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文雅
(西南大學體育學院 重慶 400715)
新一輪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方案的培養目標指出:“培養能勝任學校體育教育、教學、訓練和競賽工作,并能從事學校體育科學研究、學校體育管理及社會體育指導等工作的復合型體育教育人才。”[1]在運動技能遷移視野下,如何在體育教育專業中更好地貫徹和落實該目標。從學校體育管理的角度看,合理安排體育教育專業課程內容是實現目標的有力途徑,合理設置體育課程內容是體育課程建設的基礎。本研究著力于將運動技能的遷移規律應用于體育教育專業本科課程的安排。
運動技能遷移規律,即“已經形成的技能對新技能形成產生的影響”。拓展開來,除了動作技能之外,已經獲得的理論知識、情感和態度等都會對新知識的形成產生影響。運動技能的遷移規律亦可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已經形成的技能對新技能的形成產生積極影響,能促進新技能形成和發展的現象叫技能的遷移、叫正遷移。反之,已經形成的動作技能,對另一些新技能的形成發生消極的影響,即妨礙新技能的掌握,這種現象稱之為動作技能的干擾,又稱為負遷移。學生學習運動技能是操作性學習,運動技能學習和掌握過程是由內隱的智力操作和外現的身體、肢體操作共同實現的。倘若已掌握的運動技能和剛習得的運動技能在動作的結構和順序上具有相似的地方,已有的動作技能動力定型便能迅速地被提取,通過大腦皮層的指揮,利用原有知識和技能使身體各部分迅速習得,完成已經掌握的、多次操作過的動作。通過正遷移,學生的運動技能學習過程可以順利完成,運動技能迅速地被學生掌握。
體育知識和技能學習中存在著大量遷移現象。如學會網球的同學再學羽毛球就很簡單,但掌握網球的技術動作后學習乒乓球,就會感到吃力;學會籃球技術的人改學手球,要比沒有任何體育基礎的人明顯學得快;常打排球的運動員學踢足球,易造成手球犯規等。同樣是球類運動,運動技能的遷移效果顯得有些神奇,這就是技能遷移的正負影響力。因此,體育教學管理者在編排課程時,科學合理地運用遷移規律,發揮技能間的正遷移效力,盡量規避技能的負遷移,對促進學生技能掌握、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將起到十分有效的促進作用。
相似性指新學習的技能與已經習得的技能間存在共同的要素或成分,如組織結構、表面特征、邏輯層次和技能的應用價值等。根據體育創新學,同一體系的動作結構相似,功能原理相同,便于相互遷移。[4]同時,由于已知知識和經驗的作用,在進行任何未知知識的學習時,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遷移和干擾。實踐證明: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運動技能在結構上相似,它們既可以產生相互遷移,也可能產生相互干擾的效應。[2]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通過對比的方法分析運動技能的異同,幫助學生概括、總結,找出技能之間的共同點與差異,進而促進技能的正遷移。
2.1.1 對于運動項目核心技術動作相似的課程,時間安排應該“相鄰”或“相似”
從體育教學角度分析,某一運動項目的核心技術,指的支撐該項目,技術動作有力完成的關鍵動作和環節。從運動技術角度看,體育項目中諸多項目核心技術類似。如體操跳山羊、跳箱、跳馬的核心技術動作和田徑立定跳遠的基本相似,均遵循助跑—起跳—騰空—落地的技術原則。籃球和手球在個人技術、戰術基礎配合和整體戰術運用上較相似。因此安排專業課程時,將體操和田徑、籃球和手球安排相似或相近,比較合理。
2.1.2 某項目基本動作可作為后續項目的輔助,兩種項目安排應遵循先后順序
