大方針政策,制定賽制賽程及規則等,下級各管理機構負責政策的執行、設施的管理建設、運動員培養、賽事宣傳組織等工作。這種體制的優點是有利于集中管理、調配資源、統籌兼顧;缺點則是由于政府干預過多,不利于社會群眾對體育的參與,會對全民健身的開展起到不良影響。
社會主導型就是將社會體育日常的工作內容交給社會體育組織來完成,專門的管理機構政府是不設立的,減少對事務的干預和介入。通常是將管理事務的不同方面分別由各個社會體育組織分別掌管,在此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國家就是美國。這種體制的優勢是有利于調動社會體育組織及人員的積極性,使得社會體育管理本身不受外界行政的過多干預,這種管理模式是以體育產業高度市場化為前提的。
混合管理顧名思義就是介于政府主導型和社會主導型之間的一種管理體制,由政府和民間體育組織一起管理的一種體制。政府實施對社會體育管理的宏觀調控,負責制定方針政策,發揮協調監督的職能;業務方面的管理是由社會體育組織負責,如制定發展規劃、各種競賽章程、組織各種比賽等,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采用該種體制?;旌闲腕w制的優點在于既能夠發揮政府的領導優勢,又能最大限度地讓社會參與到管理中來,激發社會對體育發展的興趣與動力;但是存在的弊端也顯而易見,那就是二者的權利和責任如何劃分的問題,如處理不當容易引起過多地糾紛,不利于社會體育的開展。
我國于1986年正式出臺了《國家體委關于體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這一文件的出臺將我國社會體育管理體制的發展分為了兩個階段,即改革前和改革后。
我國的社會體育管理體制在改革前概括地說是在黨中央國務院直接領導下的政府領導機構和社會體育組織相結合的管理體制,是混合型類型。但由于受到計劃經濟的影響,我國的社會體育管理越來越向政府型轉變,政府部門對社會體育的管理越來越集中,最后發展到體育活動為政治服務的地步,大大影響了社會體育在群眾中的開展,嚴重挫傷了群眾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政府管理的范圍涵蓋了體育活動的各個方面,擁有對社會體育的決定管理權;(2)社會體育管理和組織的費用全部來源于國家財政撥款;(3)社會體育活動的開展采用行政命令的手段,把體育活動當成政治任務。
針對上述情況,國家才在1986年出臺正式文件,提出了“深化體育改革”的口號,建立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社會體育管理體制,使其發展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做到國家和社會相結合的管理模式。其改革的主要內容包括:(1)改革政府體育管理機構,強化社會體育組織;(2)加速社會體育社會化管理;(3)發展體育產業,培育體育市場。
我國社會體育管理體制改革后呈現出三級制管理的特點,即政府管理、社會管理、基層組織管理。
2.2.1 政府管理主導
在政府管理這級管理層面上,分為專職管理機構與非專職管理機構兩類。專職社會體育管理機構是政府管理系統中的重要部分,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是其最高行政職能部門,擬定社會體育工作的政策法規和發展規劃是它的主要職責;推行全民的建設計劃、監督實施國家體育鍛煉標準,開展國民體質的監測;指導和推動學校體育、農村體育、城市體育及其他社會體育的發展。與他們對應的地方各級社會體育管理機構在業務上受上級社會體育管理行政部門的指導,但人民政府領導人事與財務等方面。非專職管理機構是指經國務院批準,在一些系統或者部門內部設立的專門負責管理本系統或者部門內部體育事務的體育管理機構,例如教育部主管學校體育事務、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負責少數民族體育事務等。
隨著我國社會體育的不斷發展,一些專職體育管理部門也發生了一些變化。(1)地方上一些社會體育管理部門與其他部門發生了合并,如文化體育局、教育體育局等,這些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體育事務。(2)一些地方由于改革的需要,將一些原體育行政主管部門變為了事業單位或社會組織,這樣的部門經地方人民政府授權后才能繼續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社會體育工作。
2.2.2 社會組織協助
負責協助政府部門管理社會體育事務的社會組織也分為兩類,即專門體育組織和其他組織。
(1)體育組織。我國現有的專門從事社會體育管理的體育組織主要包括各級體育總會、單項運動協會、行業體育協會和各種人群體育協會等。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和縣級以上地方體育總會都包括在各級體育總會中,是體育工作者的群眾性體育組織;是在民政部門登記的體育社會團體。為促進某一項目的發展而成立的社會團體叫單向運動協會,作為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的團體成員,單項運動協會起到宣傳和推動本項目群眾性體育運動開展的作用,促進體育社會化,舉辦各種比賽和體育活動的職責。各行業體育協會是各行體育工作的主管部門,也是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的團體成員,我國的行業體育協會大都屬于各行直屬事業單位。成立體育社會組織是為了滿足不同人口群體開展社會體育活動的需要,如老年與農民體育協會等,它們在組織不同人群體育活動的時候發揮其特有的作用。
(2)其他社會組織。其中主要包括工會、共青團、婦聯等部門內部設立的體育機構。這些組織與廣大人民群眾聯系緊密并有完善的組織管理系統,這就為開展體育活動提供了有力保障,另外在這些部門的職責中對所轄群眾的健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應當組織其群眾開展體育活動。
2.2.3 基層組織配合
公益性與經營性兩種統稱為基層體育組織。公益性社會體育基層組織主要指大眾體育活動點,它由具有共同體育興趣或體育目的的人自愿組織起來的一個松散的體育組織,其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街道社區體育組織;(2)城鄉體育組織;(3)基層單位體育協會;(4)體育運動站;(5)青少年俱樂部。經營性體育組織則是指以盈利為目的的健身俱樂部等付費健身場所。
通過以上介紹不難看出,我國目前的社會體育管理體制是由政府主導、社會協助及基層配合的三級管理體制。國家體育總局作為社會體育管理最高行政機構負責宏觀管理各體育項目,我國的社會體育管理體制正在重新向政府社會混合型管理體制轉變。我國社會體育組織的力量雖然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強,但主管社會體育事務的政府部門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這樣的管理體制在我國現階段體育管理機制不健全、不完善的情況下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從社會體育事業長遠發展看,我國隨著社會體育管理的不斷完善,運行體質的不斷健全,政府改革的不斷深入,專門的政府主管體育事業部門將主要肩負起宏觀調控、監督引導的作用,而將一些具體事務交由各級各類社會組織和團體來完成,目前活躍的運動點、輔導站、體育俱樂部等將一起納入到社會體育管理體制中來,組成一個由國家到地方、由政府到民間、由專業到業余娛樂的立體網絡組織結構,使社會真正成為我國群眾體育組織體系的主體和支柱。
[1] 李建國.社會體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
[2] 尚東.體育事業管理百科[M].長春:吉林音像出版社,2003.
[3] 盧元鎮.體育的社會文化審視[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9.
[4] 孫克宜.試論體育管理體制與中國體育管理體制改革[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5.
[5] 韓丹.概述我國體育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的演化[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