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日前發布報告稱,“2011年,我國13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養老金收不抵支,個人賬戶空賬突破2萬億元。而2012年的審計署審計結果表明,2011年,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2萬億元。”我國養老金到底是盈余還是虧空?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對此指出,養老金是否有缺口,關鍵要看制度是全國性的還是地區性的。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是《社會保險法》明確的全國性制度安排,從全國的收支狀況來看,每年都在增加積累,目前,全國結余額已超過2萬億元,因此,即使再多地區存在收支缺口,也不能否認全國層面結余的客觀事實。
記者發現,報告中說14個地區養老金虧空是指“剔除財政補貼”。該報告主編、中國社科院教授鄭秉文解釋將財政補貼剔除在外的原因時說:“全世界比較規范的社會保障制度中,融資的資金來源主要是雇員和雇主,即社保制度應能夠自我平衡,追求本身財務的可持續性。”
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唐鈞表示,所謂“社會保險”,就是由用人單位、勞動者和政府三方籌資,所以政府的財政補貼是合理的。不計算政府財政補貼來談缺口或虧空是不對的,只會造成公眾的恐慌。
鄭秉文也表示:“個人賬戶空賬與養老金虧空不是一回事。空賬并不影響當前養老金的發放。”唐鈞說:“我國實行社會統籌加個人賬戶的養老保險制度,因為歷史原因,多數個人賬戶只是一個名義賬戶,但是等到人們退休時,政府都要按照社會統籌加個人賬戶的計算公式來發放退休金,因為我們建立的是國家、企業、個人三方共同負擔的養老保險制度。”
那么,隨著老齡化的到來,政府的養老保險支付能力會不會降低?唐鈞認為:“現在總是講幾個人養幾個人,這其實是局限在‘保險’的框框中算計收多少錢、發多少錢。如果從社會分配的高度去看社會養老保險,除了單位繳費和個人繳費,還有很多籌資手段,如財政補貼、國有資產補充等。”
但專家們也指出制度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