如短跑和跳遠。短跑踝關節后蹬動作可在較大程度上作為跳遠之起跳—騰空動作的輔助動作,若將田徑里的短跑安排在跳遠之前,可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掌握跳遠技術,而且還能節約練習跳遠的準備活動時間。又如某學生羽毛球發高遠球技術動作掌握比較好,則能在相當大程度上,助長他順利學習和體會網球正手發球動作。其腰、腹轉動,力量從下肢傳遞到上肢,最后集中于球的技術遷移效果十分明顯。因此,在體育教學管理中在應充分考慮這些因素,合理安排課程秩序。
2.1.3 項目間運動技術主要環節不同而附屬細節相同,不宜“相近”安排
例如排球正面雙手墊球主要動作環節可概括為:插、夾、提。兩臂伸直,插入球下;兩臂夾緊,含胸收肩;提肩送臂,重心隨球遷移。蛙泳主要技術可概括為:收、翻、蹬、夾。兩腿繃直,腳尖并攏,雙膝關節向自己收;兩膝合攏,左、右腳向兩邊展開至80度左右,腳掌外翻;左、右小腿以80度以內的角度向前蹬;蹬出以后迅速把雙腿夾攏成初始動作。兩項目動作細節比較相似,但排球墊球主要依靠上肢發力,蛙泳主要靠下肢,上下肢技術動作在頭腦中形成的反射可能出現交叉混亂,影響練習效果。足球顛球和排球墊球可存在類似現象。又如雙手胸前投籃和排球正面傳球技術雖都依靠上肢發力。兩者在技術原理、動作結構以及運動員的專項素質等因素上相似,但在最關鍵的控球和球出手的位置、手型上都有質的差異,最終直接影響到球在空中的狀態,以及球的飛行路線、弧度及球落點的準確性。網球正手平擊球、正手削球和乒乓球正手快攻、搓球動作也存在以上的干擾性。因此,為了掌握新技能,課程安排還需盡量避免干擾,適度拉大干擾項之間的學習間隔時間。
在技能學習的初始階段,概念和策略性因素遷移很大,因此教學管理者應該合理搭配課程,恰當安排課時,引導學生在新技能學習的初始階段,就實現最大化的技能遷移。因為,在動作技能學習的后期,即運動模式的獲得階段,是學習參數的選擇過程而不是模式的獲得過程。而技能間相似動作又有著不同的選擇參數,相互的交叉和干擾,練習者從某些相似的技能中進行遷移的難度較大。[3]如某校在第一學期安排田徑、體操和籃球課,田徑中的跳遠和體操中跳箱、跳馬等在技能結構和用力方式上十分相似,田徑中的爆發力訓練又在很大程度上,為籃球技戰術學習奠定基礎。若根據恰當的課時安排,剛好讓學生邊學習體操的跳馬跳箱又可以有機會體會田徑的跳遠技術。進行完爆發力訓練后,相鄰的課時里有機會訓練籃球技戰術,學生學習效果可能會更好。只有對所學技術原理有所了解,并能在實踐中加以運用,才能產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學習效果,最大效度的發揮正遷移的作用。
根據運動訓練學田麥久教授的項群訓練理論,依照項目的類屬聚合性將競技體育分為體能類和技能類兩大類。在體能類中又有快速力量性、速度性、耐力性三個項群;在技能類中有表現難美性、表現準確性、隔網對抗性、同場對抗性、格斗對抗性五個項群。在課程安排中結合培養目標,在同項群項目里設置選修課。比如籃球、手球和珍珠球同屬于同場對抗性項群,將手球和珍珠球課程設為選修課,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所掌握的籃球技能和學習興趣,進行遷移學習同類課程。
綜上所述,技能遷移規律的客觀存在和合理利用,既提高體教專業教學管理水平,又發展學生學習興趣和能力。同時,教學管理者將理論課學習和實踐課學習緊密聯系。只有這樣,理論課和實踐課的正遷移效應才能顯著。
[1] 黃漢升,季克異.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4(3):52-53.
[2] 馮忠瑜,馮小茉.體育教學應重視技能遷移與干擾規律[J].遼寧體育科技,2000(5):52.
[3] 劉宏宇,于立賢,王成.運動技能學的遷移研究與練習法的分類[J].體育學刊,2001(4):107-108.
[4] 童世敏.遷移規律在高校體育專業教學中的應用[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西部論壇),2005(Z1):200,208.
[5] 孫麗華.關于體育運動中運動技能的形成、遷移與干擾的理論研究[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2006(1):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