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運期間,全國預計有34.07億人次出行,比去年多出2.49億人次,再創新高。這場全球最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不僅承載著中國人春節團聚的期盼,也是對交通保障能力的一場考驗。鐵路旅客出行量預計將達2.245億人次,占全部旅客出行的6.59%。每年春運期間,“火車票一票難求 ,到底啥時是個頭”的疑問,都會被反復提起。
2012年1月,鐵道部訂票官網12306在上線后的第一次春運中“出盡洋相”。鄧侃,這位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機器人專業博士也成為受害者之一,沒買到票,困在北京。鄧侃發現,12306網速奇慢、頻繁報錯,從注冊到成功購票需要歷經13道工序和數百次刷新。隨后,鄧侃向鐵道部獻計獻策,提出“云計算”的解決方案。
2012年國慶長假前,12306再次崩潰。一大批程序員在自己所熟悉的網絡世界中倒在12306的門口。9月27日,某知名電商公司技術副總裁何然牽頭成立12306ng.org社區,招募志愿工程師,希望為12306的完善出工出力。
何然和項目組多次向鐵道部伸出橄欖枝。但直至2013年1月23日,何然和鄧侃仍然沒有得到鐵道部的任何回應。“鐵路系統目前仍然是封閉的,連12306的招標書都看不到,遑論其他?”鄧侃說。
據了解,12306網站未采用公開招標方式。2006年,12306網站籌建時,參與者之一、清華大學web與軟件技術研究中心電子商務研究室主任王津曾提醒鐵道部領導,網站有崩潰之虞,然而并沒有引起重視。
12306遠不是鐵道部的第一次失利。此前,鐵道部曾致力于價格杠桿,希望依靠漲價來緩解春運難題。2001年,鐵道部在春運前正式確定了在部分運輸能力緊張方向的部分列車、部分時段,實行票價上浮的方案。事實證明,火車票漲價對于春運分流效果是明顯的。據統計,在初始漲價的2001年,春運鐵路客運占總流量的8%,漲價后的第二年應聲跌到7.35%,之后到2006年一路跌到6.92%。
但質疑與反對聲并未減小。2005年全國“兩會”期間,葉文玲、敬一丹等多位委員提交提案稱,火車票上浮并未緩解春運壓力,只是加重了外來務工人員的負擔。
2007年1月,鐵道部廢除了春運火車票漲價制度。2008年,春運鐵路客運占總流量比立即回升到7.53%。2007年“兩會”期間,經濟學家吳敬璉表示:“從一個經濟學家的角度分析,春運價格的浮動是必要的。”吳敬璉說,對于社會普遍關心的打工者權益問題,可以采取補貼的辦法。
每逢春運,鐵路部門都會想方設法挖掘運輸潛力,最大限度地增加運能。為做好今年春運工作,鐵路部門在去年10月份就開始了春運運行圖編制的相關工作,并采取增加臨客、停貨保客、實行臥代座、停止旅游專列和行包(郵)專列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潛能。但是,“從安全、科學角度考慮,這種超負荷、犧牲部分旅客乘車感受的運輸組織形式是不可能持續的”,鐵道部運輸局負責人表示。
有專家指出,春運期間火車票“一票難求”,是伴隨著民工潮出現的。在勞動力資源逐漸流向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背景下,流入地卻不承擔流入人口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的責任,導致農民工不易在流入地安家。只有改革戶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使流動人口也可以獲得和當地居民同等的政治社會地位和福利待遇,才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歸鄉團圓,進而減少人口的集中流運。
此外,區域發展不平衡也是春運“一票難求”的重要原因。目前,中西部內陸經濟落后,難以解決剩余勞動力的就地就業問題,很多農村和小城鎮居民不得不千里迢迢跑到沿海或內陸大城市去務工。所以,協調區域發展已經是一個重要而深刻的課題。
春運是國情的一種寫照。它既反映了中國人的民俗風情,也反映了相關部門的政策效率、服務意識,更反映了戶籍制度、區域發展等深層次問題。只有深層次問題得到較好的解決,春運“一票難求”的局面才能得到根本改觀。目前,停留在細枝末節上的改進,更多地只是為了增進公平。